林煒煌
摘 要:近年來,福建省德化縣教育信息化建設取得可喜成績,但是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已成為制約其發(fā)展的一大因素。本文根據《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試行)》,通過調查問卷和實地考察等方式,對德化縣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fā)展現(xiàn)狀進行調查,并對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分析,探討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策略。
關鍵詞:信息化教學;教學能力;策略
1 德化縣教育信息化發(fā)展概況
德化縣地處泉州市西北部,以陶瓷產業(yè)為主,經濟結構較為單一,經濟發(fā)展相對滯后,基礎教育事業(yè)發(fā)展較為緩慢。近年來,在縣政府和各級領導的支持下大力發(fā)展信息化教學。目前,全縣已完成班班通建設,班均帶寬4M以上,并建有4間智慧教室,13間精品錄播教室,投入近600萬元建設縣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今年還計劃將學校班均帶寬提升至10M以上,再建設4間智慧教室,13間常態(tài)錄播教室,與全縣所有錄播教室一起接入縣教育管理平臺搭建的云播系統(tǒng)。該平臺還將與福建省資源平臺、超星圖書館等資源平臺對接,實現(xiàn)教育管理平臺與資源平臺一體化建設??梢哉f,德化縣的教育信息化基礎建設已初具模型。
2 德化縣中小學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情況分析
一個地區(qū)的教育信息化水平除了其硬件建設,更應注重軟實力,即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
在2014年5月,教育部頒布了《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試行)》,在標準中將教師的教育技術應用能力劃分為5個維度。一是技術素養(yǎng),包括信息技術優(yōu)化課堂教學意識、熟練操作常用設備和軟件、資源獲取方法、信息安全意識等。二是計劃和準備,包括恰當選擇信息技術手段,加工制作適合的教學資源,設計有效的信息化教學過程等。三是組織與管理,包括利用信息技術實施教學、收集課堂反饋、處理技術故障等。四是評估與診斷,包括利用技術工具開展測驗、練習建立電子檔案等。五是學習與發(fā)展,包括教師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自我反思與發(fā)展的意識,通過信息技術進行專業(yè)學習、網絡研修等[ 1 ]。
根據以上的能力標準,結合德化縣的教師情況制定調查問卷,對德化縣中小學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進行抽樣調查。采用系統(tǒng)化分層隨機抽樣的辦法,隨機選取城區(qū)中小學各兩所、鄉(xiāng)鎮(zhèn)中小學各兩所和一所幼兒園的教師作為取樣對象,采用問卷調查和實地考察等方式進行了綜合研究。問卷回收統(tǒng)計情況如表1所示。
2.1 技術素養(yǎng)方面
如表2,問卷結果顯示,大部分教師能認識到信息技術的重要性,能在課堂上使用課件上課。但是在搜索素材和加工處理素材方面較為薄弱,據了解,大部分素材是從百度、優(yōu)酷網站搜索下載,一旦碰到收費資源就無法下載。另外,很多教師不知道如何根據教學需要對相關素材比如圖片、音視頻等進行再次處理。
2.2 計劃和準備方面
如表3,通過以上調查發(fā)現(xiàn),教師的課堂準備比較充分,能根據需要選擇合適的教學手段,但是對多媒體設備的熟悉度較低,課前大部分需要測試運行環(huán)境。
2.3 組織與管理方面
如表4,在課堂的組織與管理方面,教師組織較好,能盡量讓學生體驗到好的教學效果。信息化組織教學方面,大部分是通過微信和QQ與學生進行學習交流。
2.4 評估與診斷方面
如表5,通過問卷發(fā)現(xiàn),大部分教師比較習慣用統(tǒng)計和分析學生成績方面,而對一些新評價工具和方法比較陌生。
2.5 學習與發(fā)展方面
如表6,以上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教師還沒有習慣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專業(yè)能力提升,而且參加的信息化教研活動偏少。
3 德化縣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fā)展策略
通過以上調查問卷統(tǒng)計、分析情況,結合實地考察況,提出以下建議。
3.1 轉變教學觀念
思想是行動的基礎,只有從思想上轉變,一切的改革才能成為可能。德化縣教師隊伍老齡化嚴重,對信息化等新生事物接受度低,因此,教育局和學??赏ㄟ^改進教學管理評價體系,多鼓勵和督促教師使用信息化設備和信息化教學手段,從思想上改變以往“一支粉筆一堂課”的觀念。
3.2 多種培訓方式結合
現(xiàn)今德化縣的教師培訓主要有兩種途徑,一是縣里培訓,二是參加國家、省、市組織的培訓,培訓的形式以觀摩和講座為主,培訓的效果參差不齊。為此,建議培訓要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其一,制定的內容應與教學實際需要相結合,解決教師當前關注的信息化難題。其二是分層次培訓,對年長或者信息技術基礎較差的教師,以ppt課件、白板課件制作等為主,對年輕或者信息技術基礎較好的教師,以復雜的軟件應用和更深層次的理論學習為主,并輔以培訓效果檢驗。其三,培訓應具有連續(xù)性,樹立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yǎng)整體觀,制定切實可行的中長期培訓方案,最終形成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3.3 加強教研組建設
教研組是學校基層的管理實體,通過教研組開展教研活動和科研活動,挖掘群體的智慧,結合新課程的實施標準,探索學科教學的新方法、新思路,能最直接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效融合、創(chuàng)新融合,更好地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將信息化教學落實到每一堂課中,進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3.4 加大硬件設備投入
現(xiàn)今縣里對信息化的投入以學校整體建設為主,而缺少關注教師需求。例如全縣師機比僅為37.9%,為了增強教師對計算機的熟悉度,方便教師通過計算機在線學習,提升教師對信息技術的認識和操作能力,應為每位教師配備一臺辦公計算機。另外,需要更新?lián)Q代老舊多媒體設備。教室多媒體設備的新舊好壞直接影響教師對它的使用程度,德化縣大部分學校原有的多媒體設備老舊,部分學校換新后,設備故障較多,教師抱怨頗多。所以應投入資金解決教室多媒體設備問題。
信息化教學推進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需要多方配合,共同推動德化教育信息化事業(yè)向更高的目標邁進。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辦公廳.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試行)[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2]王衛(wèi)軍.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fā)展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