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是一本由29位采訪對象口述匯集而成的訪談實錄。通過講述自己當年的親身經(jīng)歷,受訪者們從多個角度回憶了習近平總書記和他們在梁家河度過的難忘歲月,再現(xiàn)了習近平總書記知青時期的艱苦生活和成長經(jīng)歷。該訪談內(nèi)容豐富、文字樸實感人,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不斷想起“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這句至理名言。讀畢之后,我的感觸很多,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習近平總書記這七年的成長經(jīng)歷,對于當代青年如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如何勵志成才具有很好的示范啟示意義。對于一名共產(chǎn)黨員和青年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來說,做到以下幾方面尤為重要。
要不忘初心,為黨和人民述學立論,將愛國為民的家國情懷貫穿研究始終。社科研究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人民為中心的導向,把個人研究和國家民族發(fā)展緊密結(jié)合起來。自古以來,我國知識分子就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志向和傳統(tǒng),當代青年學者更應以前輩為榜樣,以“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fā)思想之先聲”為學術使命,努力成為新時代有理想、有抱負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為推進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fā)展進言獻策。
要不斷強化讀書學習的良好習慣,培育勤奮好學的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插隊的七年時間,學習生活條件十分艱苦,但是他從來沒有離開過書本,沒有放棄過讀書,以“一物不知,深以為恥”的態(tài)度,對知識孜孜以求。當前,青年人的學習條件已經(jīng)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更應該合理利用好便利的學習條件,求真知、悟道理、明事理,不滿足于碎片化的信息、快餐化的知識,通過系統(tǒng)深入地學習,掌握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通曉天下道理,豐富學識,增長見識。
要肯吃苦、不怕苦,在科研工作中求真務實,敢于擔當。在梁家河的歲月,習近平總書記面對的是物質(zhì)的極度匱乏和巨大的精神壓力,這些艱難困苦磨煉了他吃苦耐勞的意志,鍛造了不畏艱難、以苦為樂的品質(zhì),形成了求真務實、苦干實干的工作作風。習近平總書記提到,陜北七年生活最大的收獲之一,就是懂得了什么叫實際,什么叫實事求是,什么叫群眾。今天,我們要在工作中發(fā)揚這種艱苦奮斗、求真務實、敢于擔當?shù)木瘛淞远ǖ淖孕藕透哌h的志向,從中國出發(fā)、從實踐出發(fā)、從問題出發(f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努力建設哲學社會科學理論創(chuàng)新體系,積極推動學術觀點創(chuàng)新、學科體系創(chuàng)新和科研方法創(chuàng)新,切實履行好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職責和使命。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書,有助于我們更加深刻地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能讓我們更加深刻地感悟到“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的人生哲理。當代青年,正站在“我們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歷史舞臺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前所未有地具有實現(xiàn)這個目標的能力和信心”的歷史節(jié)點上,因此,更要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自覺校正人生航向,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恪盡職守、盡職盡責、服務于民,切實擔負起青年一代的歷史責任。
(作者單位:重慶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