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果
摘 要: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漢語已漸漸成為全球范圍的熱門語言,而傳統(tǒng)的對外漢語教學模式己經不能滿足快速增長的漢語學習需求,“互聯(lián)網+”的學習優(yōu)勢由此得以顯現(xiàn)。隨著以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lián)網為平臺的新媒體技術的發(fā)展,漢語國際教育的模式也開始向更多元和靈活的方向發(fā)展。文章從新媒體的概念及新媒體移動學習的優(yōu)勢入手,對新媒體移動學習在漢語國際教育中的應用進行了分析,最后指出了在新媒體移動學習的趨勢下給漢語國際教育工作者帶來的啟迪,以期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媒體;移動學習;漢語國際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8)12-0097-03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of China'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Chinese has gradually become a popular language in the world, and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has not been able to meet the rapidly growing demand for Chinese learning. The study advantage of "Internet" can show from thi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technology based o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Internet, the mod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has begun to develop in the direction of diversification and flexibility. Starting with the concept of new media and the advantages of new media mobile learn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pplication of new media mobile learning in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finally points out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trend of new media mobile learningto the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or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levant research.
Keywords: new media; mobile learning;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漢語熱”在世界各地的升溫,使?jié)h語國際化路途中的“三教”問題日益凸顯:漢語教師缺口日益擴大;現(xiàn)行教材種類、形式單調;教學手段、教學模式缺乏針對性、多元性。因此,依賴于教師、教材和傳統(tǒng)教學環(huán)境、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的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適應漢語國際傳播事業(yè)的繼續(xù)發(fā)展。
一、新媒體及其主要優(yōu)勢
(一)新媒體與傳統(tǒng)教學
傳統(tǒng)教學不管是板書黑板,還是利用PPT、影音資料等多媒體輔助進行教學,教學類型大多是以班級為教學對象的集體性、實體性教學,教學地點大多局限于課堂之上。從傳播學角度來分析,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是一種從教師講解到學生接受的基于線性模式傳播的教學活動,是一種相對單向的知識傳遞活動。新媒體是利用數(shù)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通過互聯(lián)網、無線通信網、衛(wèi)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shù)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更為豐富的信息與更符合個性需求的服務。很多漢語國際教育工作者開始將微信、微博、漢語學習的APP等應用于教學中,使移動學習成為傳統(tǒng)學習以外的有效補充。不少學習者通過這些新媒體技術也開始了完全獨立于傳統(tǒng)學習以外的自主漢語學習。因此,一方面,新媒體可以進一步發(fā)展成為“互聯(lián)網+”的學習模式,即互聯(lián)網+傳統(tǒng)教學的模式,將網絡平臺和傳統(tǒng)教學深度融合起來,使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得以優(yōu)化和補充;另一方面,新媒體提供的移動學習平臺也徹底改變了傳統(tǒng)的學習模式,使學習的自主性、選擇性更強,開放性更大,使學習者的學習可以完全獨立于傳統(tǒng)學習以外,給傳統(tǒng)的學習模式帶來巨大的挑戰(zhàn)。
(二)新媒體移動學習的主要優(yōu)勢
第一,打破時間、空間限制,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新媒體主要通過互聯(lián)網實現(xiàn)運行,不會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留學生可以根據(jù)自身的情況隨時隨地進行漢語學習。第二,給碎片化學習提供可能。在人們的生活和工作節(jié)奏日益加速的今天,新媒體的出現(xiàn)很好地適應了時間碎片化的特點,尤其給成人學習者帶來了學習的便利。第三,提高漢語學習的交際互動性。新媒體下各種APP的出現(xiàn),使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可以隨時人機互動,新媒體所提供的各種社交平臺,也使?jié)h語學習群體化、小組化得以實現(xiàn),更加方便學習者們交流學習方法、分享學習成果。第四,多感官刺激性。在新媒體技術的支持下,留學生可以通過音頻、視頻、互聯(lián)網、交際媒體、各種APP等多維度地了解漢語知識以及漢語文化。新媒體為學習者們提供的種類豐富的漢語學習資源,從不同角度對學習者學習過的知識進行激活。這種從多維度提供的刺激同時也為遠程漢語文化的學習提供了沉浸吸收的可能。另一方面,這種多感官的刺激也不局限于語言學習領域,而是學習、生活、工作等各個領域。因此,學習者們可以在淘寶上購物,可以在去哪兒上訂機票,可以在攜程上訂酒店,可以在美團上買外賣。這些真實語言環(huán)境,從不同角度給學習者們帶來沉浸學習的可能,對語言的習得有著極大的幫助。而且,因為新媒體所提供的信息與學習者的生活、工作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有著極強的實用性,因此學習者學習的動機和興趣都更為強烈和持久。第五,信息的及時性。在經濟的高速發(fā)展和時代的快速變革中,語言以及語言中所傳遞的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的信息都在無時不刻地更新著。語言中的新詞匯、新用法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行著更迭和淘汰。而新媒體既能直接快速地反映出語言中的各種更新,也為這種更新的廣泛傳播提供了媒介。對學習而言,新媒體為學習者提供了可以與時俱進的鮮活信息,無論對語言的學習,還是文化的學習都大有裨益。
二、新媒體下移動學習在漢語國際教育中的應用
(一)在漢語國際教育方面,新媒體下的移動學習主要應用于如下領域
1. 翻譯。新媒體下的移動漢語學習最早廣泛使用在翻譯領域。除了常用的谷歌、百度等翻譯網站,Lingoes(靈格斯)和Babylon(巴比倫)、Pleco(魚)、hanping(漢拼)等翻譯軟件也在不斷更新。20世紀90年代中期,翻譯軟件開始真正開發(fā)和應用。如今谷歌翻譯可以提供102 種語種之間的互譯,與此同時還支持攝像頭取詞等功能,長句翻譯的表現(xiàn)也在不斷進步;靈格斯已經能夠支持全球超過80多種語言的詞語、句子以及文本的翻譯。從漢語學習的角度上來說,Pleco是一款被人稱為比iPhone歷史還早的革命性的手機漢語學習軟件。自2001年開始美國Pleco軟件公司一直致力于開發(fā)世界最優(yōu)秀的移動中文學習應用。Pleco從最初的字典功能,發(fā)展到集字典、漢字卡片、漢字書寫、搜索、發(fā)音、照相識別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手機APP,其功能十分強大,在處理語流音變方面也比較準確,因此對漢語學習者來說,非常實用。在漢語國際教育中,漢語學習者們幾乎無一例外地會選擇一個甚至多個翻譯網站或者軟件來輔助學習,這些翻譯工具除了能給學習者提供詞語釋義、例句以外,也具有語音功能,部分軟件還能顯示漢字的筆順等信息,因此,使學習者的學習效率能得以大大提高,同時對學習者的語音語調和漢字書寫都有幫助。總的來說,目前的翻譯軟件在詞語的翻譯方面已經完全可以和專業(yè)的字典、詞典媲美,從其綜合性能來講,其功能甚至優(yōu)于單一依賴文字信息的字典、詞典。但是目前,翻譯軟件仍然無法完全取代人類的翻譯,尤其是長難句或者古典詩詞、古代漢語等翻譯仍然是翻譯軟件的弱點。
2. 社交平臺。Facebook是全球最大的網絡社交平臺,除此以外,Line、Viber、微信等又各自在世界的不同區(qū)域內流行。中國范圍內使用人數(shù)最多的社交平臺是微信,2018年3月微信全球月使用活躍用戶已經突破十億。這些網絡社交平臺由于功能強大,所以已不僅僅是簡單的聊天工具,而是一個蘊含著語言溝通、人際交往、文化傳播、社會心理、生活方式等種復雜語義的新型媒介。王東玲(2017)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在其收到的94份調查問卷中,100%的人都在使用智能手機。從移動設備的用途來看,網絡社交是使用率最高的。在中國的學習者都選擇微信作為常用網絡社交工具①。從漢語國際教育角度而言,微信、QQ等中文社交平臺能為漢語學習者提供更多的漢語語料資源和練習機會。微信是學生和老師課外溝通的一個有效工具,使學習和生活的交流可以延展到課堂以外,同時學生們利用微信和中國人通過打字、語音、視頻等方式交流,也能更有效地習得日常生活用語,對漢語初學者語感的建立有極大的幫助。與此同時,微信的群功能,還方便了對留學生們的管理,微信的公眾號功能,也為留學生們提供了形式豐富的漢語學習資料。蔡曉芳(2017)經過調查發(fā)現(xiàn),當前對外漢語相關微信公眾平臺呈現(xiàn)出逐漸增多的趨勢。蔡曉芳通過對“元任對外漢語”“滬江漢語”“漢府中文”等14個具有代表性的微信公眾號調查發(fā)現(xiàn):這些微信公眾平臺推送的消息有對外漢語的行業(yè)動態(tài)、招聘信息、對外漢語專業(yè)考研信息、對外漢語培訓機構的課程宣傳、活動通知、HSK考試動態(tài)、中國傳統(tǒng)習俗以及漢語本體知識等。因此,微信在對外漢語教學實踐中,具有自由度高、形式多樣、互動性高、共享性強、時效性高、語言環(huán)境生活化以及豐富課堂管理形式等優(yōu)勢。漢語國際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的建立,按照留學生的學習水平,推送不同等級的學習資源(如教學視頻、課件等)和學習方法。網絡社交平臺的出現(xiàn)使交際能夠輕松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障礙得以完成,使?jié)h語學習的交際目的能夠及時而便利的得以實現(xiàn)。對漢語初學者而言,微信等社交平臺為他們提供了語言輸入和輸出的學習動機,也為他們自然習得日常用語起到了有效的輔助,此外也為學習者的語言豐富性奠定了更廣泛的基礎。但是,目前不少學者也提出了利用此類平臺學習漢語,可能會因為網絡語言的不規(guī)范性、句式表達的不完整性而受到負面的影響。
3. 學習軟件。學習軟件主要包含兩類,一類是之前提到的翻譯軟件;另一類是漢語學習的各種APP。翻譯軟件發(fā)展至今,已經超越了僅僅作翻譯使用的功能。以漢拼為例,這款翻譯軟件除了可以為用戶提供及時的翻譯之外,也具有分類學習的功能。它將學習分成三類,第一類是常用漢字學習,第二類是HSK詞匯學習,第三類是漢語成語學習。因此,學習者可以根據(jù)自身需求,從字、詞、成語這三方面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另一類學習軟件,就是現(xiàn)如今大量涌現(xiàn)的各種漢語學習APP。蔡曉芳(2017)將漢語學習的APP分為五類,即口語練習類、漢語考試類、漢字學習類、詞典類和綜合類。盛賽(2017)從教學內容的角度,將漢語學習的APP分為三大類:工具類、技能訓練類(語音、詞匯、漢字、語法、聽力)、語言文化類②。工具類的學習軟件如上文所述,大都是由傳統(tǒng)的翻譯軟件發(fā)展而來,具有翻譯和學習兩種功能。技能類軟件在設計的時候主要按照語言的聽、說、讀、寫四種技能進行分類,其提供的學習方式多具有趣味性和娛樂性,比如說漢字拼讀游戲。此外,也有將語言要素進行綜合的學習軟件,如Chinese Skill。這款APP 涵蓋了漢字,拼音,生詞,句子等方面的學習。另一個大的類別就是語言文化類的APP。這類APP多將語言與文化結合在一起,試圖以語言為媒介,傳遞更深層次的文化信息。比如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根據(jù)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同名讀物制作的“你好,中國”就主要圍繞100個代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詞匯展開,比如孔子、指南針等,該軟件以精良的視頻方式呈現(xiàn),并配以多種媒介語言,讓學習者在學習漢語詞匯的同時,了解到這些常用漢語詞匯的文化背景,從而加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此外,某些提供有聲讀物的APP,將圖片、漢字、拼音結合起來,并通過同步朗讀的方式,使故事原始的視覺信息,轉變?yōu)榱艘曈X和聽覺相結合的信息,從更多維的角度刺激學習者的學習,使學習者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學習漢語并了解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Pinyin News的新聞更新率比較快,用戶可掌握最新的新聞資訊,并且新聞皆注有拼音,更便于學習者的閱讀理解。盛賽的研究表明,初級漢語學習者在各類APP的使用數(shù)量上都占有較大比重,內容涉及聽說讀寫各個方面。隨著學習的進步,漢語學習者對APP的使用率開始降低,并且APP的內容也越傾向于單一化??偟膩碚f,漢語學習的APP軟件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但是質量卻良莠不齊,同質化程度偏高。因此,如果學習者沒有仔細甄別,難以保證持續(xù)、科學、有效的學習。
4. 網站。1998 年,北京語言大學研發(fā)了國內首個漢語教學網站——網頁版《中級漢語教程》。隨后,暨南大學的《中文》局域網版,廈門大學的網絡對外教學課程,首都師范大學的以HSK教學為重點的網絡教學,華東師范大學的漢語網校,中山大學的綜合性漢語學習網站“漢語階梯網”等等紛紛應運而生。目前,最全面的綜合性漢語學習網站是國家漢辦研發(fā)的網絡孔子學院。它涵蓋了10個語種的內容,包括 12000多個學習課件和接近1000小時的音視頻內容,同時網絡孔子學院于2014年也開始嘗試在線授課的方式,通過這個在線平臺,老師和學生可以通過語音、視頻等進行實時互動交流,從而實現(xiàn)跨時空的互動式教學③。
(二)混合學習
綜合上述新媒體漢語移動學習的主要應用領域,可以看出,新媒體的出現(xiàn)和技術上的不斷成熟,讓移動學習的效率和效果都日益提高,各種學習軟件的開發(fā)可以讓學習者更有針對性地進行獨立的學習,其娛樂性、趣味性、開放性、實用性都是傳統(tǒng)教學模式難以企及的,一方面這可以有效的緩解目前日益嚴重的三教問題,緩解師資不足、教材陳舊、教學方法單一等諸多缺點。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目前,新媒體的各種技術尚未成熟到完全的人工智能化,學習者如需系統(tǒng)、嚴密地學習,依舊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因此“互聯(lián)網+”的學習模式仍將是今后很長一段時間的內最值得推行的學習方式。“互聯(lián)網+”的學習模式說到底是一種混合學習(Blended Learning)的模式。混合學習理論是隨著互聯(lián)網的興起而提出的,按照黃榮懷在《混合式學習的理論與實踐》(2006)中定義:混合式學習的核心是在“合適的”時間為“合適的”人采用“合適的”學習技術和適應“合適的”學習風格而傳遞“合適的”技能來優(yōu)化與學習目標對應的學業(yè)成就。也就是說,混合學習理論最核心本質就是運用以互聯(lián)網為依托的技術手段,并輔以合適的教學和學習方法,從而來實現(xiàn)特定內容的高效學習。這種模式可以將傳統(tǒng)學習和以網絡為主要媒介的新媒體學習有效地融合起來,使二者揚長避短,讓漢語學習的數(shù)量和質量都得到更有效的提升和保障。
三、新媒體下的移動學習對漢語國際教育工作者的啟迪
首先,漢語國際教師應該對新媒體移動學習的主要應用領域有所了解,對主流學習平臺和APP的優(yōu)缺點應該了然于心。在此基礎上將新媒體的學習與學生課堂學習結合起來,使新媒體提供的移動學習方式成為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其次,漢語國際教師可以自主地整合漢語學習資源,對紛繁的學習資源按照學習者的情況進行進一步的分類與篩選,并適時給與學生引導,這可以使學習者在教師的指引下更有條不紊地進行學習。再次,由于新媒體的出現(xiàn),學習者的自主性更強,教師應該積極調整自己的角色,尊重學生的自我探索過程,同時督促學生的學習進度。此外,教師還應該及時糾正學生在各種網絡平臺上學習到的不規(guī)范語言,比如不規(guī)范的寫法、任意改動的成語、俗語等,教師皆應該向學生指明并糾正。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國漢語國際教育的開展中仍舊存在一定的問題,需要教育工作者進行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通過本文的分析可知,新媒體移動學習非常適用于漢語國際教育,值得推廣應用。在應用新媒體進行漢語學習時,要求漢語教師進行相應的引導,確保新媒體移動學習的作用得到充分的發(fā)揮,提高漢語學習者的漢語水平,促進中國文化的傳播。
注釋:
①王東玲.微信公眾平臺輔助漢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7.
②盛賽.漢語學習類APP資源的調查與應用分析[D].山東大學,2017.
③蘇鐵映.漢語國際傳播數(shù)字媒介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6.
參考文獻:
[1]蔡曉芳.新媒體平臺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運用研究[D].伊犁師范學院,2017.
[2]鄶琳琳.新媒體技術下高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J].知音勵志,2016(02):2-3.
[3]唐燕兒,龐志堅,蘇寶華.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下漢語國際教育碩士教育模式探析[J].電化教育研究,2015,36(08):34-39.
[4]李曉.新媒體時代移動學習應用影響因素分析及解決策略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20):17-19.
[5]韓葉秀,楊成,何亞莉.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移動學習研究[J].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23(06):24-27.
[6]陳昕.多媒體輔助教學中的認知心理研究[J].海外華人教育,2002.
[7]范妍南.談對外漢語文化教學以及多媒體技術在其中的運用[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
[8]王靜.論新媒體在對外漢語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
[9]涂正正.谷歌翻譯與百度翻譯APP的功能三維度之比較[J].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