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世龍
摘 要:刑法作為調(diào)整社會關系的一種重要法律規(guī)范,其主要任務是規(guī)定犯罪和刑罰。語言是人類所特有的用來表達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xiàn)象,由語音、詞匯和語法構成一定的系統(tǒng)。語言不但是刑法表達載體,而且還是連接事實和規(guī)范的工具,而其本身也是刑法學,尤其是刑事立法和刑法解釋學研究的對象。刑法第13條主要規(guī)定了犯罪的概念即什么是犯罪;通過對刑法13條規(guī)定的語言分析,能對犯罪有更深的了解認識,對刑法有深層的學習。
關鍵詞:犯罪;概念;語言
一、刑法中犯罪的概念
犯罪概念是對犯罪各種內(nèi)在、外在特征的高度概括,主要解決的是“犯罪是什么”的問題。所言的是犯罪的一般概念,而不是具體犯罪。在理論界關于犯罪概念的定義主要存在三種形式:犯罪的形式概念、犯罪的實質概念、犯罪的混合概念。
(一)犯罪的形式概念
犯罪的形式概念是指僅僅從犯罪的特征上給犯罪下定義,而不揭示何以將該種行為規(guī)定為犯罪。形式意義上犯罪概念主要受罪法定原則的限制,罪刑法定原則含義是:什么是犯罪,有哪些犯罪,各種犯罪的構成要見是什么等等均有刑法加以規(guī)定,對于刑法沒有規(guī)定的行為不得定罪處罰,概括起來就是“法無明文規(guī)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guī)定能夠不處罰”。所以犯罪的形式概念多表現(xiàn)為犯罪是指本刑法所規(guī)定的禁止行為。
(二)犯罪的實質概念
犯罪的實質概念,不強調(diào)犯罪的法律特征,而試圖揭示犯罪現(xiàn)象的本質所在,或者說,是想說明犯罪行為之所以被刑法規(guī)定為犯罪的根據(jù)和理由。關于犯罪的本質,各個學者有不同的理解,如康德認為:“犯罪的本質在就是在于犯罪人為了實現(xiàn)個人的自由而實施侵害他人自由的行為”;黑格爾說:“犯罪是對他人權利的一種侵犯行為,是對權利普遍的否定,換言之,也就是對法律秩序的否定”。
(三)犯罪的混合概念
犯罪的混合概念,是指犯罪的形式概念和實質概念合二為一,即指出犯罪的本質特征,又指出犯罪的法律特征的概念。
二、犯罪與語言的關系
語言是“人類所特有的用來表達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xiàn)象,由語音、詞匯和語法構成一定的系統(tǒng);語言包括兩種形式,第一種是自然語言,第二種是指人工語言。3刑法是一種調(diào)整社會關系的規(guī)范,是通過言語表達出來的;正如伯德·魏德士在《法理學》中寫到“一切法律規(guī)范都必須以作為‘法律語句的語句形式表達出來??梢哉f,語言之外不存在法。只有通過語言,才能表達、記載、解和發(fā)展法”。
犯罪作為刑法主規(guī)定的內(nèi)容,更是離不開語言。語言對犯罪的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語言是表達犯罪的載體
刑法的闡述是依靠自然語言來完成的,規(guī)定什么犯罪是刑法主要任務之一,那么犯罪必然是依靠語言來進行表達的。世界上所有的刑法和犯罪的表達都是通過自然言語來進行的,原因主要是自然語言的普遍性。自然語言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所形成的語言,具有廣泛的使用性、較強的表達性等特點,刑法和犯罪通過自然言語進行表達,可以使更多的人們明白什么是刑法,什么是犯罪,更能起到令行禁止的作用。
(二)語言是人們認識犯罪的途徑
世界是物質的世界,實踐是人們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實踐我們可以對事物產(chǎn)生感性的認識,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我們通過歸納、演繹、邏輯推理等方法上升到理性認識。在通過過歸納、演繹、邏輯推理等方法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中,必然是與語言分不開的。人們對犯罪的認識亦同此理,開始人們對一些行為進行懲罰規(guī)定為犯罪,于是人們對這些規(guī)定為犯罪的行為有了經(jīng)驗性的認識即感性認識,在這些感性認識的基礎上人們通過語言的歸納、總結、邏輯推理等方法,對犯罪有了更加抽象的明確認識產(chǎn)生了犯罪的概念即為理性認識。
(三)對犯罪的認識通過語言來作用于社會
人們通過實踐來認識客觀世界,在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過程中會形成一系列的理性認識如概念、判斷、推理,這些理性認識的目的在于通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6通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必然運用語言,人們通過實踐對犯罪有了感性認識,在經(jīng)過歸納、總結、推理等上升到理性認識形成犯罪的概念,然后通過語言在刑法中表達出來;對犯罪的概念表達進行表達是為了運用在社會調(diào)整復雜的社會關系,在運用到社會調(diào)整復雜的社會關系過程中必然需要語言的作用。
三、從語言角度研究我國刑法中犯罪
(一)從語言角度分析我國刑法13條的規(guī)定
1.刑法第13條中關于犯罪概念的界定
我國刑法第十三條規(guī)定: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jīng)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chǎn)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chǎn),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chǎn),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jié)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從法條文本揭示了我國犯罪對社會主義國家和公民權利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的實質,同時也揭示了其他律特征——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這一定義強調(diào)了犯罪的階級屬性、犯罪的法律屬性以及犯罪的本質屬性——嚴重的社會危害性特征。
2.對我國刑法規(guī)定犯罪概念的語言分析
第一、語言具有極強的表達性。在刑法第13條中關于犯罪的語言表達中明確了犯罪行為的基本情形,主要包括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的行為,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的行為,破壞社會秩序和經(jīng)濟秩序的行為,侵犯國有財產(chǎn)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財產(chǎn)的行為,侵犯公民私人所有財產(chǎn)的行為,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的行為。在司法實踐中,通過語言極強的表達性,在判斷一行為是否構成犯罪時,有了更加明確的判斷標準,有利于提高刑法的權威性和威嚴性。
第二、語言有一定程度的多義性和模糊性。刑法總則規(guī)定的內(nèi)容對于具體罪名的適用具有指導作用,這就決定了其文本語言必然帶有概括性和抽象性的特點。在刑法第13條中刑法概念語言表達的多義性和模糊性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犯罪的行為數(shù)不勝數(shù)能以一一列舉,通過這種模糊性的語言表達,可以把很多沒有表達的犯罪行為包括在內(nèi),起到兜底性的作用,也能解決社會生活日益多變與刑法穩(wěn)定性之間的矛盾。另一方面是“但是情節(jié)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在刑法第13條規(guī)定中“但書”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如何來界定情節(jié)顯著輕微危害不大,這就是十分模糊的語言表達,包含多種意思,容易引起疑義。
第三、語言有“開放結構”的特點。概念是反映事物的特有屬性的的思維形態(tài)。概念有兩方面分別是概念的內(nèi)涵和概念的外延;概念的內(nèi)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有屬性;概念的外延是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屬性的事物。犯罪作為一個概念,是反映犯罪特有屬性的思維形態(tài);犯罪概念的內(nèi)涵是違反刑事法律的危害社會性,犯罪概念的外延在刑法13中例舉了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的行為,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的行為等應受刑罰的危害行為。
(二)刑法中犯罪概念語言表達注意問題
犯罪概念對人們正確認識和理解犯罪提供了基礎性的指導意義,在對犯罪行為高度概括的基礎上,為分析一個行為是否違法提供一個必須的通道,只有透過犯罪概念才能理解什么是犯罪和犯罪的本質。因此為了保證犯罪概念的科學合理,在進行犯罪概念的語言表達時要做到明確、妥當、正當。
1.犯罪概念語言表達的明確性
犯罪概念語言表達的明確性是罪刑法定原定的具體體現(xiàn)。在進行犯罪概念的語言表達時,要保證語言表發(fā)必須清楚、明確、具體、準確,不能模棱兩可,產(chǎn)生歧義。我國刑法13條關于“但書”的規(guī)定就不夠具體,模棱兩可。刑法13條規(guī)定“情節(jié)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如何來界定情節(jié)顯著輕微?如何來界定危害不大?在刑法中沒有明確的判斷標準,以至于在司法實踐中產(chǎn)生了相同案件不同處理的情況,對刑法的權威造成了重大不良影響。
2.犯罪概念語言表達的妥當性
規(guī)范表達的妥當性是指規(guī)范語言的使用必須是合理的、足夠的和恰到好處的,也就是規(guī)范語言以恰當?shù)姆绞匠浞值貍鬟_了規(guī)范應有的價值和目的,按照通常的理解解釋規(guī)范,就能夠獲得規(guī)范的意義。刑法第13條規(guī)定的犯罪概念在法律表達上使用了“危害”、“顛覆”、“破壞”、“侵犯”、“其他危害”、“等等用語,在具體的問題上卻難以確定,對其理解也是含混籠統(tǒng)的,很難恰當?shù)谋磉_犯罪概念的應有的價值和目的。
四、總結
刑法是規(guī)定犯罪和刑罰的法律規(guī)范,犯罪是刑法主要規(guī)定的內(nèi)容之一。人們對事物認識的起點是從對該事物概念探究開始的,關于犯罪的概念表達理論界有三種重要學說,分別為形式概念、實質概念、混合式概念,無論何種形式表達犯罪概念,其最終目標是使人們理解什么是犯罪。要正確的理解犯罪的概念即什么是犯罪,需要對犯罪概念定義需要進行科學合理的表述。犯罪所調(diào)整的事實的無限性與犯罪概念語言表達的有限性要求之間的辯證關系或者說矛盾需要在對犯罪概念的表達時要做到明確性和妥當性,這樣不僅是人們更加清楚的理解犯罪的概念即什么是犯罪,還能提高刑罰的權威避免冤假錯案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