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權 巫其榮 胡吉萍
摘要:分析了綠竹竹齡和竹稈徑向部位對纖維的長度及其分布頻率、寬度、長寬比、壁厚、腔徑、壁腔比的影響規(guī)律。結(jié)果顯示,竹壁中層纖維的長度和長寬比較大,內(nèi)層纖維較??;纖維寬度和壁腔比則是竹壁外層纖維較大,內(nèi)層纖維較??;纖維腔徑為竹壁內(nèi)層纖維較大,中層和外層纖維較小。不同竹齡的綠竹纖維長度在1687~1961 μm之間,屬長纖維類型;纖維寬度在119~176 μm之間,長寬比為104~147;纖維雙壁厚隨竹齡增加而增大,而纖維腔徑隨竹齡的增加而減小。大部分綠竹纖維的長度分布集中在1000~2500 μm之間,長度分布頻率約為76%~86%。
關鍵詞:綠竹;竹齡;纖維形態(tài);纖維長度分布頻率
中圖分類號:TS72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81/jissn1000684220180213
綠竹[Dendrocalamopsis oldhami (Monro) Keng f]俗稱“馬蹄綠”,其竹筍營養(yǎng)豐富,竹材可用于制漿造紙、生產(chǎn)纖維板以及燒制竹炭等[1]。竹材的纖維形態(tài)是判定其是否適用于制漿造紙的決定性因素,其中,纖維長度是評價造紙和纖維板原料品質(zhì)優(yōu)劣的重要指標。在一定范圍內(nèi),纖維越長,紙張撕裂度、抗張強度、耐破度和耐折度就越大。用長度小于05 mm的纖維,很難生產(chǎn)出合格的纖維板。長寬比越大,則纖維交織能力越好,最終產(chǎn)品強度越高。同時,壁腔比也是造紙行業(yè)衡量纖維質(zhì)量的重要指標之一[23]。
影響竹材纖維形態(tài)特征的因素很多,包括竹齡、竹稈徑向部位和垂直部位等。竹齡會影響竹材的密度,進而影響竹材纖維的壁腔比和長寬比等。因此,本實驗研究了綠竹的纖維形態(tài),以了解竹齡和竹稈徑向部位對綠竹纖維形態(tài)的影響規(guī)律,以期為綠竹的定向培育及高效合理利用提供重要依據(jù)。
1實驗
11試驗地概況
南平市地處福建省北部、閩江上游,地貌特征以丘陵、山地為主,森林資源豐富,素有“南方林?!焙汀爸袊襦l(xiāng)”之稱。南平市順昌縣埔上鎮(zhèn)地處北緯N27°00′,東經(jīng)E118°02′,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降雨量16969 mm,土壤以紅壤為主,土層深厚,土質(zhì)肥沃,年平均氣溫為185℃,年均濕度82%,全年日照18566 h。
12實驗用原料
按國家標準《竹材物理力學性質(zhì)試驗方法》(GB/T 15780—1995)采集綠竹樣竹,在竹子分布均勻和生態(tài)條件相對一致的林區(qū)內(nèi)按規(guī)格伐取樣竹。每個竹齡段各伐取15株,離地05 m伐倒后并做好北向標記。樣竹信息如表1所示。從每株竹稈基部截取長度2 m的竹段并運回實驗室以供實驗分析用。
13實驗方法
131取材
將截取得到的長度2 m的綠竹竹段在離地高度05 m處截取長度約為5 cm的竹環(huán),在每個竹環(huán)的北向處截取5 mm寬的竹片,將所得竹片按壁厚三等分剖開作為竹壁徑向部位,即竹壁內(nèi)層、中層和外層的測定試樣。每個竹齡的15株試樣用于測定纖維長度、寬度。對于每個竹齡竹樣,從伐取的15株樣竹中隨機選取3株試樣用于測定纖維壁厚及腔徑。
132綠竹材纖維長度和寬度的測定
將綠竹竹片劈成寬1 mm、長度20 mm的竹梗并置于試管中,往試管中加水至沒過試樣,再把試管放入鋁鍋中沸水煮3 h直至試樣下沉。倒去試管中的水分,按許爾茲法(Schurse)進行離析(氯酸鉀、60%的硝酸、水的質(zhì)量比為1∶2∶1)。向試管內(nèi)加入清水1 mL及60%的硝酸2 mL,加熱沸騰約1 min,產(chǎn)生黃色氣體,然后投入固體氯酸鉀08 g繼續(xù)加熱,直至竹材顏色變白。倒出藥液,冷卻后用清水沖洗數(shù)次,然后向試管中加入適量的水,用拇指按住試管口振蕩,使竹樣自行分離得到竹纖維。取少量制備好的竹纖維于載玻片上,并將載玻片放在顯微鏡下以測定綠竹材的纖維長度和寬度。
133綠竹材纖維壁厚和腔徑的測定
將綠竹試樣加入到裝有3/4清水的試管中并放入水浴鍋中進行蒸煮軟化至試樣下沉后,再繼續(xù)蒸煮4 h,使試樣充分軟化。對蒸煮軟后的試樣進行切片,切片材料用番紅染液染色制片,將制片放在顯微鏡下并測定60根纖維的壁厚和腔徑。
2結(jié)果與討論
21竹齡及竹稈徑向部位對綠竹材纖維長度的影響
竹齡及竹稈徑向部位對綠竹材纖維長度的影響如圖1所示。1、2、4、6年生的綠竹材纖維長度平均值分別為:1746、1687、1831、1961 μm。根據(jù)國際木材解剖學家協(xié)會理事會的分級標準,纖維根據(jù)長度可分為3級:L≤900 μm為短纖維,900 μm1600 μm為長纖維。綠竹材纖維平均長度均大于1600 μm,因此,其屬于長纖維。
不同竹齡和竹稈徑向部位綠竹材的纖維長度存在一定差異[45]。由圖1可知,綠竹材纖維長度在竹稈徑向部位的變化規(guī)律為竹壁中層和外層纖維較長,內(nèi)層纖維較短。綠竹材纖維平均長度在同竹稈徑向部位,不同竹齡間的變化表現(xiàn)為先隨竹齡的增加而減?。划斨颀g超過2年后,纖維平均長度則隨著竹齡的增加而增大。
22竹齡及竹稈徑向部位對綠竹材纖維寬度的影響
竹齡和竹稈徑向部位對綠竹材纖維寬度的影響如圖2所示。4種不同竹齡綠竹材的纖維寬度在119~176 μm內(nèi),其中纖維寬度最短為1年生的竹材,最長為4年生的竹材。
綠竹材纖維寬度在竹稈徑向部位的變化規(guī)律為竹壁外層纖維較大,中層和內(nèi)層纖維較小。同竹稈徑向部位的綠竹材纖維寬度先隨著竹齡的增加而增大,但竹齡超過4年以后,則纖維寬度減小。
23竹齡及竹稈徑向部位對綠竹材纖維長寬比的影響
長寬比是衡量造紙用纖維質(zhì)量的一項重要指標,纖維長寬比越大,則成紙撕裂度、抗張強度、耐破度、耐折度和柔韌性越好。一般認為,長寬比大于35~45的纖維可形成良好的交織[6]。竹齡及竹稈徑向部位對綠竹材纖維長寬比的影響如表2所示。
從表2可知,竹齡為1、2、4、6年的纖維長寬比均值分別為:147、110、104、122,均符合造紙用原料的要求。同竹齡的綠竹材纖維長寬比在竹稈徑向部位的變化規(guī)律為竹壁中層纖維長寬比較大,內(nèi)層和外層纖維長寬比較小。同竹稈徑向部位的綠竹材纖維長寬比在不同竹齡間的變化為前4年生的纖維長寬比不斷減小,竹齡為6年時纖維長寬比變大,且各個竹稈徑向部位纖維長寬比的變化趨勢一致。
24不同竹齡綠竹材纖維長度的分布頻率
根據(jù)測定數(shù)據(jù)將纖維長度分為0~500 μm、500~1000 μm、1000~1500 μm、1500~2000 μm、2000~2500 μm、2500~3000 μm、3000~3500 μm、3500~4000 μm共8個等級,本實驗統(tǒng)計了不同竹齡綠竹材各長度等級纖維的數(shù)量及其所占比例(對纖維總數(shù)),結(jié)果如圖3所示。由圖3可知,各竹齡綠竹材纖維長度小于1000 μm的纖維分布頻率都較??;而長度在1000~1500 μm的纖維分布頻率均超過了15%;長度在1500~2000 μm的纖維分布頻率均超過30%;各竹齡竹材的纖維長度為2000~2500 μm的分布頻率差別較大;長度在2500~3000 μm區(qū)間的纖維分布頻率相對較小,約10%左右;長度在3000 μm以上的纖維分布頻率僅約3%。大部分纖維長度分布集中在1000~2500 μm之間,該長度分布頻率達76%~86%,該長度區(qū)間是確定原料配比的主要依據(jù)。
25竹齡及竹稈徑向部位對綠竹材纖維雙壁厚的影響
纖維雙壁厚對紙張強度的影響較大。壁薄腔大的纖維在外力作用下易潰陷變形,壓扁而呈帶狀,增大纖維表面積,提高其結(jié)合力,從而提高成紙的耐破度、耐折度和抗張強度等[7]。
竹齡及竹稈徑向部位對綠竹材纖維雙壁厚的影響如圖4所示。由圖4可知,同竹稈徑向部位的綠竹材纖維雙壁厚在不同竹齡間的整體變化規(guī)律是隨著竹齡的增加而增大,其中中層和內(nèi)層1~2年生竹纖維雙壁厚增大顯著。
26竹齡及竹稈徑向部位對綠竹材纖維腔徑的影響
纖維腔徑會影響壁腔比的大小,進而影響成紙的質(zhì)量[89]。竹齡及竹稈徑向部位對綠竹材纖維腔徑的影響如圖5所示。由圖5可知,同竹齡的綠竹材纖維腔徑在竹稈徑向部位的變化規(guī)律為竹壁內(nèi)層纖維腔徑較大,中層和外層纖維次之。同竹稈徑向部位的綠竹材纖維腔徑在不同竹齡間的變化總趨勢為隨著竹齡的增加而減小,其中1~2年生之間的竹纖維腔徑降幅最為明顯。
27竹齡及竹稈徑向部位對綠竹材纖維壁腔比的影響
纖維壁腔比是用于衡量紙張質(zhì)量的另一個必不可少的指標。一般認為,壁腔比小的纖維易于結(jié)合,成紙強度大;而壁腔比大的纖維難以結(jié)合,成紙強度低[1011]。竹齡及竹稈徑向部位對綠竹材纖維壁腔比的影響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竹齡為1、2、4、6年生的纖維壁腔比分別為178、322、341、506。同竹齡的綠竹材纖維壁腔比在竹稈徑向部位的變化規(guī)律為竹壁外層和中層纖維壁腔比較大,內(nèi)層纖維最小。同竹稈徑向部位的綠竹材纖維壁腔比在不同竹齡間的變化是隨著竹齡的增加而增大。
3結(jié)論
對不同竹齡及竹稈徑向部位的綠竹材纖維形態(tài)的變化規(guī)律進行了分析,結(jié)果如下。
31竹稈徑向部位綠竹材纖維形態(tài)的變化表現(xiàn)為:對于纖維長度和長寬比,竹壁中層纖維較大,內(nèi)層纖維較小;對于纖維寬度和壁腔比,竹壁外層纖維較大,內(nèi)層纖維較??;對于腔徑,竹壁內(nèi)層纖維較大,中層和外層纖維較小。
32不同竹齡綠竹材纖維長度在1687~1961 μm之間,屬長纖維類型。不同竹齡綠竹材的纖維寬度為119~176 μm,長寬比在104~147之間。
33同竹稈徑向部位時,綠竹材纖維長度先隨竹齡的增加而減小,竹齡超過2年后,纖維長度則隨著竹齡的增加而增大。纖維寬度先隨著竹齡的增加而增大,但竹齡超過4年后,纖維寬度則隨著竹齡的增加而減小。纖維雙壁厚隨著竹齡增加而增大,纖維腔徑隨竹齡的增加而減小。
34不同竹齡綠竹材大部分纖維長度分布集中在1000~2500 μm之間,長度分布頻率約為76%~86%。
參考文獻
[1] Piouceau J, Panfili F, Bois G, et al. Actual evapotranspiration and crop coefficients for five species of threeyearold bamboo plants under a tropical climate[J].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2014, 137(5): 15.
[2] Hammett A L, Youngs R L, Sun X, et al. NonWood Fiber as an Alternative to Wood Fiber in Chinas Pulp and Paper Industry[J]. Holzforschung, 2001, 55(2): 219.
[3] Osong S H, Norgren S, Engstrand P. Paper strength improvement by inclusion of nanolignocellulose to Chemithermomechanical pulp[J]. Nordic Pulp & Paper Research Journal, 2014, 29(2): 309.
[4] Jiang J X, Yang Z K, Zhu L W, et al. Structure and Property of Bamboo Fiber[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2008, 30(1): 128.
蔣建新, 楊中開, 朱莉偉, 等. 竹纖維結(jié)構及其性能研究[J]. 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 2008, 30(1): 128.
[5] Mo J M, Wang S F, Yu L. Investigation on the Biological Structures of Chenglu Bamboo and Their Parent Bamboo[J]. Paper Science & Technology, 2008, 27(2): 7.
莫健梅, 王雙飛, 余 煉. 撐綠竹及其父母本竹子原料的生物結(jié)構觀察[J]. 造紙科學與技術, 2008, 27(2): 7.
[6] Luo X, Liu J, Wang H, et al. Comparison of hotwater extraction and steam treatment for production of high puritygrade dissolving pulp from green bamboo[J]. Cellulose, 2014, 21(3): 1445.
[7] Dixon P G, Gibson L J. The structure and mechanics of Moso bamboo material[J]. 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Interface, 2014, 11(99): 1.
[8] Darby Harris, Vincent Bulone, ShiYou Ding, et al. Focus Issue on Plant Cell Walls: Tools for Cellulose Analysis in Plant Cell Walls[J]. Plant Physiology, 2010, 153(2): 420.
[9] Liao S X, Li K, Yang Z Y, et al. Influence of Age on Chemical Components, Fiber Morphology and Pulping Properties of Broussonetia papyrifera Bark[J]. Forest Research, 2006, 19(4): 436.
廖聲熙, 李昆, 楊振寅, 等. 不同年齡構樹皮的纖維、化學特性與制漿性能研究[J]. 林業(yè)科學研究, 2006, 19(4): 436.
[10] Tang G J, Yang J M, Wang S G, et al. Fiber Morphologies, Chemical Components of Fargesia papyrifera and Feasibility for Paper Making[J]. Journal of Nor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2015, 30(4): 240.
唐國建, 楊金梅, 王曙光, 等. 云龍箭竹纖維形態(tài)、化學成分及用作造紙原料可行性研究[J]. 西北林學院學報, 2015, 30(4): 240.
[11] Reddy N, Yang Y.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high quality natural cellulose fibers from cornstalks[J].Polymer, 2005, 46(15): 5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