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艷艷
生活在大踏步地向前的社會,人們卻總是不由自主地回頭看,我想我們懷念的不是那份貧窮,應該是那份歡樂。
細碎的雪花、大紅的門神、風中的鞭炮聲、大街上叫賣的冰糖葫蘆,還有奔跑著的花花綠綠的孩子們,這是想到小時候過年時,第一時間涌入我腦海中的情景。有些遙遠且塵封了很久的感覺。
“新年到、新年到,閨女要花、兒子要炮,奶奶要個大圍脖、爺爺要個大氈帽,急得當家的直跺腳?!边@是奶奶唱給我的民謠。
記憶中,在奶奶的生活里,過年算是一個大日子。離過年還有很長一段時間,奶奶就開始讓我爸爸到集市張羅買過年用的東西,我最喜歡跟爸爸一起去,因為可以借著爸爸的好心情索要平時想要但不敢要的玩具。
爸爸張羅年貨,奶奶就率領著姑姑和媽媽做年饃,有時候也會叫來鄰院的四奶奶幫忙。照例,我也最喜歡在旁邊躍躍欲試瞎摻和。但一向講究的奶奶是絕對不會給我機會毀壞她的“藝術品”,我也只能自討沒趣,到一邊該干什么干什么去。
新年終于到了,每年都會有爺爺的壓歲錢。那時家里不富裕,頂多也只有五元或者十元,這已經很讓我激動了,常常舍不得花掉,藏到這兒,放到那兒的。但最讓我懷念的是五更天滿屋的紅燭光。我們那兒有起五更的風俗,奶奶講給我的故事是:傳說中,“年”是一個吃人的魔頭,在每年最后一天夜里出來害人,所以到了這一天,人們都不敢睡,點上滿滿一屋的紅燭,因為傳說中的“年”是懼怕紅色的,人們就這樣心驚膽戰(zhàn)地守著一夜紅光等到天亮。第二天,人們會早早地放鞭炮,歡天喜地地奔走相告,來慶祝自己沒有被吃掉。
就這樣,過年起五更的風俗便一代接一代地流傳了下來。小時候,我每年都跟著奶奶“起五更”,這時的奶奶是不拒絕我?guī)兔Φ?。我跟在奶奶身后,把準備好的紅蠟燭一個個點燃,聽奶奶指揮放到神龕前或者堂屋的臺幾上。然后會看到紅光盈盈中奶奶在神像前喃喃祈福,不知道奶奶是不是真的在祈愿不要被“年”吃掉,但我知道那絕對是一種吉祥和祝福:四時吉慶,八節(jié)安康,就是這種吧! 此時,那種靜寂安詳,那種溫情朦朧,直到現在依然讓我感動。
如今奶奶已年邁,但依然虔誠,依然會在年末五更守一夜紅燭到天亮。而我一點點大了,卻好多年都沒有早起過了,爺爺的壓歲錢給的越來越多,禮物和吃食也越來越好。但是年卻越來越沒有了滋味。生活在大踏步向前的社會,人們卻總是不由自主地回頭看,我想我們懷念的不是那份貧窮,應該是那份歡樂。過年,究竟是過的什么呢?吃吃喝喝忙忙碌碌的,過的不就是那份喜悅嗎?如今的人們那么渴望擁有喜悅,卻總是忽略身邊這份最容易得到的喜悅,我自己不也是這樣嗎?
想起那滿屋的燭光,想起那爆竹一聲辭舊歲,桃符萬件喜更新的祝愿,我想:今年我該好好地過個年了,點紅燭,放鞭炮……
(責編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