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梅
阿明生氣時會對女兒口不擇言地罵臟話。耳濡目染下,女兒在學校只要生氣、發(fā)脾氣,也會口無遮掩地罵臟話,她與同學的人際交往越來越差。
阿明是我的一個遠房侄子,在汽車公司擔任銷售主任,口才非常好且長袖善舞,銷售業(yè)績一直很好。幾年前,娶了個漂亮的老婆叫阿英。開始時,婚姻還算美滿幸福,但自從女兒“牛小妹”出生后,一切就開始變了樣。
“牛小妹”人如其名,活潑好動且不知節(jié)制。每次阿明帶她到朋友家做客,只要玩興一起,非得把別人家里搞得天翻地覆才肯罷休;在幼兒園,也常把班里的小朋友惹得回家哭訴。阿明開始以為是孩子小,難免淘氣,但見事態(tài)愈來愈嚴重,在阿英的堅持下,帶女兒到醫(yī)院進行了檢查,診斷的結果是孩子患有輕度多動癥。
自從知道病情后,阿明對一向疼愛的女兒漸漸失了耐心。只要孩子犯錯,就會遭到阿明的大聲斥責,甚至辱罵,而心疼女兒的阿英,就成了孩子的避風港。
“牛小妹”在家很沒規(guī)矩,比如吃零食,食品袋一開封, 她只要覺得不好吃,就會把整包的零食丟在一旁不吃了。阿明因此非常生氣,好幾次強迫女兒當著他的面把剩下的零食吃完,而阿英卻總是袒護著“牛小妹”,說孩子不想吃,就不該強迫她。孩子也會“看人下菜碟”,爸爸在家她就忍著不吃,爸爸一離開,就依然故我,還自作聰明地把不想吃的零食到處亂塞、亂藏。心疼女兒的媽媽卻從不苛責,一味地跟前跟后幫她收拾。
去年春節(jié),我們到阿明家走親戚。阿明熱心地招待我們,還專門讓女兒出來跟我們打招呼。只見“牛小妹”用一雙咕嚕嚕的大眼瞪著我們這群人,噘著嘴一副愛搭不理的樣子。阿明看了實在生氣,不免責備了她幾句,倒是阿英趕緊出來打圓場,說孩子剛被阿明斥責過,所以才會如此沒有禮貌,要我們別跟孩子計較。阿英不但沒有及時對孩子的無理行為進行批評教育,而且言語中連一點責怪孩子的意思都沒有,這令我匪夷所思。
正當大家在客廳閑聊時,阿英偷偷地將幾個嬸嬸、阿姨拉進了房間,委屈地訴說著她這幾年的遭遇。阿英說阿明常怪罪她不該生下這個“麻煩精”,讓他每次帶孩子出門,在外人面前都很沒面子。阿明生氣時會口不擇言地對女兒罵臟話。女兒耳濡目染,在學校只要生氣、發(fā)脾氣,也會口無遮掩地說臟話,導致她與同學的人際交往越來越差。夫妻倆因女兒的教養(yǎng)問題,經(jīng)常爭吵,甚至為此負氣提過要離婚。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對于阿明和阿英的委屈,局外人很難判定誰對誰錯,但有一點卻是明擺著的,那就是阿明想用權威式的呵斥管束孩子,阿英卻用放任式的溺愛嬌寵孩子,這都是極不恰當?shù)慕逃绞?。另外,孩子不是父母向別人炫耀的物品,作為父親,阿明的想法和做法是非常錯誤的。父母除了要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注和精心呵護以外,更應該樹立正確的家教理念和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
(責編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