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數人看來,叫好總比喝倒彩要好,哪怕我們心里明白——那些叫好的人說不定是親朋好友甚至花錢請來的托??墒菍δ切┫胍獜南M者中獲取產品創(chuàng)意的廠商來說,在開放式的平臺進行的調查是否可以產生有效的信息,為產品創(chuàng)新帶來積極的結果呢?答案未必如此。
2012年,瑞士有一家軟飲料公司想開發(fā)新口味的飲料,于是在一個開放式的平臺上向消費者征求想法,最終收到了800多條回復。當公司的管理者整理這些信息的時候,他們發(fā)現一種姜味飲料似乎特別受歡迎??墒窃僮屑毑榭磾祿?,他們發(fā)現圍繞這種飲料的許多聲音來自于為數不多的消費者。這一小群消費者熱情地尋求支持和評論,相互帶動,產生了很大的聲音。因此,盡管有強有力的反饋,這家公司仍然認為這種姜味飲料在市場上不會成功,于是放棄了開發(fā)這種產品的想法。
這個案例說明了社會偏見是如何產生的。人們出于互惠的目的,會對給自己點贊的人回饋點贊,因此會放大少數人之間彼此強化的信息。有的時候,這樣的偏見進入意見系統,可能會被逐漸放大,讓最后的調查結果歪曲了真實情況。
有研究表明,在消費者偏愛的想法與導致產品成功的想法之間,并沒有關聯。消費者往往會低估產品的可行性,高估產品的創(chuàng)新性,而企業(yè)偏愛可行的、高度創(chuàng)新的想法。
總之,消費者在網上的投票不能可靠地反映一個想法的真實價值。不過這并不是說這種調查沒有用處。企業(yè)應該在這種調查之外尋找更多的信息,比如,開發(fā)算法或其他機制來控制社會偏見的不利影響,用更復雜的問題來取代簡單的點贊。另外,企業(yè)要有自己的判斷標準,用自己的員工、供應商或者挑選有專業(yè)知識的消費者來參加開放式的創(chuàng)新過程。
總之,廠商需要有這樣的意識——消費者的意見中有可能隱藏著偏見。因此,與其從一群隨機的消費者當中尋找靈感,不如從哪怕不多的、對的人那里獲取靈感。(摘自《世界博覽》2017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