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飛翔
【摘 要】物權請求權與消滅時效制度能否兼容,在我國理論和實務界并沒有統(tǒng)一的定論,之所以形不成通說原因還在于物權請求權本身具有的物權屬性及消滅時效制度的客體限定于請求權。物權請求權要實現(xiàn)的目的是排除妨害與回復物權的圓滿狀態(tài),而在物權請求權中一個最重要的請求權便是返還請求權。返還請求權的內容是無權占有不動產或者動產被他人無權占有時,權利人可以請求返還原物的權利。而此時消滅時效制度能否介入,就看消滅時效是以怎樣的姿態(tài)來應對物權的返還問題。消滅時效指向的是權利的消亡,在保護物權方面,消滅時效的姿態(tài)是被動型的,那這個時候物權的追及效力便起到了很好的橋梁作用,物權請求權過了消滅時效,一方獲得了勝訴抗辯權,但因物權追及性的存在,另一方則還是會有獲得原物的機會。
【關鍵詞】物權請求權;消滅時效;物權追及性;返還請求權
【中圖分類號】D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18)03-0175-02
1 物權請求權的概念及屬性
物權請求權是一種讓原權利歸于圓滿狀態(tài)的權利。根據妨害形態(tài)的不同,該權利分為3種,即返還、妨害排除及妨害防止請求權。有學者將后兩種稱為保全請求權,原因在于無論是妨害排除還是妨害防止,都是對原權利的維持和保護。
學者們關于物權請求權的屬性或性質有不同的見解,主要有以下幾種,債權、物權、準債權的特殊請求權、物權效力所生請求權及獨立請求權等學說。債權說將物權請求權看做是行為請求權,認為其是純粹的債權,明顯不當。物權作用說認為物權請求權源自物權的作用,但否認該權利的獨立性,并進一步認為物權請求權因物權而存在,隨物權的滅失而滅失,自非所宜。準債權的特殊請求權說在肯定物權請求權獨立性的基礎上卻將其認定為一種準債權,脫離了物權請求權從屬于基礎物權的特性,不應采取。物權效力所生請求權說認為物權請求權與物權相伴相生,物權存在物權請求權也就存在。最后一種學說則將物權請求權看作是對人的請求權,是一種獨立的權利。以上各種學說雖有其局限性,但卻從不同層面對物權請求權的屬性進行了剖析,有學者表示根據后兩種學說,我們可以明確物權請求權是指存在于物權上的獨立請求權,物權請求權與物權不能分離。此外,物權請求權畢竟也是一種請求權,在一定范圍內也可以債權的方法來處理物權請求權,比如為了使物權請求權得到保障并實現(xiàn),權利人可以向法院提出采取債權的強制執(zhí)行的方式來實現(xiàn)物權請求權。
2 消滅時效制度的內涵及適用范圍
時效制度致力于解決當事人對其權利消極怠工及經過一定期間取得占有財產等問題,而消滅時效作為時效制度的一種,則是為了解決當事人不行使其權利所引起的一系列糾紛等問題。
根據我國《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八條之規(guī)定,消滅時效只適用于請求權。其他國家,諸如日本《民法》第一百六十七條規(guī)定適應于債權和其他非所有權的財產權,在《德國債法現(xiàn)代化法》有規(guī)定:要求他人作為或不作為的權利,因消滅時效而消滅??梢姡芏鄧叶紝⑾麥鐣r效的客體界定在請求權范圍內,把請求權作為消滅時效的客體,這意味著權利本身不得作為消滅時效的客體,換言之權利不因消滅時效而消滅。關于請求權能否都能適用消滅時效制度,我國《民法》并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不過債權請求權適用時效制度是我國法律明確規(guī)定的。而人身權上的請求權是基于親屬關系而產生的,主要包含撫養(yǎng)費、贍養(yǎng)費、解除收養(yǎng)關系請求權,這類請求權牽扯到社會公德及善良風俗,所以不應該因為時效問題而歸于消滅。關于物權請求權能否適用消滅時效,筆者在下文將從比較法和兼容性角度來進行。
3 比較法研究
在大陸法系國家中,關于物權請求權能否適用消滅時效制度存在2種不同的學說,德國《民法》和我國臺灣地區(qū)的有關規(guī)定認為物的物上請求權應適用消滅時效。在我國臺灣地區(qū)所謂的《民法典》中的第一百二十五條有規(guī)定:“請求權,因15年間不行使而消滅。”筆者將臺灣地區(qū)學者的代表學說歸納如下。史尙寬和鄭玉波教授認為物權請求權不應與消滅時效搭配使用,他們的論據是物權請求權不能獨立于物權而存在。從另一個角度考慮,如果物權請求權能夠適用消滅時效,就會使“躺在權利上睡眠的人”處于法律保護范圍之外。胡長清、李宜琛和王伯琦教授的觀點是物權請求權能夠適用消滅時效,他們是從字面含義理解的,認為物權請求權能夠適用消滅時效。在臺灣地區(qū)還存在一種學說,該學說認為在原則上物權請求權可以適用消滅時效,但要有所區(qū)分,比如已經進行登記的物權請求權則應被排除在消滅時效制度之外。
在德國《民法》中,物權請求權是由于物權受到侵害或有侵害可能性而產生的一類特殊請求權,相對于物權是一種支配權并且不適用消滅時效而言,物權請求權以特定人的作為或不作為為其內容,有適用消滅時效的必要。德國《民法》中做了例外情形,為保全權利,就土地簿冊之正確性為異議登記者,其權利視為已登記。原因很簡單,如果登記權利人的物權請求權因時效而歸于消滅,則會發(fā)生權利名不副實的現(xiàn)象。否定說則以瑞士和日本為代表,《瑞士民法典》規(guī)定:債權請求權適用消滅時效,但物權請求權除外,認為物權是一種支配權,物權不適用消滅時效,物權請求權依附于物權自然不適用消滅時效。此外,消滅時效適用于積極權利,物權請求權作為一種消極權利,不應適用于消滅時效。日本學者認為,物上請求權體現(xiàn)了所有權的作用,并進一步表態(tài)物權請求權不能獨立于物權而存在。在所有權對應的所有物返還請求權方面,他們堅持這是物權作用體現(xiàn)的觀點,但否認其是一種獨立的權利。該問題在我國也有不同的見解,支持者認為消滅時效制度的存在從宏觀角度來說,可以保證司法程序的有序進行,并且從一定程度上還可以節(jié)約司法資源,從微觀角度來考慮有利于法院及時做出判決,能夠有效維護當事人的利益。而物權請求權適用消滅時效一方面能夠促使權利人行使權利,另一方面也能解決存續(xù)期間證據保存等問題。原因在于當權利人合法占有標的物一段時候后,合法占有的證據如果滅失了,如果原權利人在這個時候提出物權請求權,則無疑會給占有人造成損害。反對者則持德國反對者的觀點,從物權請求權不能獨立于物權而存在的角度考慮,筆者在此不再贅述。
從比較法研究方面筆者發(fā)現(xiàn),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針對物權請求權適用消滅時效問題的核心爭議點在于是否承認物權請求權的獨立性。不承認則有物權請求權不適用消滅時效的觀點,承認則支持適用的觀點。筆者所持的觀點是支持物權請求權適用消滅時效,筆者不從獨立性出發(fā),而從兼容性方面來找出連接兩種制度的合理“橋梁”。
4 兼容性問題剖析
兼容性討論的不是決斷性問題而是決策性問題,在承認物權請求權適用消滅時效的基礎上,如何進行規(guī)范及以何種方式切入便顯得尤為重要。筆者用“一個原則,一個補充,五個范疇”進行兼容性探討?!耙粋€原則”即堅持物權請求權適用消滅時效的原則,“一個補充”即在物權請求權和消滅時效之外還存在一個物權的追及效力問題,“五個范疇”即物權請求權適用消滅時效是嚴格適用,應在動產和未經登記的不動產、返還原物請求權、排除妨害和消滅危險請求權范圍內才能適用。
物權請求權在適用消滅時效的基礎上,卻不能將物權的追及效力單獨排開,消滅時效制度的存在可以督促權利人積極行使自己的權利,但該督促也應有一定的限度,在權利人因合理理由而忽略自己的權利時,如果繼續(xù)用消滅時效制度來處理問題,未免有些苛刻。未經登記的不動產的產權歸屬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權利人可以運用消滅時效制度來使自己的物權請求權得以實現(xiàn)。針對已經登記的不動產,如果承認消滅時效則無疑會給所有權人帶來不利,因為如果登記所有權人的返還請求權因為時效而滅失,這不僅有損權力部門的公信力,而且也會使其權威性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針對排除妨害和消滅危險請求權,因為這兩種情況一直處于發(fā)生的狀態(tài),時效的起算點難以計算,所以消滅時效也就沒有適用的余地。
參 考 文 獻
[1]許中緣,屈茂輝.民法總則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480.
[2]陳華彬.民法物權論[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76.
[3]龍衛(wèi)球.民法總論[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2):609.
[5]張梓恒.論物權請求權是否適用消滅時效制度[J].法制社會,2017(4).
[6]梁慧星.民法總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7:66.
[責任編輯:陳澤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