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國新
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總結回顧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成功經驗,回顧伴隨中國軍轉民發(fā)展而成長的中國和平利用軍工技術協會歷程,將激勵我們繼續(xù)前行,在新時期更好地為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fā)展多做貢獻。
中國和平利用軍工技術協會是隨著中國軍轉民事業(yè)發(fā)展而誕生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國家戰(zhàn)略,國防科技工業(yè)開始了既為國防建設服務,又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的戰(zhàn)略轉移。隨著軍品訂貨銳減,軍轉民工作全面展開。1984年,國務院有關部委聯合組成全國軍工技術轉民用工作聯絡組。1987年,國務院科技領導小組批復軍轉民聯絡組,對外開展國際交流活動使用“中國人民和平利用軍工技術促進會”名稱。1989年,國家有關部委批準促進會更名為中國和平利用軍工技術協會。1991年,中國和平利用軍工技術協會經民政部核準重新登記,正式成為民間社團組織。
三十年來,協會的主要職責依然一脈相承并更加充實。以推動軍民結合、寓軍于民、軍民融合發(fā)展為目的,以促進軍民技術雙向轉移,促進軍民資源互動共享,服務政府、軍隊、會員和社會為宗旨,在有關政府部門和軍隊的關心指導下,充分發(fā)揮了參謀和助手、紐帶和橋梁作用。
三十年來,協會努力工作取得卓越成就。作為推動軍轉民國際合作窗口,以和平利用軍工技術造福世界人民為推手,對外與聯合國及各國政府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交流與合作,對內為政府和軍隊組織系列展覽展示論壇研討成績斐然:組織圍繞軍轉民、民參軍、軍民融合發(fā)展的研究、咨詢,年年有新突破新收獲:以推動國民經濟發(fā)展提高自主化能力為目的國產化工作持續(xù)深化,從機床擴展到儀器儀表、測試設備、工業(yè)軟件等多個行業(yè):會員工作范圍擴展到為軍口、民口單位、民營企業(yè),服務形式多樣效果顯著:專利中心發(fā)揮國防專利代理特長,從咨詢策劃、案件分析申報,擴展到協助國防專利解密、成果轉化、推廣應用。協會主辦的《中國軍轉民》雜志伴隨著協會發(fā)展而成長并取得卓越成就,在《我國軍民融合研究文獻計量分析報告(2017)》中,《中國軍轉民》雜志排名亞軍。
新時期,我們貫徹落實軍民融合深度發(fā)展國家戰(zhàn)略的任務更加繁重,協會面臨的社團組織改革在對協會發(fā)展帶來挑戰(zhàn)的同時也帶來機遇。我們要秉承協會宗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再創(chuàng)輝煌。
(作者為中國和平利用軍工技術協會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