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斌@蟄的到來,春雨的滋潤,春雷萌動,萬物復(fù)蘇,真正的春天,從驚蟄開始了。
春雷一聲響,萬物齊生長。在田畻上、茶地里、竹林里、水溝邊……鮮嫩的艾蒿、野蕎、馬蘭、山蕨……以及叫不出名的野菜,都伸伸懶腰,睡眼惺忪地從土里鉆了出來。拜大文豪蘇東坡為師的北宋大書法家黃庭堅(jiān),或許受他那多才多藝的美食家老師的影響,看樣子也是一枚十足的吃貨,他的《詠竹》,“竹筍才生黃犢角,蕨芽初長小兒拳。試尋野菜炊香飯,便是江南二月天?!卑岩安耸銓懙眠@么生動。
婺源的春天,藍(lán)天白云,山青水秀,粉墻黛瓦,桃紅柳綠,姹紫嫣紅,招蜂引蝶。在最美的季節(jié),在最美的鄉(xiāng)村,遇見一桌地道的美食,該是種什么樣的感悟?
清明糅,恐怕是婺源人傲嬌的“網(wǎng)紅食品”。雖然清明糅是古代寒食節(jié)傳承下來的點(diǎn)心,遠(yuǎn)不止婺源獨(dú)家,但大江南北,來婺源旅游的客人,只要事先在網(wǎng)上做足“功課”,都知道婺源清明糅人氣值爆棚的魅力。我最推崇的,要數(shù)江灣一帶的清明糅。在青蒿、薤和竹筍瘋長的季節(jié),人們把薤、筍丁、豆腐丁、臘肉丁或火烘豬腸絲調(diào)成餡,將洗凈的青蒿在堿水中焯水,秈米粉、糯米粉和青蒿,以1:1:1比例揉面,包成餃子狀,然后靈巧地用手指按壓成麻花狀紋理,而江灣、秋口一帶包成如茶杯口大小的可愛小圓餅。
薤,在婺源話中,叫“野蕎”,類似于韭和蒜,有著濃郁的香味,口感微苦。青蒿,婺源人通常稱為野艾,散發(fā)著誘人的清香。通過查閱一些書籍得知,艾分白篙、茵陳蒿、青蒿和艾草好幾種,艾草就是端午節(jié)人們插門上的“端陽艾”,它們雖然近親,藥理藥性卻各不相同,尤其是端陽艾,更是大相徑庭。也有些村子,是用鼠鞠草代替青蒿揉面,鼠鞠草,在《本草綱目·草部》中為鼠耳草,婺源的龍山人稱之為“果花”,是田里種開著粒粒小黃花,葉子像老鼠耳朵,長著茸茸白毛的草。無論是青蒿還是鼠鞠草,從藥理上各有千秋。
“春風(fēng)肥野蕨,曉雨潤園蔬?!彼Ш蜕睫?,可謂是蕨菜家庭的一對“龍鳳胎”,一個(gè)長在山坡上,一個(gè)生于水溝邊。地處山區(qū)的婺源,靠山吃山,鮮嫩的蕨菜,焯水后,下油鍋用臘肉絲,搭配紅辣椒絲,無論是山蕨,還是水蕨,都是道妙不可言的美味?!翱蛠砗嗡?,采蕨試新烹?!迸D肉奘山蕨,山蕨切成半公分長的小段,拌入秈米粉和少量食鹽,將臘肉裹上米粉,平鋪在山蕨上奘熟,是婺源的一“絕”,更是待客的山珍。
說起野菜,就不得不提到一種多功能的“野菜伴侶”——雞蛋。在婺源的餐桌上,薈萃著野蕎炒蛋、香椿炒蛋、馬蘭炒蛋、鴨板芹炒蛋、地踏菇炒蛋……這些野菜炒蛋,對刀工要求并不高,葉子菜只要切碎,與蛋液攪拌,在油鍋里爆炒即可。當(dāng)然,香椿、馬蘭和鴨板芹千萬不要忘了焯水。
哦,對了,還有臘肉,也是能夠與野菜百搭,臘肉炒筍、臘肉炒水芹、臘肉炒水蕨、臘肉炒山蕨,臘肉的熏香誘惑,誰能淡定?
大部分野菜有濃烈的氣味,口感特別,新鮮味美。魚腥草,川黔一帶又叫折耳根,有種發(fā)酸的泔水味,又混雜著水草腥味,也許就是婺源人稱“臭豬茶”的由來吧?馬齒莧,從小我只知道它叫“酸莧”,酸溜溜的味兒,能降低血液中膽固醇的濃度,改善人體的血管壁彈性。習(xí)慣上,婺源人喜歡糊“臭豬茶”、糊“酸莧”。將扎嫩扎嫩的魚腥草葉子和嫩莖切成碎末,下鍋翻炒,澆入高湯,加上調(diào)味品,一手?jǐn)嚢?,一手撒秈米粉,稍煮片刻再舀入盤中。糊馬齒莧的方法,與糊魚腥草相同。
除了炒和糊,馬蘭、魚腥草、馬齒莧涼拌起來,焯水后,放入蒜蓉、麻油、碎椒、食鹽,讓人喜歡得“根本停不下來”,愛不釋“口”。
人們常說,春天多吃“苦”,健康更受補(bǔ)。春天的野菜,大多能清熱解毒、祛火降壓、涼血祛燥、補(bǔ)脾養(yǎng)肝、消炎利濕,現(xiàn)在,都大力提倡適當(dāng)吃些苦味的菜肴。敗醬草,又名苦菜,婺源人說的“苦哉”,盡管味苦,還是頗受歡迎,經(jīng)過焯水后,擠干水分,切碎,喜歡辣的,可以放點(diǎn)辣椒,原汁原味的素炒,是最爽口的野菜。脆嫩的苦筍,用開水煮熟,切片或切絲,用冷水漂兩三天,可用臘肉炒,也可韭菜炒。雖說是“苦”菜,卻是餐桌上最受歡迎的開胃菜。
苦味野菜,不僅只有敗醬草、苦筍,大家還記得以前的語文書上女作家張潔《挖薺菜》的課文吧? “提著籃子,邁著輕捷的步子,向廣闊無垠的田野里奔去。嫩生生的薺菜,在微風(fēng)中揮動它們綠色的手掌?!爆F(xiàn)在婺源人的餐桌上,大家喜歡吃薺菜,并不是因?yàn)樨毟F和饑餓。我不知道婺源人為何把薺菜叫“圈菜”、“黃花菜”,在“無葷不蒸,無素不糊”的婺源,一般來說,薺菜還是用來粉蒸,將薺菜洗凈切碎,拌入適量米粉和食鹽,講究的人家還會添加成鮮的成豬油或臘肉丁,平鋪在飯甑里的米飯上,待蒸熟后,澆上熟豬油,油光滑亮,香氣撲鼻。
中醫(yī)認(rèn)為,藥食同源。據(jù)我所知,這些野菜,無 不是一味中藥,在李時(shí)珍所著的《本草綱目》“菜部”、“草部”中,大多能找到這些野菜的身影。
在春天,與婺源來場艷遇,與野菜談場怦然心動的戀愛,就算人生僅此次,這旅途,你定不會寂寞,足以撞擊你的靈魂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