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凱
原以為高考完就真的解放,想來還是自己太天真。拾掇舊物,畢業(yè)旅行,新生辯論,入學考試……這方作罷,那方登場,大事小事,接踵而至。我意識到,被安排得平平整整的生活一去不復返了。曾渴望的自由,在給我?guī)頂?shù)不清選擇的同時,也給我?guī)砹司眠`的迷茫。
在我極不謙虛地將錄取通知書發(fā)布到個人主頁之后,老朋友在贊嘆之余忍不住說:“你的變化真大!”
她的話把我?guī)Щ啬莻€悶熱的夏天。在“讀文還是讀理”這個問題上,我與家人的“拉鋸戰(zhàn)”打了整整一年。我終于無法忍受,開始了一場精心謀劃的逃離——其實我的心早就逃走了,我在化學課上不厭其煩地刷著文綜卷;坐在最后一排時,我會半只身子探出教室,聽隔壁文科班的精彩內容;并不熱愛籃球的我,硬是辦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班級對抗賽,只為找尋那個迷失的自我。
我是幸運的。在一場大雨之后,涼爽的風撫平了我不安的心,我的想法最終得到了父母的支持。我不知該如何定義那次逃離,那是我人生最消極時做出的決定,但卻那樣單純、那樣勇敢。
我逐漸意識到,迷?;蛟S是人生的常態(tài)。我們如何應對迷茫,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們的模樣。形而上的東西看似縹緲,但正是這樣的精神支持,使我在沉淪與滅亡的邊緣,聽從了來自心底的召喚,義無反顧地選擇重生。我的經(jīng)驗或許不可復制,但可以肯定的是——追尋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成為自己,對成長中的我們至關重要。
聽從心聲,并不是一個宏大的命題。學習中、生活中,我們需要做出許多選擇。我們可以參考親人、師長、朋友給的建議,但一個對自己負責的人,更需要自主思考、自我選擇。記得在自主招生初審結果公布后,身邊許多關心我的人都問過一個類似的問題:“你說說,學歷史有什么用?”我無法給出簡明的回答,卻似乎已為探尋答案準備多時。
總記得童年的每一個夏日,比西瓜更讓我暢快的,是一家人圍坐在電視機前收看《百家講壇》時的溫馨與融洽。上初中后,我開始接受系統(tǒng)的歷史教育,學有余力,我也開始閱讀史學相關書籍。無力涉獵專業(yè)學術著作,我便從歷史通俗小說開始,然后接觸錢穆、呂思勉、黃仁宇等學者淺直的史學著作。一些外國史學家、漢學家的著作,更是讓我眼前一亮、思路頓開。
春夏秋冬,時光荏苒。在書海中徜徉、獲得精神享受的同時,我心中那顆飽含對史學期許的種子已然萌發(fā),伴我長大。
雷蒙·阿隆在《歷史哲學》中寫道:“歷史總是為生活服務的,它提供范例,評價過去,或者把目前這個時刻安放到生成―― 演變中去。”誠如斯言,歷史與社會生活的其他側面有著廣泛交集。因此,在歷史學習中,我有意識地培養(yǎng)自己提出問題并全面分析的能力,關注歷史細節(jié)、關聯(lián)現(xiàn)實生活,在對實際問題的思考中獲得啟悟,用以指導自己的學習生活。
歷史孕育了真理,研究歷史需要實證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了提升自己的實踐能力,我積極參與各類校園活動和社會實踐。團支書的工作,使我在協(xié)調班級日常事務的同時,學會了如何引領小集體共同進步。導演校園藝術節(jié)的經(jīng)歷,使我學會了如何組織一個團隊,進入一個全新的領域開展工作。積極參與社會實踐,讓我切身理解“想到”與“得到”的距離。
研究歷史是探索真理的過程,追求真理的道路沒有止境,追求卓越的道路也沒有盡頭。為了挑戰(zhàn)自我、拓展素能,我積極參與競賽活動。在作文競賽中以文會友,在英語競賽中展示風采,在地理知識競賽中暢游經(jīng)緯天地,享受過程的心態(tài)使我自得其樂。
就這樣,我一點點變得豐滿。一切都像水到渠成,我一邊努力,一邊忐忑,一步步抵近夢想的彼岸,一切都那么夢幻。
我不能說自己的成功取決于粗獷原始的興趣,更無法斷言我會在史學研究的道路上走下去。但事實就是,那些來自心底的聲音,真實地影響著我。當我聽從心聲,堅定地成為自己時,我總會被塑造成更好的模樣。
或許人生不總像想象中那般美麗,或許你的困惑要比通達多,但因為你堅定地做自己,你迷茫卻不會迷失,你經(jīng)受挫折卻不會一蹶不振。
你將親自譜寫,那個專屬于你的不朽青春!
(作者單位:江西省景德鎮(zhèn)市昌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