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
數(shù)學學習千變萬化,不能靠背誦解決問題,但任何數(shù)學題目都有自己的思路。
前不久,有一條熱門微博,主題為:有什么是你從小到大都害怕的?轉評、點贊中,排名第一的是數(shù)學。對很多人來說,數(shù)學是最難學的學科之一,而這個“噩夢”通常是從小學數(shù)學應用題開始的。哪怕畢業(yè)多年,“雞兔同籠”“一個水管進水,一個水管放水,問多久能灌滿水池”等應用題依然被大家拿來自嘲。
剛開學不久,一個小學六年級的家長就焦急地向我求助:“還有三個多月就畢業(yè)了,孩子數(shù)學成績遲遲提不上去,應用題丟分最厲害。應用題占分最多,難度最大,有沒有方法能讓孩子快速學會解應用題呢?”
“我們都知道數(shù)學學習千變萬化,不能靠背誦解決問題,但任何數(shù)學題目都有自己的思路?!碧旖蚰祥_區(qū)領航教師、天津師范大學南開附屬小學數(shù)學教師葉慧,針對不同類型的小學數(shù)學應用題提出了三種方法,幫學生巧解題,得高分。
巧用公式降低解題難度
例如:一個圓柱體的側面積是40平方厘米,底半徑是4厘米,求這個圓柱體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
按照常規(guī)思路,我們要逆用側面積公式求出圓柱體的高,即:
側面積S=2∏rh,則h = s÷(2∏r)
帶入數(shù)據(jù),可得:h = 40 ÷(2×3.14×4)
= 40 ÷25.12
計算到這里,再利用體積公式v = ∏r2h求出體積,即:
但若換一種思維,將體積公式進行進一步的推導,即:v =∏r2h——v=∏rh·r ,而∏rh 則表示圓柱體側面積的一半,所以v=∏rh·r——v= S側·r,帶入數(shù)據(jù)
即可得:
V= ×40×4=20×4=80(立方厘米)
通過兩種方法的對比,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后者明顯地減少了計算量,大大降低了此題的難度。如果同學們能將這種類型的題目和公式加以整理,相信大家還能找出更快捷的公式運用法來提高解題速度和質量。
巧用方程提高解題速度
例如:把一個底面半徑6厘米,高10厘米的圓錐形容器灌滿水,然后把水全部倒入一個底面半徑5厘米的圓柱形容器里,求圓柱形容器內水面的高度。
如果采用算術解法就要先求出圓錐形容器的容積,然后再利用圓柱體體積公式的逆用求出所求。即:
圓錐容積v= ∏ r2h= ×3.14×62×10
= ×3.14×36×10
=3.14×12×10
=3.14×120
=376.8(立方厘米)
圓柱內水面的高h=v÷( ∏r2)
=376.8÷(3.14×52)
=376.8÷(3.14×25)
=376.8÷78.5
=4.8(厘米)
若采用方程解法,解:設圓柱形容器內水面的高度為h厘米
3.14×52h= ×3.14×62×10
25h= ×36×10
25h=120
h = 4.8
二者對比就可發(fā)現(xiàn),方程解法不僅降低了計算的難度,而且避免了因算數(shù)方法的逆向求解而帶來的思維邏輯上的困難。同學們在解一些較為復雜的題目時,不妨首先考慮方程解法,既省時又省力。
巧用比例知識解決行程問題
例如:小王、小李和小劉三人進行百米賽,當小李到達終點時,小王跑了40米,小劉跑了35米,如果小王和小劉以原速繼續(xù)沖向終點,當小王到達終點時,小劉距終點多少米?
由題意我們可知當“小王跑了40米,小劉跑了35米”時,他們兩人所用的時間是一定的,由此得出“小王和小劉的速度比就是他們二人的路程之比”。
我們不妨將一開始小王跑的40米記為S王1,小劉跑的35米記為S劉1,則有V王:V劉=S王1:S劉1=40:35=8:7
從題意又知“小王和小劉以原速繼續(xù)沖向終點”,他們兩人所用的時間還是一定的,則可推出“二人在任何時刻跑過的路程之比仍是他們二人的速度之比”。
故:
解:設當小王到終點時,小劉跑了 米
則小劉距離終點100-87.5=12.5米
如上題,我們巧妙地利用了“時間一定,速度與路程成正比例關系”得出一條清晰的思路來列出比例式。洞察數(shù)據(jù)之間的關系并加以正確利用,不僅是學習數(shù)學的一項重要技能,更是在思路上取得突破的法寶。
葉慧總結,學數(shù)學是一場修行,在堅強的毅力和頑強的努力的同時,要想拓展思路還需一些巧方法,希望孩子們在學習數(shù)學的過程中,努力尋找巧妙的方法,不斷拓展思路,不斷進取,就一定能學好數(shù)學、愛上數(shù)學!
(責編 劉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