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有瑜
【摘? ? 要】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課外閱讀如果不是為了“學習成績”,很難得到學生的熱烈響應。面對種種困難,作為教師要身體力行,力求通過探索和努力,為學生的課外名著閱讀進行一些有效的指導,幫助他們養(yǎng)成習慣,堅持名著閱讀,提高文化品位,積累人文素養(yǎng),促進人的發(fā)展,實現真正的語文教學目的。
【關鍵詞】課外閱讀? 興趣? 方法形式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3.174
上好初中名著導讀課,是每個語文教師都棘手的問題,語文老師要么蜻蜓點水,泛泛而談,落入窠臼,即人物形象分析,故事情節(jié)回顧,藝術特點分析,千篇一律,枯燥乏味;要么望天收,即我給時間你看書,看到何種程度得看個人自己的造化;要么種了它田,荒了己地,劍走偏鋒,脫離文本開展演講辯論等,雖然熱熱鬧鬧,卻是虛空的精致,不能觸及人的靈魂,實際上是教而無所得。以下是我本學期初二語文名著導讀實施策略一些體會。
一、培養(yǎng)課外閱讀的興趣
由于時空的距離,初中生普遍對名著缺乏了解,缺少親近感,缺乏興趣,甚至很難與書中的人物形成共鳴。而且當今快餐文化的流行,使得以前只能從書上得到的東西,現在同樣能從大眾媒體中得到,即使是為了考試,他們也樂于接受各類“名著速讀本”,對原著怯而止步。為了激發(fā)興趣,筆者堅持以下作法:
(一)營造閱讀名著的氛圍
有教育家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與其督促學生閱讀,不如營造一種氛圍,激發(fā)學生閱讀的內在動機,調動他們閱讀的緊迫感和內需力。
語文教師自身的閱讀深刻地影響著學生的語文閱讀,只有熱愛閱讀的教師,才能充實自己的課堂,體驗學生閱讀的甘苦,找到與學生進行心靈對話的話題,及時向學生推薦有益的讀物,成為學生學習的對象。
(二)要把節(jié)選自名著的課文講得精彩生動,激發(fā)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
例如,在2015年教初三時,教學《楊修之死》一文,引導學生了解《三國演義》的特點,深入體會人物恃才傲物的特點,了解楊修悲劇的深層原因,領會曹操的奸詐兇狠、表里不一的特點,討論楊修該不該殺。這樣學生在閱讀《三國演義》時對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語言藝術成就,有了初步的認識,自然而然把學生帶到名著面前,使他們對作品有一種向往的期待。
二、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
關于讀書方法,前人已經有許多成功的經驗,有些我們完全可以借鑒。世界上許多名人之所以成功,就與他們善于讀書有關。讀書的成效,不僅在于他們讀什么,更在于他們怎么樣讀。
(一)精讀略讀相結合
讀書法要因人而異,因文而異,比如優(yōu)美的詩文就要提倡誦讀法,散文要用尋找線索閱讀法,議論文要用提綱挈領法,小說要用評點法。培根說過:“有的書只要閱讀其中一部分,有的書只須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對于少數好書則要精讀、細讀、反復地讀?!本x時可引導學生采用品讀、背誦、摘錄、寫體會、編手冊等方法。略讀可引導學生通過看目錄,讀故事梗概和抓其中片段讀等方法來人來了解圖書、文章的大意,在較短時間內獲取有用的信息。精讀和略讀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lián)系,互為補充的。既能保證有較大的閱讀量,又能保證閱讀的效果。
(二)加強討論,合作探究
這是學生領略作品深層意思的有效方法。理解文意有多重角度,這與讀者的生活閱歷、文化結構、知識積累及思維水平等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通過討論,可以集思廣益,使學生對作品有多維的認識,可以引導學生去發(fā)現作品的多重意義,甚至于提出許多連文學評論家都不能一一品評的獨特見解,學生在討論中可以互相啟發(fā),求同存異,逐步深入到作品的核心部分,從而獲得最充分的理解。這種討論式的閱讀理解的方法,既可以達到對作品的真切理解,又能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優(yōu)勢,從而臻于閱讀理解的最佳境界。
(三)倡導自主閱讀,放手讓學生自由選擇閱讀書目
積極探索新的讀書活動形式,激發(fā)學生的讀書興趣,盡力“為每本書尋找它的讀者”。完成了大綱規(guī)定的必讀篇目后,筆者鼓勵學生自主確定讀書思路,明確讀書方向,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篇目,凡適合自己年齡和口味的書,無論是科技的,歷史的都可以讀。無論是哪類作品,都展示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以及人們當時的生存狀態(tài)和文化精神,對青少年人文素質的提高都有極大的作用,不管選擇什么名著,只要樂于閱讀,都能從中攝取豐富的精神營養(yǎng),倡導自主閱讀,允許學生個性化解讀文本,如閱讀《駱駝祥子》就可以對這個人物進行截然不同的評價。
三、注重課外閱讀的指導形式
課外閱讀指導是一項經常的工作,形式多種多樣,我們要根據教學實際選擇適時適度的指導形式教會一定的閱讀方法。
(一)適當安排課時指導
確保有計劃地開展課外閱讀指導,筆者在指定的時間里,把學生帶到圖書閱讀室或用多媒體播放有關名著的影片或專家評論,多次組織學生在雙休日、寒暑假閱讀小說,如《駱駝祥子》《水滸傳》等,利用活動課時間觀看相關影視作品。在此基礎上利用晨會時間組織展開討論,讓他們體會到影片雖然能帶來藝術的震撼,但欣賞的過程卻是瞬間的、粗略的,而讀小說所獲得的是優(yōu)美的文字和不可磨滅的感情。從而使他們喜歡書,能靜下心來聚精會神閱讀。也可組織專題報告會、討論會;或讓學生自由閱讀等,這些閱讀形式,能適應學生的個性愛好,閱讀習慣逐漸養(yǎng)成。
(二)組織課外合作探究小組結構形式
學生在小組合作探究中存在小組合作流于形式問題,因此,在實施過程中,可以采取多種形式組成合作探究小組,組合可采取輪換制,使每個人的接觸面盡量大一些,進行合作探究閱讀,教師實時指導。如:
1.同質分組,分好、中、后進生組(適合分層的讀書活動)。
2.異質分組:優(yōu)、中、后進生混合編組(適合優(yōu)生帶動差生的讀書活動)。
總的說來,經過一年的名著導讀課教學實踐,我覺得要養(yǎng)成好的閱讀習慣:一是能夠有感情的朗讀,即使是經典長篇也要試著朗讀片片段;二是指導學生正確的略讀和瀏覽,既要有速度,還要有質量。另外,在教室中,設立圖書角,掛一些適合學生閱讀的報刊書籍,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文化氛圍,開展有關活動,比如:舉辦書籍交流會,讓學生拿出自己心愛的書籍,推薦給對方,同時也從對方的書中找到自己喜愛閱讀的書。只有讓學生沉浸在海量閱讀中,我們的名著導讀課才能取得比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