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瑤
【摘? ? 要】為了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陶冶學生情操,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感受到中國古典詩歌的魅力,文章從兩個方面對高中古典詩歌的鑒賞教學進行了探討,包括正確把握和安排教材內容;緊跟新課標理念,重視審美情感教育。
【關鍵詞】高中語文? 古詩詞教學? 詩歌鑒賞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3.071
高中古典詩歌鑒賞教學的有效實施,很大限度上取決于教師的教學策略。教師要在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上下工夫,不僅要仔細鉆研古典詩詞的教學內容,重視教材的運用,按量完成詩歌教學任務,還要改進詩歌鑒賞教學方式,豐富課堂教學形式,整合現代教育技術,引導學生個性化解讀。
一、高中語文古典詩歌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教學準備不充分,文本解讀較淺
通過相關的調查問卷分析可知,有42.4%的教師在高中語文古典詩歌教學準備階段,不會查閱古籍和辭典中關于這首古典詩歌的解讀,有33.3%的語文教師備課不會詳細到古典詩歌中字詞的古今變化。一些語文教師在高中古典詩歌的備課過程中,僅僅局限于所要講授的這一篇古典詩歌,很少查閱古籍和辭典中關于這首古典詩歌的解讀,也沒有查找詩人的其他作品或與之具有相似性的其他古典詩歌。通過課堂觀察,發(fā)現部分語文教師對高中古典詩歌的教學內容選擇較淺,教學目標的設置偏理性,教學方法單一。為了讓學生在考試中可以獲得較高的分數,他們在備課時更注重古典詩歌考察點中需要學生掌握的理論知識和答題技巧,沒有考慮引導學生進行美的享受。
(二)教學實施模式化,審美活動較少
高中語文古典詩歌教學在實施過程中,審美內容比較單一,部分語文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方式有些保守,缺乏創(chuàng)新。通過分析調查問卷數據可知,約有84.8%的教師在高中語文古典詩歌教學的教學過程中,在指導學生誦讀古典詩歌后,緊接著就進行古典詩歌講解;約有52.3%的教師將作者介紹和寫作背景這一環(huán)節(jié)放在講解古典詩歌文本之前。少數語文教師的教學流程已經形成了一個普遍的套路:導入——誦讀——作者介紹和背景介紹——詩歌講解——誦讀——結語,很少會打破套路靈活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實施呈現模式化傾向。這種千篇一律的教學流程,容易導致學生審美疲勞,產生厭倦心理。在高中語文古典詩歌教學過程中,教師忽視了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設計的教學審美活動較少,學生缺乏對古典詩歌的審美體驗。
(三)教學監(jiān)控不到位,忽視教學反饋
通過調查問卷分析可知,只有23.5%的語文教師會采用多種形式檢測學生學習成果,有18.2%的語文教師在高中古典詩歌教學后,并沒有每堂課都進行教學反思。經交流、觀察發(fā)現,在高中語文古典詩歌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尤其是年輕的語文教師由于缺乏經驗或教學思想認識不夠,沒有意識到教學監(jiān)控環(huán)節(jié)的重要性,監(jiān)控的內容和手段有些形式化,教學監(jiān)控不到位。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部分語文教師沒有及時檢測學生的學習成果,許多教師喜歡采用比較傳統的方式進行檢查學生學習情況——課后作業(yè),作業(yè)的內容和形式比較單一,在課堂上缺乏美的練習和延伸閱讀;另一方面,少數語文教師不重視自我評價和學生評價,忽視了教學反饋,他們的課后教學反思浮于表面,沒有真正地圍繞這節(jié)課來進行深刻地反思,這也就導致了他們不能及時地調整教學、改正自己的不足、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
二、高中語文古典詩歌教學策略
(一)正確把握和安排教材內容
教師要了解教材的編寫體例,這是進行教學的前提。教師要從整體宏觀的角度去研究教材,要仔細研讀整套高中語文必修和選修教材,并收集相關練習冊、教師用書、高考真題等材料,了解教材編者編寫用意及編寫順序、編寫結構。例如,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五冊書中只有三冊有詩歌篇目,這些篇目是按照朝代順序,詩人和作品都是歷史上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教師整體上研讀教材,有助于理清教學思路,了解中國詩歌發(fā)展史,掌握教學重點,也可以讓教師下意識地提前去補充相關朝代的文學史知識,為詩歌背景教學奠定基礎。因此,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提前安排好選修教材和必修教材的教學先后順序,也可以創(chuàng)造性將二者融合,穿插講解,或者整合詩歌篇目,按照詩歌的特點、朝代、體裁、題材等進行歸納分組來進行創(chuàng)新性單元教學。
(二)緊跟新課標理念,重視審美情感教育
詩歌鑒賞教學要改變教學現狀中師生太過注重鑒賞技巧的現象,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審美能力。詩歌鑒賞就是重要的審美活動。中國古典詩歌融合了生活美、社會美,藝術美、自然美等多種美于一體,古典詩歌的音韻協調、節(jié)奏鮮明,具有音律美;詩歌形式平仄起伏,格式工整,具有形式美;詩歌語言色彩豐富,凝練又有張力,具有語言美;詩歌內容含蘊豐富,感情充沛,具有情感美。詩歌的審美教育過程是師生雙邊的活動,要時刻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和諧地進行文學審美活動。學生要建立審美閱讀和理解的意識,審美的價值觀念形態(tài)是審美活動的起點,教師要循循善誘,引導學生建立自覺追求審美的意識。
學生還需要具備足夠的文學修養(yǎng)和文學積累,教師可以適當教給學生美育的理論知識,讓學生理解什么是美,什么是詩歌的美,理解了詩歌的藝術魅力之后,讓學生在正確審美觀的指導下去理解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形式美、韻律美等。學生會在感興趣和喜歡的前提下對詩歌鑒賞投入更多的關注度,有利于學生掌握詩歌審美的正確方式和途徑。教師也要具備足夠的審美修養(yǎng),要不斷加強自身對審美文學作品的感悟能力和賞析能力,還要具備審美教育的教學能力和表達能力,詩歌鑒賞過程要多重視學生的多重審美體驗,不能輕易采取一鍵式的審美定論,也不能過度追求應試技巧。
三、結語
詩歌鑒賞教學要發(fā)揮情感教育功能。詩歌具有很強的文學藝術感染力,有利于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在審美愉悅中得到情感和心靈的凈化,并塑造良好品質,提升自身修養(yǎng)。詩歌中蘊含了詩人的愛國主義情懷、堅貞不渝的愛情觀、血脈相連的親情觀、真摯友愛的友情觀,融入了作者對人生、世界、宇宙的思考和追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抓住詩人的情緒變化和詩歌語調變化來體會詩人情感變化,利用詩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情感,使學生能夠身臨其境、感同身受。
參考文獻
[1]程誠.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語文古典詩歌教學策略探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3.
[2]劉學飛.高中語文詩歌鑒賞中的情感培養(yǎng)[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