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涵
很多人總以為只要樂觀地面對生活,生活便會還給你一張笑臉。有道是“天若有情天亦老”,生活其實并不那么善解人意,它不會因我們投之以桃李,便一定會報我以瓊瑤。我們唯一能做的便是反客為主——不管生活如何對待我們,我們都給它一張微笑的臉。
在生活面前,人們多以弱者的面目出現(xiàn)。我們有志于改變生活,但常常只能乖乖接受生活的改變——我們或?qū)⑺n予的美酒痛快地飲下,或?qū)⑺鼜姽嗟目嗨椭鴾I吞咽。
當然,沒有誰甘愿逆來順受,拿苦水當美酒啜飲。木心先生曾想出一妙招來對付生活中的苦悶煩憂——不當情感的“蓄水池”,而做一只“排水管”:再多的痛苦、再深的煩惱,當它侵擾你時就像排水一般將其甩干。但道理再簡單未必人人都明白、個個能做到。就說屈原,當他遭遇命運的不公時,“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滿心都是“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怨憤,四顧茫然,無枝可棲,最終自沉汨羅,一死了之。其實,在那樣一個黑暗專制的時代,滿腹怨恨,滿口牢騷,除了惡化了自己的心境之外,用途實在寥寥。倒不如心胸坦蕩一些,豁達一些,或超然物外,棲身田園,專心侍詩;或暫且歸隱,韜光養(yǎng)晦,以期東山再起。被痛苦打敗,被生活擊倒,只能讓親者痛仇者快。
泰戈爾在《飛鳥集》中吟詠道:“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報之以歌?!眻笾愿?,是泰戈爾的選擇,堪稱大師的情懷。其實,對待“以痛吻我”的世界,我等凡夫俗子亦可有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譬如找位朋友傾訴,尋個卡拉OK放歌,甚至借一只酒杯澆心中塊壘……總之,不讓憂愁煩惱在我們心中生根,進而抑郁了我們的情緒,暗淡了我們的前程。
須知,很多時候,生活并不會按照我們的構(gòu)想演繹——月亮不會,“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蟬兒不會,“猶畏旅人頭不白,再三移樹帶聲飛”;命運更不會,“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我們要的,它偏偏不給;我們不要的,它突如其來!
如何對待生活中的困厄?夏丏尊先生曾在《白馬湖之冬》一文中敘述過自己的一段困境中的生活:“于這種時候,深感到蕭瑟的詩趣,常獨自撥劃著爐灰,不肯就睡,把自己擬諸山水畫中的人物,作種種幽邈的遐想……”面對如吼的松濤、凄冷的霜月、奔竄的饑鼠,仍能領(lǐng)悟到那“蕭瑟的詩趣”,于是,原本蒼白甚至灰暗的生活在夏先生的眼中被涂抹成了綠水青山,一派生機盎然!
更有蘇軾的詞句,將他逆境中的灑脫與豁達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p>
有了東坡居士心中的那份豁達,有了丏尊先生眼中的那份詩意,無論什么樣的生活,都會成為助我們強健的熔爐、給我們滋養(yǎng)的富礦、促我們成長的力量!
文章以古今中外諸多典型事例,表現(xiàn)了生活的不確定性和人們對待生活中的坎坷、不幸的不同態(tài)度。文章材料豐富,運用合理自然,毫無堆砌之感;文筆洗練,表達揮灑自如,沒有斧鑿之痕;褒貶歷史人物,觀點頗有見地,皆能以理服人。一篇議論文,能做到哲理和情趣并存,嚴謹與文采兼具,顯示出作者較為深厚的寫作功底。
(指導老師:王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