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華
一、法律視角下校園欺凌事件的成因
1.我國在治理校園欺凌方面法律法規(guī)的缺失
目前,我國的立法以及司法部門對學生在校期間的人身安全給予了高度重視,制定了一系列保證學生在校期間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1]。例如《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關于依法懲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意見》等保障青少年安全的法律。但是這些法律法規(guī)并未明文規(guī)定關于防止學生在校期間受到欺凌以及欺凌案件后的懲戒措施。司法部門只是將校園欺凌行為事后相關的法律賠償、責任追究以及賠償原則辦法等劃入其他同類的法律法規(guī)并參照這些法律進行審理處決。然而,司法部門忽略了校園欺凌案件的特殊性,此類案件的特殊性要求必須有一套針對其獨特性的法律來處理,只有這樣才成有效防范校園欺凌案件的發(fā)生。近兩年,教育部門也開始重視校園欺凌問題并針對此問題下達《關于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但是該通知也僅僅起到思想上的防范干預效果[2]。教育部門并未建立專門的干預防范體系,也未明確政府各部門在此方面的責任劃分,因而通知并未起到良好的效果。
2.現有法律法規(guī)對懲治校園欺凌的力度不足
我國現行法律法規(guī)對于未滿十六周歲、年滿十四周歲的未成年人如若故意造成他人重傷或者死亡的則要追究刑事責任。除此之外,如若施暴者年齡未滿十六周歲則僅僅追究其民事責任,不予刑事處罰。不滿十四周歲的少年兒童即使造成他人重傷或死亡也不給予其刑事處罰,僅僅是由其監(jiān)護人或者家長進行民事賠償。這些法律法規(guī)對青少年的犯罪行為的懲戒過于寬松,起不到良好的警戒作用。而且現代社會不斷發(fā)展,青少年兒童越來越早熟,小學生實施犯罪行為的概率在逐漸升高,因此政府及司法部門應意識到這一問題的嚴峻性,司法部門在法律制定上要加大懲戒力度,從而才能起到良好的警示效果。
3.教育部門在規(guī)范學生行為方面制度的不完善
由于國家司法部門出臺了義務教育法以及未成年人保護法保護學生在校期間的人格以及人身安全不受侵犯。該法律著重強調教師在對學生的日常教育過程中不得對學生施以體罰行為以及變相體罰等行為。但是法律中并未明確解釋何種體罰行為被列入變相體罰的范疇。因而教師們不敢對學生批評過重,生怕學生因心理承受能力差而采取極端行為。如此教師的口頭批評便自動被歸為變相體罰。教師不敢觸碰變相體罰這道法律紅線。因此,在對學生的日常教育中,多數教師會采取溫和的手段來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然而溫和的手段措施并非對每個學生都有效,尤其是對于一些性格強勢、調皮搗蛋的小學生,他們會將教師溫和的口頭教導視為一種縱容的態(tài)度,這就助長了這些學生實施校園欺凌的潛在動機。而且教育部在出臺的相關政策中也僅僅賦予了班主任給予學生批評教育的權利,這就排除了其他教師在此方面的教師權利,讓這些教師為了自保,只能對學生的一些不當行為舉止采取視而不見的態(tài)度。這些因素導致一些學生越來越有恃無恐。
二、校園欺凌事件的破解之策
1.設立專項法律,杜絕校園欺凌
國家的立法部門應針對校園欺凌事件制定專項法律。在一些歐美國家早已制定反校園欺凌的專項法律,并且取得了很好的預防干預效果。美國在此方面設立了《新澤西州反欺凌法》,該項法律對校園欺凌進行了準確的定義,并且制定了詳盡的適用范圍、處置程序以及學校各部門的相關職責。校園反欺凌法能有效遏制校園欺凌事件的發(fā)生,同時對欺凌事件有關的責任追究以及懲戒措施作出嚴格的規(guī)定,保障受害人的合法權利。國家應借鑒國外在制定此項法律方面的經驗,盡早制定出合理、可行性較高的反欺凌法律。另外,國家的教育部門也要進一步完善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對于一些概念模糊的法律名詞給出清晰的界定,以免教師由于自保而不敢對學生施以批評懲戒。有了責任明確、體系完整的法律后,國家有關司法部門還應保證各項法律能夠真正地落實到位,確保各個政府部門能夠真正擔當起應盡的職責和義務。同時學校還應切實做好各項防治和法律宣傳工作,還學生們一個平安有序的校園環(huán)境。
2.規(guī)范校園管理,健全制度體系
從根源上來說,校園欺凌事件的事發(fā)地是在學校,學校應采取強硬態(tài)度來制止這一惡劣行徑。學校要針對校園欺凌事件建立一套體系完整的反校園欺凌的制度。從根本上對處理此類事件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防治,包括對校園欺凌的預防措施,事后學校應采取的處理措施以及對受害者家屬的安撫工作等。例如,學??梢栽O立專門的舉報電話,保證受害者在第一時間能夠聯系到學校,讓學校來妥善處理。學校還應設立專門的心理咨詢診療室,以便對校園欺凌的受害人做事后的心理安撫疏導工作,避免受害者因為一時的情緒失控而采取極端的報復行為。
3.鼓勵社會參與,進行全民防治
僅僅依靠政府和司法部門來進行校園欺凌事件的防治是遠遠不夠的,社會成員也應參與其中。學生家長、社區(qū)成員以及其他社會成員都要有防治校園欺凌的意識,讓此類行為無處遁形。政府應該定期下達一些防范校園欺凌的政策來支持反校園欺凌工作的落實,并且要對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進行定期培訓以提升他們在反欺凌工作上的能力。而且政府還應借助現代互聯網技術以及各種社交平臺對該項工作進行宣傳。將一些反欺凌的成功案例發(fā)布在網絡平臺供大家學習借鑒,同時也可以不定期在社會上舉行一些反對校園欺凌的活動,鼓勵大家全民參與,從而讓人們有所警醒,提高在此方面的防范意識,給孩子們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
同時,一些其他部門也可以在社會上設立一些專門的熱線電話或者反對校園欺凌的免費服務站,并且組織招募一些志愿者以及公益律師或其他的公益服務人員對學生開展防范校園欺凌的教育。通過各種渠道來對校園欺凌提供全方位的防治和處理,增加全社會對校園欺凌的關注度,全面開展校園欺凌防治工作。
三、結語
總而言之,校園欺凌無論是對受害者、受害者家屬以及社會都會造成負面的影響。國家司法部門、各級政府以及中小學校應對此類事件給予高度重視。政府、學校以及社會要聯合起來,制定校園欺凌專項法律,加大校園欺凌懲治力度,完善校園欺凌相關的規(guī)章制度,大力開展防治校園欺凌的宣傳教育。只有從各個方面采取措施,制定一套可行性強,分工明確的法律體系,校園欺凌事件才能從根本上得以消除。
參考文獻:
[1]沈瀟逸.對于14周歲以下未成年人所實施的校園欺凌的理解和治理方法[J].法制與社會,2017(4):186-187.
[2]任海濤.“校園欺凌”的概念界定及其法律責任[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