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峰 余聞 采訪整理
在過去沒有空調(diào),電扇也很少的年代,要度過炎炎夏天,實在難以想象。昔日高溫度夏故事,在讓人感受到清涼的同時,也體現(xiàn)出那個年代特有的溫情。
1979年,我在草場門一家拉絲廠上班。每年夏天高溫期間,車間多臺飛速運轉的拉絲機所產(chǎn)生的高溫,猶如一股股熱浪頻頻襲來。
為給車間降溫,廠里先后購買數(shù)臺工業(yè)用大功率落地電風扇,每天派人去武定門附近的冰庫拖冰塊回來。采購來的冰塊,都是長方形的,潔白晶瑩,重50公斤,擺在機器旁,確實起到降溫作用。但車間面積大,機器多,僅三四個冰塊是不能使每一位生產(chǎn)工人享受到清涼的。迫切想感受冰爽的工人,紛紛手拿一把小鐵錘,用力將冰塊敲碎,把碎冰裝進臉盆里,端回自己的機器旁。
大家將毛巾放在臉盆里的冰塊上,不時用冰涼的濕毛巾抹抹臉,擦擦胳膊,頓時“晶晶亮,透心涼”。然后將毛巾再放在臉盆里的碎冰塊上,忙完一陣工作后,取出冰毛巾再次享受“透心涼”的快樂時刻。
在那個物資貧乏的年代,我們收入很少,唯一不缺的是大家對工作那份責任和敬業(yè)精神。盡管車間溫度高達40℃以上,但為確保生產(chǎn)任務順利完成,沒有人感到熱。(講述人王慶鳳)
上世紀70年代,每到夏季,為消暑降溫,不少國有大企業(yè)制作“營養(yǎng)湯”,給職工補充營養(yǎng)。
那時雖是計劃經(jīng)濟年代,但已過了困難時期。最初做的是一種菜湯,燒成后自然冷卻。后來又出現(xiàn)冬瓜海帶蝦皮湯、黃豆芽回鹵干湯、西紅柿菜秧雞蛋湯等多種名目。
“營養(yǎng)湯”體現(xiàn)著企業(yè)對職工的關懷。在單位里,這種湯是定量的,每人一份,能盛兩碗。一些職工家中娃兒多,自己不吃省著帶回家給娃兒吃。為防止湯變餿,發(fā)營養(yǎng)湯的時候大人就讓娃兒來單位,及時將湯取回家。
結果,不少單位發(fā)現(xiàn),來單位門口取湯的娃兒越來越多。這樣既影響工作,又起不到給職工防暑降溫的作用。到上世紀80年代后期,這種“營養(yǎng)湯”便漸漸消失。
“營養(yǎng)湯”之后,很多廠礦企業(yè)改為給職工發(fā)冷飲。先與冷飲廠聯(lián)系,每天下午,冷飲廠送貨過來,發(fā)給每個職工一定數(shù)量的冰磚、冰棒、汽水、果子露等。冰磚、冰棒不能久放,于是,很多廠門口又出現(xiàn)這樣一景:娃兒早早就在廠門口等著吃冷飲。
一些大型國有企業(yè)還自制清涼飲料,這些單位的工人,在當時往往是受到羨慕的,他們家的娃兒能喝到家長帶回的免費飲料。自制的清涼飲料以咸汽水為主,也有糖汽水、果子露等。(講述人 周昭琦)
上世紀80年代,市面上有一些商店出售冰水。我記得,調(diào)皮的娃兒常常買冰水回來,自制“清涼飲料”。
當時的冰水,一般由裝有冷凍設備的大型企業(yè)代做。這些廠子做冰水,主要是盡義務,夏日里為市民防暑降溫服務。南京城南地區(qū),有三四家商店代售冰水,一保溫瓶冰水定價3分錢。買冰水必須用保溫瓶裝,其他容器可不行。冰水剛“出世”時,娃兒把冰水當個寶,淡白的冰水,在孩子的眼中,好似“仙水”,存放在保溫瓶里,舍不得喝,用小杯子一點點品嘗。若哪家來客人,能拿出冰水招待,水里再放點兒酸梅粉、橘子粉,就算是極好的招待了。
賣冰水的日子不長,好似曇花一現(xiàn),不久,市場上就有電冰箱賣了。一些用上冰箱的家庭不僅自制冰水,還能自做冰棒,霎時間又成了一股風潮。我家也買回一臺冰箱,但怎么使用,頗費一番腦筋。不過在上世紀90年代初,擁有電冰箱的人家還不多,有的人家為省電,還是習慣從單位帶飲料回家給娃兒享用。(講述人 王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