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涉及群眾利益的事情,該不該“一刀切”?如何兼顧公序良俗?有沒有理由采取粗暴乃至野蠻手段?使蠻動粗,哪怕有了些許效果,怕也傷了人心、毀了形象,甚至激發(fā)了民怨,埋下了不安。
“無豬鎮(zhèn)”“搶棺材”事件引關注
如何搞好農村基層治理,近日有兩件事值得關注:一是江蘇省環(huán)保廳對走入歧途的“無豬鎮(zhèn)”“無雞鎮(zhèn)”迅速糾偏;一是江西省強推火葬,省內多地發(fā)生“搶棺材”事件。
前者從“對盲目擴大禁養(yǎng)區(qū)進行糾偏”,到“對相關干部進行問責”,其糾偏之道受到好評。
后者卻愈演愈烈,引發(fā)群眾不滿和網民熱議。執(zhí)法隊進村入戶,強行將村民棺材抬走,經挖掘機搗毀,棺材化為碎木。在江西弋陽,有老人已下葬,卻被強行開墓,把棺材撬出來,將尸體抬出火化……有網友嘲諷道:其他地方在搶人才,江西卻在“搶棺材”。
“政策好不好,要看鄉(xiāng)親們是哭還是笑”
把上述兩件事放在一起說,是因為兩者都關乎到社會治理。而社會治理,一定程度上是人心治理。如何做基層群眾工作,如何取得人民群眾的理解和支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群眾擁護不擁護是我們檢驗工作的重要標準,“政策好不好,要看鄉(xiāng)親們是哭還是笑。要是笑,就說明政策好。要是有人哭,我們就要注意,需要改正的就要改正,需要完善的就要完善”。從江西殯葬改革的實際效果來看,民眾不僅哭了,也怒了。相比之下,江蘇迅速糾偏的舉措,就受到當地群眾的肯定和認同。
對于涉及群眾利益的事情,該不該“一刀切”?如何兼顧公序良俗?有沒有理由采取粗暴乃至野蠻手段?使蠻動粗,哪怕有了些許效果,怕也傷了人心、毀了形象,甚至激發(fā)了民怨,埋下了不安。移風易俗固然重要,但要以人民的意愿為前提,以群眾認可的方式去推進。
要傾聽、尊重、敬畏民意
鑒于上述情況,可從以下幾方面來化解沖突、推進基層改革:
第一,尊重中國人的價值基礎,防止激進改革。如果采取過激措施、暴力化摧毀,無異于將價值基礎、祖先崇拜和公序良俗毀掉。這是江西殯改引起如此反響的根本原因。
第二,分類、有序地推進。這種分類主要是針對不同的地區(qū)實行不一樣的改革措施。
第三,防止權力泛濫。有人說,江西是借殯改之名搶奪資源。若權力披著“狼皮”侵害“羊群”利益,改革將受到很大阻力。
總之,為人民群眾辦實事,把事辦好,就要傾聽民意、尊重民意、敬畏民意。
(人民網2018.7.30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