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振 宏
(河南省蘭考縣中心醫(yī)院 開封 475300)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屬于一種常見的骨外科疾病,通常是由外界暴力因素導致股骨頭負重區(qū)域骨小梁結構損傷及骨組織受損所引發(fā),該病是一個持續(xù)性病理演變的過程,若沒有及時的治療,會導致骨組織持續(xù)性壞死,出現股骨頭功能障礙、塌陷等嚴重后果,影響患者的肢體正常功能,給其生活造成很大不便。由此可見,加強早期診斷是改善預后的重中之重。目前臨床上診斷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方法很多,如X線診斷、CT檢查、磁共振等,為進一步分析以上方法的診斷效果,總結出最佳的診斷手段,本文以2015年6月~2016年6月間我院接收的120例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患者為研究對象,分組探討了CT診斷和磁共振的實踐效果,過程如下。
選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間我院接收的120例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2個研究組別。觀察組患者60例,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齡20歲~74歲,平均年齡為(46.8±2.8)歲,病程時間為1年~15年,平均病程時間為(7.5±2.2)年。發(fā)病原因:盆腔髖關節(jié)感染致病者11例,髖關節(jié)骨折脫位致病者14例,長期大劑量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致病者22例,長期酗酒致病者13例。對照組患者60例,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20例,年齡24歲~72歲,平均年齡為(45.9±2.7)歲,病程時間為2年~13年,平均病程時間為(7.1±1.9)年。發(fā)病原因:盆腔髖關節(jié)感染致病者10例,髖關節(jié)骨折脫位致病者15例,長期大劑量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致病者24例,長期酗酒致病者11例。納入標準:存在內外旋轉活動疼痛、患側髖區(qū)疼痛、下肢活動障礙、行走受限等癥狀,經病理檢查所有患者均符合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相關診斷標準[1];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存在嚴重腎臟、心臟、肝臟功能障礙者;存在嚴重高血壓、糖尿病、血液循環(huán)障礙者。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時間、發(fā)病原因等一般資料上不存在明顯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患者采用CT檢查,所用儀器為GE Optima型號螺旋CT掃描儀(美國通用公司生產),患者保持仰臥位,對股骨進行掃描,參數設置:電流為300A,電壓為120kV,層厚10mm,層距10mm。觀察組采用磁共振診斷,所用儀器為PHILIPS Achieva1.5醫(yī)用超聲MRI成像儀[2],患者保持仰臥位,掃面范圍為股骨頭橫斷面及冠狀面。檢查完畢,對患者進行手術探查,對比兩組的診斷準確率。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患者的病情分為4個標準:Ⅰ期壞死:患者有不間斷的髖關節(jié)疼痛癥狀,行走時疼痛程度會加重;Ⅱ期壞死:疼痛為酸痛、針刺樣、鈍痛等,從髖關節(jié)向膝蓋內側、臀后部、腹股溝區(qū)等處放射[3],且該區(qū)域有明顯麻木感,活動時最為明顯,休息時有所減輕;Ⅲ期壞死:有強烈且持續(xù)的髖關節(jié)疼痛癥狀,站立時疼痛難忍;Ⅳ期壞死:股骨頭形態(tài)及結構發(fā)生明顯改變,有大面積塌陷或變平情況,骨小梁結構改變。
觀察組經磁共振檢查后,59例確診為股骨頭缺血性壞死,診斷準確率為98.33%(59/60);對照組經CT檢查后,50例患者確診為股骨頭缺血性壞死,診斷準確率為83.33%(50/60)。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手術探查結果顯示,觀察組60例患者中Ⅰ期壞死16例,Ⅱ期壞死24例,Ⅲ期壞死14例,Ⅳ期壞死6例。磁共振診斷結果為Ⅰ期壞死16例,診斷準確率為100%;Ⅱ期壞死23例,診斷準確率為95.83%;Ⅲ期壞死14例,診斷準確率為100%;Ⅳ期壞死6例,診斷準確率為100%。
對照組60例患者中Ⅰ期壞死18例,Ⅱ期壞死24例,Ⅲ期壞死13例,Ⅳ期壞死5例。CT診斷結果為Ⅰ期壞死15例,診斷準確率為83.33%;Ⅱ期壞死19例,診斷準確率為79.17%;Ⅲ期壞死11例,診斷準確率為84.62%;Ⅳ期壞死5例,診斷準確率為100%。結果顯示,觀察組的病情分期診斷準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病情分期診斷結果對比
組別Ⅰ期Ⅱ期Ⅲ期Ⅳ期觀察組手術結果16(100%)24(100%)14(100%)6(100%)磁共振16(100%?)23(95.83%?)14(100%?)6(100%)對照組手術結果18(100%)24(100%)13(100%)5(100%)CT15(83.33%?)19(79.17%?)11(84.62%?)5(100%)
注:與*比較,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磁共振影像顯示,觀察組60例患者中52例為雙側股骨頭壞死,18例為單側股骨頭壞死。病變部位均分布在股骨頭的內上方、正上方、外上方,病變形態(tài)分為環(huán)形、帶狀、楔形、新月形、不規(guī)則形5種,其中,環(huán)形6例、帶狀4例、楔形21例、新月形24例、不規(guī)則形5例。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是一種較為常見的骨科疾病,其是由于多種原因導致股骨頭血供破壞、骨髓細胞缺血壞死所引發(fā),病因分為創(chuàng)傷性和非創(chuàng)傷性兩種類型。在患病早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病癥較為隱匿,缺乏明顯的體征和癥狀表現,導致患者未能及時就醫(yī),病程時間較長,隨著疾病的發(fā)展,患者會由間斷性的髖關節(jié)疼痛變?yōu)槌掷m(xù)性髖關節(jié)疼痛,且疼痛越來越明顯,引發(fā)活動受限、行走不便等問題,嚴重者還會直接導致關節(jié)功能障礙、殘疾。由此可見,在早期給予患者有效的診斷,可及時明確病情,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以最大程度的改善預后,幫助患者降低致殘率,獲得良好的恢復效果。CT是目前臨床上常用的診斷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方法之一,其優(yōu)勢在于可以進行多面連續(xù)性掃描,分辨率較高,可顯示出患者股骨頭是否有破裂和壞死情況[4],且成像速度快,適用于急診,可縮短患者的等待時間,為制定治療計劃和選擇治療方法提供時間。但是,該方法在早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中的敏感性不高,無法清晰地顯示出骨髓修復、壞死或水腫等病理變化,且特異性不強,輻射較大,應用限制較大,若想確診,還需要結合其他的方式檢查,以避免漏診和誤診情況的發(fā)生。
磁共振同樣是診斷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常用方法之一,其優(yōu)點在于:(1)陽性率較高,診斷準確率高;(2)掃描范圍不受限制,可以采用任意斷面成像,操作較為簡單,限制小,可以清晰的顯示出病變部位;(3)可提供更多的生化信息,方便醫(yī)生判斷;(4)磁共振獲得的參數較多,診斷依據較為全面;(5)基本無輻射,對人體的損傷較小,安全性高;(6)軟組織分辨率高,可有效檢出股骨頭信號改變。和CT檢查、X線檢查相比,磁共振能夠在早期有效診斷骨髓細胞壞死情況,敏感性高,明確骨小梁變形、增粗等股骨頭缺血壞死的主要征象,清楚地顯示出骨髓壞死及水腫等病理變化,顯示出病變范圍,準確性較高。但是磁共振還有著檢查時間長、費用高、患者不應耐受等問題。
近年來,臨床上關于磁共振診斷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優(yōu)越性的研究有很多,例如,羅夢迪學者在《CT和磁共振診斷股骨頭壞死的臨床價值對比》[5]中,分組對比了CT和磁共振的診斷價值,結果顯示,研究組檢出率為93%,對照組檢出率為73%,二者之間存在明顯差異(P<0.05)。CT影像中患者的股骨頭呈現骨硬化和囊狀透亮區(qū),而磁共振則顯示出斑點及纖維條狀的T1W1、T2W2信號,影像顯示更加清晰。曹征、蘭軍學者在《CT與磁共振診斷股骨頭壞死患者臨床價值比較分析》[6]中,同樣將CT檢查和磁共振進行了對比,結果顯示,磁共振檢出率為86%,而CT檢查檢出率為57%,二者差異明顯,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從病情分期來看,磁共振在Ⅰ期壞死、Ⅱ期壞死、Ⅲ期壞死、Ⅳ期壞死中的診斷準確率明顯較高,和CT檢查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診斷準確率為98.33%,對照組診斷準確率為83.33%,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Ⅰ期壞死、Ⅱ期壞死、Ⅲ期壞死、Ⅳ期壞死的診斷準確率分別為100%、95.83%、100%、100%,對照組Ⅰ期壞死、Ⅱ期壞死、Ⅲ期壞死、Ⅳ期壞死的診斷準確率分別為83.33%、79.17%、84.62%、100%,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磁共振診斷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可得出較高的診斷準確率,明確患者的病情分期,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