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啟雄 李盛海 黃銘祥 周成茂 謝啟明
(肇慶醫(yī)學高等??茖W校附屬醫(yī)院外科 廣東肇慶 526060)
直腸癌是消化道常見惡性腫瘤,對于進展期直腸癌患者而言,開腹根治術仍然是其主要的治療方法[1],尤其是在基層醫(yī)院。開腹手術創(chuàng)傷較大,基于規(guī)避醫(yī)療風險考慮,目前臨床可見過度醫(yī)療現(xiàn)象,并可能成為延緩患者術后康復進程的重要原因[2]??焖倏祻鸵匝C醫(yī)學為指導,對圍手術期醫(yī)療行為進行優(yōu)化,另外,多學科協(xié)作 (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注重各科室協(xié)同合作,提高治療和護理的有效性[3],以減少術后并發(fā)癥、減輕術后應激,進而促進術后康復。本院自2014年開始將MDT聯(lián)合快速康復理念引入直腸癌根治術后康復干預,從術后鎮(zhèn)痛、康復運動、心理護理等多學科領域對干預措施進行改進,收效良好,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納入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于本院接受直腸癌開腹手術的62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患方對手術治療及術后康復護理知情同意。納入標準[4]:經(jīng)術前病理活檢證實為直腸癌。排除標準:(1)合并有其他原發(fā)惡性腫瘤者;(2)一般情況不耐受手術;(3)既往有精神疾病者;(4)術前已合并有肺部感染、壓瘡者。此次研究經(jīng)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各31例。觀察組中男性19例,女性 12例;年齡 (52.84±10.36)歲;BMI(19.68±2.91) kg/m2; 腫瘤距肛緣距離 (9.43±2.25)cm;術后病理分期[5]:Ⅰ期 14 例,Ⅱ期 10 例,Ⅲ期 7例;分化程度:高分化16例,中分化9例,低分化6例。對照組中男性20例,女性11例;年齡(50.19±9.78)歲;BMI(20.13±3.02) kg/m2;腫瘤距肛緣距離(10.05±2.37)cm;術后病理分期:Ⅰ期 12 例,Ⅱ期13例,Ⅲ期6例;分化程度:高分化14例,中分化10例,低分化7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BMI、腫瘤距肛緣距離、術后病理分期及分化程度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 P>0.05)。
1.2 干預方案
1.2.1 觀察組 (1)組建多學科協(xié)作小組,提出干預方案。小組由患者主管醫(yī)師3名、外科主任1名、麻醉醫(yī)師1名、放射科醫(yī)師1名、營養(yǎng)師1名及專職護士4名共同組成。術后由患者主管醫(yī)師根據(jù)患者生命體征、營養(yǎng)狀態(tài)、心理情緒及腫瘤病理等資料,提出術后康復治療干預初步方案,小組成員對方案進行綜合討論并修定診療流程,以后每3 d進行一次MDT綜合會診,參與者包括外科主管醫(yī)師、主任醫(yī)師、專職護士、放射科醫(yī)師等核心成員。(2)具體干預措施:①術后鎮(zhèn)痛:手術結束即連接自控式硬膜外鎮(zhèn)痛泵,注入0.125%布比卡因100 mL+嗎啡10 mg,以1.4~1.8 mL/h持續(xù)鎮(zhèn)痛輸注,患者根據(jù)止痛效果調控輸注速度,鎮(zhèn)痛泵術后維持2 d至1 w,當患者對疼痛能夠耐受或出現(xiàn)明顯的惡心嘔吐時撤出鎮(zhèn)痛泵。②術后飲食:術后即拔除胃管,參照每日所需熱量,經(jīng)靜脈補充營養(yǎng),其中男性為1.375×(655+9.6×體重+1.8×身高-4.7×年齡)、女性為 1.375×(66+13.7×體重+5×身高-6.8×年齡),待腸鳴音恢復后開始飲水,并開始流質飲食,食量≥300 mL/d,逐漸過渡至半流質,術后3~5 d恢復至正常飲食。③術后康復運動:訓練時患者取半臥位,指導患者自主咳痰,必要時可霧化吸入氨溴索。進行床上活動,術后早期先進行深呼吸和擴胸訓練,可每2~6 h翻身1次,然后可進行旋肩、上下肢關節(jié)屈伸訓練,患者可下床活動后可進行床邊坐立、扶床行走及室內行走等訓練。術后在患者生命體征穩(wěn)定后盡早進行下床活動,初次活動時間10 min,以后根據(jù)康復效果逐漸增加活動時間,并在術后24 h內拔除尿管,進行膀胱功能訓練。④術后心理疏導:第一,根據(jù)患者性格特點,通過安撫、傾聽、開導、鼓勵等方式與患者進行針對性的交流,幫助患者樹立信心,消除負性情緒;第二,選取輕松、快捷音樂進行音樂療法干預,播放音樂時囑患者閉目,引導患者回想美好景色和愉快的記憶,每天3~4 次,每次播放聆聽 15~30 min;第三,與患者家屬溝通,囑患者關心照顧患者,使其獲得家庭關懷。
1.2.2 對照組 術后通過靜脈給藥鎮(zhèn)痛,禁食至胃腸功能恢復(肛門恢復排氣)后,拔除胃管和導尿管,并開始流質飲食,術后2 d開始下床活動,積極與患者溝通,幫助患者建立信心。
1.3 觀察指標 (1)記錄兩組患者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術后首次肛門排氣時間、術后首次進食時間、首次下床活動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及術后第3 d時VAS疼痛評分。(2)記錄兩組患者住院期間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3)在術前1 d和術后1 d時,空腹抽取肘靜脈血3 mL,采用放射免疫法檢測C反應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和皮質醇水平,CRP 正常參考值 0~10 mg/L,皮質醇正常參考值 138~690 nmol/L。并采用磷酸酶橋聯(lián)酶標法檢測CD4+和CD8+水平,計算CD4+/CD8+,CD4+正常參考值35%~55%,CD8+正常參考值 20%~30%,CD4+/CD8+正常參考值1.4~2.0。
表1 兩組術后基本情況比較()
表1 兩組術后基本情況比較()
術后3 d時VAS 評分/分觀察組(n=31) 5.86±2.37 2.16±0.85 1.89±0.62 3.19±1.32 8.17±2.69 0.92±0.33對照組(n=31) 9.02±2.21 3.84±1.13 2.54±1.06 4.82±1.96 10.31±2.46 1.25±0.48 t 5.429 6.615 2.947 3.841 3.269 3.154 P 0.000 0.000 0.005 0.000 0.002 0.003組別 腸鳴音恢復時間/h首次肛門排氣時間/d術后首次進食時間/d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d術后住院時間/d
表2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
表3 兩組術后應激和免疫功能水平比較()
表3 兩組術后應激和免疫功能水平比較()
與術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CRP/(mg/L) 皮質醇/(nmol/L) CD4+/% CD8+/% CD4+/CD8+觀察組(n=31) 術前 1 d 9.02±6.18 452.31±20.84 34.67±3.83 28.91±2.04 1.47±0.26術后 1 d 67.35±10.47*# 648.27±46.91*# 29.71±4.18*# 33.26±2.87*# 1.35±0.31對照組(n=31) 術前 1 d 8.79±5.53 458.06±33.75 35.03±4.21 29.03±3.02 1.45±0.23術后 1 d 76.82±13.34* 691.39±37.12* 24.19±3.35* 37.71±2.98* 1.26±0.34*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選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行 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行 χ2或連續(xù)性校正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后基本情況比較 觀察組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肛門排氣時間、首次進食時間、首次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較對照組均縮短,術后3 d時VAS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2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兩組術后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吻合口漏及壓瘡的總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術后應激和免疫功能比較 術后兩組CRP、皮質醇及CD8+水平均高于組內術前,術后兩組CD4+水平低于組內術前,術后觀察組CRP、皮質醇及CD8+水平低于對照組,術后CD4+水平高于對照組,對照組術后CD4+/CD8+水平低于術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觀察組手術前后CD4+/CD8+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開腹手術是進展期直腸癌重要的治療方法,對患者預后有重要作用[6],但開腹手術創(chuàng)傷較大,患者術后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應激反應,損傷機體功能,影響患者康復,且康復進程與患者術后生活質量密切相關[7],因而如何促進患者早期康復成為直腸癌術后研究熱點。MDT強調各科室協(xié)同合作,通過MDT會議確定術后診療流程,因而MDT會議是術后康復管理的中心環(huán)節(jié),通過例行MDT會議及時修訂術后護理和治療的具體方案,使治療更加具有針對性[8],從而提高診治效果,促進術后早期康復。本研究采取MDT模式,并根據(jù)快速康復理念,對術后康復治療和護理措施進行改進,結果顯示有利于促進患者術后的早期康復。
過度應激可造成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異常興奮和自主神經(jīng)系統(tǒng)活性增強,是導致術后神經(jīng)、免疫異常和應激性糖代謝障礙的重要原因[9],而疼痛作為機體第五大生命體征,其可進一步加重應激反應,影響康復進程。本研究采用PECA,避免了傳統(tǒng)靜脈給藥的盲目性,有助于實現(xiàn)按需鎮(zhèn)痛,實現(xiàn)鎮(zhèn)痛給藥的個體化,這對提高鎮(zhèn)痛效果,減輕術后應激具有重要意義。直腸癌開腹手術引起機體應激反應主要通過交感-腎上腺髓質軸實現(xiàn),CRP屬急性時相反應蛋白,皮質醇則是由腎上腺皮質束狀帶分泌的固醇類激素[10],因而CRP和皮質醇對手術創(chuàng)傷引起的各種應激反應具有較高的敏感性,既往已有報道指出CRP和皮質醇與手術創(chuàng)傷刺激強度呈顯著正相關[11]。因而,本研究選取CRP和皮質醇作為觀察指標,結果顯示兩組術后早期CRP和皮質醇較術前均升高,且部分患者超過正常參考值上限,但觀察組上述指標的平均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提示開腹手術后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應激反應,多學科協(xié)作的康復護理有助于減輕術后應激反應程度。另外,開腹手術創(chuàng)傷可激活補體系統(tǒng),誘發(fā)炎癥反應,損傷機體免疫功能[12],延長術后康復時間。本研究觀察組在MDT指導下進行術后快速康復護理和治療,術后盡早開始飲食能增加胃腸黏膜血流量,為機體提供營養(yǎng)物質,有助于胃腸黏膜盡早修復[13],縮短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有助于避免術后長期臥床增加肺部感染和壓瘡等并發(fā)癥,但本研究中兩組術后肺部感染、壓瘡及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組間無差異,這可能與樣本量小有關。
患者術后應激反應狀態(tài)與免疫功能關系密切,手術創(chuàng)傷和過度的應激刺激能損傷T淋巴細胞功能[14]。CD4+細胞是機體重要的輔助性T細胞,CD8+細胞則屬抑制性T細胞,CD4+/CD8+水平能反映機體免疫功能狀態(tài)[15]。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術后CD4+/CD8+均存在不同程度下降,表明手術創(chuàng)傷可能損害機體免疫功能,對照組術后CD4+/CD8+水平較術前下降,但觀察組手術前后無差異,提示多學科協(xié)作康復護理或有助于減輕因手術創(chuàng)傷對機體免疫功能的影響。楊東杰等[16]研究證實快速康復外科干預有助于減輕應激反應,維持機體免疫功能穩(wěn)定,本文結果與之相符。陳彬等[17]還認為直腸癌患者負性情緒與直腸癌患者免疫功能有關,本研究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和音樂療法幫助患者樹立信心,以提高治療依從性、糾正不良情緒及維持免疫功能穩(wěn)定,這也可能是觀察組手術前后CD4+/CD8+水平無差異的原因之一。
綜上所述,對于接受開腹直腸癌手術治療的患者而言,MDT聯(lián)合快速康復理念有助于促進早期康復及維持免疫功能穩(wěn)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