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大勇 熊正寧 葉 斌 鄒國慶
(榮縣人民醫(yī)院普外科 四川自貢 643100)
隨著微創(chuàng)理念的發(fā)展,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逐漸在臨床推廣,已成為臨床直腸癌手術的主要術式[1]。但腹腔鏡直腸癌手術操作空間小,腫瘤與鄰近器官組織解剖關系復雜,增加了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式的難度[2],有報道顯示腹腔鏡手術難度的增加不僅影響腫瘤切除率,還將顯著延長手術時間[3],影響術后恢復效果。因而了解腹腔鏡直腸癌手術時間的影響因素,對指導手術操作、減少術后并發(fā)癥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回顧性分析本院80例腹腔鏡直腸癌根治手術患者的臨床病歷資料,初步探討手術用時的影響因素,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本院80例接受腹腔鏡直腸癌手術患者臨床病歷資料,所有患者均經(jīng)術前結腸鏡和術后病理活檢證實為直腸癌,所有手術均由同一組醫(yī)務人員(包括主刀醫(yī)師1名+一助+二助+3名護士)完成,所有患者病歷資料完整。排除急診手術和腹腔鏡手術中轉開腹者。80例患者中男性42例,女性38例;年齡(54.48±12.27)歲;體重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為(20.17±3.84) kg/m2;腫瘤下緣距肛緣距離(7.32±2.18)cm;TNM 分期:Ⅰ期 25例,Ⅱ期 26例,Ⅲ期29 例;腫瘤直徑(4.24±0.91) cm;腫瘤分化程度:高分化27例,中分化30例,低分化23例;手術方式:Dixon術37例,Miles術28例,Hartmann術15例。
表1 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手術時間單因素分析
1.2 研究方法 根據(jù)本院近3年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手術病歷資料,同時參照趙偉等[4]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手術時間延遲標準,將80例患者分為手術順利組(47例,手術時間 <120 min)和手術延遲組(33例,手術時間≥120 min),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法分析影響直腸癌腹腔鏡手術時間的獨立影響因素。
1.3 判斷標準 手術完畢根據(jù)術后病理結果記錄腫瘤完整切除率,完整切除標準[5]:病變被整塊切除,水平切緣和垂直切緣無殘余腫瘤組織。腫瘤分類、分期及分化程度按國際抗癌聯(lián)盟推薦標準執(zhí)行[6]。纖維化[7]:術中在腹腔鏡指引下明確腫瘤病灶位置后,在病灶及邊緣黏膜下層選取3~5個點位,注射0.4%透明質酸鹽。輕度:可見清晰藍色透明層;重度:難以或未見藍色透明層。腫瘤形態(tài)分類[8]:顆粒型側向發(fā)育型腫物 (LST-Gs)、非顆粒型側向發(fā)育型腫物(LST-NGs)及隆起型3種類型。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選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影響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手術時間的單因素分析 80例患者中72例病灶完整切除,切緣陰性率為90%(72/80)。手術順利組和手術延遲組患者腫瘤分期、腫瘤直徑、腫瘤形態(tài)及纖維化水平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2 腹腔鏡直腸腫瘤術手術時間多因素分析對單因素分析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指標賦值后納入Logistic模型,結果顯示腫瘤直徑、腫瘤形態(tài)及纖維化程度是影響手術時間的獨立因素(均P<0.05)。見表 2、表 3。
表2 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手術因素賦值表
腹腔鏡根治術是目前臨床直腸癌的主要術式,切緣性質與無瘤生存時間密切相關,是影響直腸癌患者術后無瘤生存率的獨立因素[9],良好的切緣陰性率有助于患者獲得良好的生存效益。本研究回顧性分析80例腹腔鏡直腸癌患者臨床資料,顯示切緣陰性率為90%,與既往報道水平相似[10],提示腹腔鏡根治術效果可靠,中華醫(yī)學會也已為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操作制定規(guī)范指南[11],但直腸與鄰近器官組織解剖關系復雜,增加了手術難度,延長了手術時間,也使腹腔鏡直腸腫瘤根治術存在一定的學習曲線。近年來報道顯示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療效不一[12],可能與此有關。因而術前充分的評估和掌握影響腹腔鏡根治術手術時間的因素,并針對危險因素提前進行針對性干預,有助于保障手術的順利進行,從而保證治療效果。
本研究根據(jù)近3年來本院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患者手術病歷資料,參照既往資料[4],以120 min為延遲標準,研究顯示腫瘤直徑、腫瘤形態(tài)及纖維化水平是影響腹腔鏡手術時間的獨立影響因素,隨著腫瘤病灶的擴大,術中剝離面積也逐漸增加,部分患者還需調整體位或角度進行[13],術中處理復雜,造成手術時間的延長。既往報道顯示腫瘤直徑≥40 mm將顯著延長手術時間[14],魏振軍等[15]研究也顯示腫瘤直徑≥40 mm或跨≥2個直腸袋是影響手術時間的獨立危險因素。本研究以此為截點也發(fā)現(xiàn)腫瘤直徑是腹腔鏡直腸癌手術時間延長的獨立影響因素。另外,隆起型直腸癌病變也是手術時間延長的高危因素,隆起型病變突出于腸腔表面,且多帶有蒂組織[16],這使切開和剝離黏膜難度增加,手術時間延長,而側向發(fā)育型病變黏膜在剝離后因向病灶中心聚攏而使手術操作更加便利,有助于縮短手術時間。但臨床也有相悖報道,認為隆起型病灶底面剝離面積小于側向發(fā)育性息肉[17],并不增加手術時間,與本文不符,這可能與腫瘤病變區(qū)域和樣本量差異有關,本研究結論也有待今后大樣本證實。此外,直腸腫瘤纖維化表現(xiàn)為纖維細胞異常增生,與惡性腫瘤細胞增殖呈相關性[18],隨著纖維化的加重,病灶區(qū)域呈非均勻隆突性生長,使手術難度增加。另外,重度纖維化將顯著增加腸穿孔等并發(fā)癥風險[19],增加手術難度,術中必須謹慎操作,防止不良事件發(fā)生。
表3 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手術時間多因素分析
綜上所述,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具有較高的腫瘤切除率,腫瘤形態(tài)、直徑及纖維化程度是影響手術時間的獨立因素。針對影響手術時間的獨立因素,進行充分的術前準備,掌握腫瘤病灶的病理特征,對患者整體狀態(tài)進行綜合評估,進而采取預防性措施,有望縮短手術時間及促進術后早期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