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江
由北京市委宣傳部策劃,北京電視臺《檔案》欄目承制的六集大型紀錄片《中國1927》在北京電視臺潘出后好評如潮。本報記者采訪了解到:此次拍攝團隊用了八個月的時間,走遍了上海、南京、武漢、廣州、北京、南昌、長沙等城市以及周邊的紀念館,得到了很多一手資料,采訪了50多位專家學者和將帥后人,通讀了上百本專業(yè)歷史書籍和回憶錄,才逐漸從一片混沌中捋清了1927年前后的歷史脈絡,讓1927年的風雨歷程不再是—段枯燥、雜亂的史料堆積,而是一個個有溫度、有生命的故事。為此,本報記者采訪了紀錄片《中國1927》《檔案》欄目的主講人譚江海和關文平。
BTV的10位講述人參與拍紀錄片
紀錄片《中國1927》除了沿用《檔案》的老牌講述人譚江海作為主要講述人,片中還起用了10位特邀講述人,他們與主講述人譚江海不同,是以1927年歷史的親歷者的身份,去演繹和講述發(fā)生在歷史那一刻的故事細節(jié)。在這里,觀眾不僅能看到很多影視演員,還會看到北京電視臺眾多熟臉的主持人,他們會以另一種形象出現(xiàn)。比如正襟危坐的新聞播音員鄔曄緯、孫揚,或化身激情澎湃的學生,或化身憂國憂民的學者,或化身早起喝豆汁的市民百姓;你還會看到《養(yǎng)生堂》主持人劉婧、《生活面對面》主持人王倩坐著黃包車穿梭在1927年間的大街小巷之中;還有科教頻道的主持人關文平,他搖身一變,成為了北伐軍的軍官,講述他在各個部隊中碰到的奇聞逸事。而曾經(jīng)在《檔案》欄目做過講述人的演員張弓、趙巖松以及《北平無戰(zhàn)事》中的孫秘書孫之鴻,青年藏族演員楊秀措,法國演員勃小龍等,也會在這里發(fā)揮他們演員的本能,扮演各種歷史角色,并游走于歷史角色與講述人之間,你會覺得他們不僅僅是優(yōu)秀的演員,更是完美的歷史講述者。
關文平冒著40℃高溫拍攝
北京電視臺拍攝的大型紀錄片《中國1927》,是在浙江橫店影視城拍攝完成的,當時正是酷熱難耐的天氣,參與拍攝這部大型紀錄片的主持人關文平,這次既要當本期《檔案》的講述人還要跨界當演員。關文平說:“這次讓我切身體會到了‘隔行如隔山這句話,也真正感受到了劇組工作人員以及演員們的艱辛和不易,尤其在室外溫度接近40攝氏度的橫店影視城拍戲,現(xiàn)場的每一位演職人員都滿身大汗地在片場堅持工作,一遍又一遍的拍攝讓我見識到了影視人的執(zhí)著和敬業(yè)精神。一位分集導演親自上陣拍攝被打板子的戲,可憐這位導演,在如此高溫的天氣,他的屁股被打傷了,就連想降溫洗洗澡都不行。在拍攝的間隙,我抓緊時間向老戲骨張弓老師、還有被打腫了的導演請教,真是學到很多東西,并現(xiàn)買現(xiàn)賣地運用在拍攝當中。這是一個吃苦耐勞的優(yōu)秀的團隊,所以才能拍出這樣優(yōu)秀的作品,這是繼去年拍攝的大型紀錄片《長征》之后,北京衛(wèi)視拍攝的又一部力作?!容呌悯r血鑄就歷史,我們用汗水打造經(jīng)典,大型紀錄片《中國1927》的拍攝讓我們親歷其中,也讓我們這些講述人講述得繪聲繪色。”
專家學者為紀錄片把關
北京電視臺拍攝的六集大型紀錄片《中國1927》,是由北京市委宣傳部策劃,北京電視臺《檔案》欄目承制的。在北京電視臺舉行看片會時就有來自黨史、軍事、社科、傳媒等領域的專家學者、部隊及大學生代表、30多家媒體記者提前觀看了這部紀錄片,并現(xiàn)場表達了對這部視角獨特、制作精良的紀錄片的觀后理解。前線雜志社總編輯李明圣說:“《中國1927》用新方法講舊故事,用舊檔案說新話題,用真場景演繹大歷史。抓住了重大的歷史樞紐,在宏大的敘事中講述生動的歷史故事,揭示了深刻的歷史邏輯,彰顯了中國共產(chǎn)黨偉大的政治初心和歷史使命,是獨具匠心的精品力作!”
譚江海置身其中如是說
《檔案》欄目的老牌講述人譚江海說:“這一年的中國,內(nèi)憂外患,軍閥混戰(zhàn),民不聊生,革命浪潮風起云涌,無數(shù)國人都在黑暗中摸索與奮斗,中國該往何處去?誰在救中國?誰能救中國?如果把1927年前后發(fā)生的歷史事件細細梳理,你會發(fā)現(xiàn)很多相關聯(lián)的故事。有意思的是在歷史走到1927年這個節(jié)點時,又成為了歷史的一個起點。1927年,中國面臨的是最復雜的一個分岔路口,中國當時的選擇,決定了中國之所以會成為今天的中國,從一個內(nèi)憂外患的舊中國,成為當今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富強之國。拍攝的這部六集紀錄片訴說了1927年的中國發(fā)生了什么,1927年的中國,為什么會走到歷史的分岔口,1927年的中國,究竟該往何處去,1927年,又對今天的中國有著怎樣的影響,這一年,張作霖在北京成立安國軍政府,成為北洋政府的最高統(tǒng)治者;這一年,北伐軍勢如破竹,把吳佩孚和孫傳芳打得抱頭鼠竄;這一年,國共兩黨從攜手走向分崩離析,國民黨反動派向中國共產(chǎn)黨舉起屠刀;這一年,汪精衛(wèi)、蔣介石為了爭當老大,互相叫罵;這一年,從尸山血海中爬起來的中國共產(chǎn)黨發(fā)動三次武裝起義,創(chuàng)建了自己的軍隊;這一年,毛澤東帶著革命的火種走向了井岡山,開始了獨立領導中國革命道路的新探索。這一年,黑暗沉沉的中國,在歷史的夜空煥發(fā)出一抹亮色?!?/p>
厚重真實又不失趣味性
中央黨校文史教研部中國史室副主任王學斌,曾參與《中國1927》的前期策劃,并提出“六城記”的想法。而最終導演組將這一想法升級,精準實現(xiàn)在拍攝制作中。紀錄片《中國1927》在1927年中國錯綜復雜的歷史地圖上,選取了六個點,來劃分整部紀錄片的分集,形成六個地理坐標。而這樣的篇章結構正像王學斌所說的那樣:“把人性的細節(jié)、歷史的細節(jié)和地域風俗的細節(jié)糅合在一起,非常厚重真實,又不失趣味性?!敝袊伯a(chǎn)黨早期重要領導人之一羅亦農(nóng)的孫女羅渝女士說:“我們在普普通通的工作崗位上,從沒有忘記我們的初心是為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吨袊?927》這個作品正是要告訴我們,要清楚我們的來處,還要清楚我們以后往哪走?!?/p>
拍攝六集以六個城市為核心
主講人關文平說:“這次拍攝以六個城市為串聯(lián),透徹地講述了國民革命的失敗和人民革命的興起,以及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fā)展。以廣州、武漢、上海、南京、南昌、長沙這六個城市為核心,幾乎構成了中國1927的整體風貌,但又因其不同的地理特性和歷史因素,顯現(xiàn)出了中國年代多面的特質(zhì)。這六個城市作為《中國1927》歷史敘述的坐標,有效擺脫了單一時間線索帶來的線性局限和流水賬感覺。每個城市承載一個主題,凸顯一種調(diào)性,既相互關聯(lián),又獨立成章。每個城市的發(fā)力點是人,屬于不同階級不同集團不同斗爭鋒線的人,在人物命運的輾轉(zhuǎn)過程中,自然呈現(xiàn)出歷史在那個時段上的特質(zhì)。這六集分別是:第一集:日暮;第二集:暗涌;第三集:突變;第四集:風暴;第五集:余波;第六集:驚雷?!?/p>
譚江海操控時間用懷表凝固歷史
在紀錄片《中國1927》中,主講述人譚江海化身“1927時光照相館”的主人,他將以這座上下兩層、具有多重功能的照相館作為主講述場景,打通時空的屏障,用歷史全知者的身份講述故事。譚江海說:“我用展示挖掘到的珍貴檔案材料,解開歷史謎題,并通過與歷史人物的互動,生動解讀歷史。同時,我也會走出‘時光照相館,成為時間的‘操控者,帶領觀眾穿梭于1927年前后的時空,而在每個歷史的關鍵時刻,我都會出現(xiàn)在這個重大歷史事件的還原現(xiàn)場,用一只可以操控時間的懷表將時間凝固住,而我始終以歷史的旁觀者的身份給觀眾翔實展示那一個個即將改變歷史的瞬間,拆解其中的細節(jié),帶觀眾置身其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