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晶津
摘 要:隨著城市現(xiàn)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交通擁堵和環(huán)境污染問題隨之產生。城市交通擁堵愈演愈烈,治堵已經(jīng)成為城市社會問題治理的重心。繼北京、上海、廣州、天津等城市之后,杭州也加入了機動車限牌城市的行列。與以往不同的是,杭州此項政策出臺招致的媒體抨擊與輿論反彈顯著高于前幾個城市。隨著多次辟謠之后“限牌令”落地,“突襲式”政策帶來的爭論不斷,引發(fā)對政策制定的深度思考。本文僅對杭州汽車限牌政策制定的程序性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一些建議。
主題詞:杭州;限牌;突襲;公共政策
一、基本情況
2014年3月25日晚7時杭州市突然宣布自2014年3月26日零時起實施“限牌令”,規(guī)定市民今后將通過搖號+競價相結合的方式,獲得8萬個年度配額車牌。這一突如其來的“限牌令”把在杭州延燒多日的汽車搶購風潮在最后幾小時里推向頂峰,一些汽車4S店甚至被“擠爆”。杭州“限牌”自2013年起屢屢盛傳,每次的既定模式為:4S發(fā)布即將限牌消息——車市升溫——政府相關部門進行辟謠。兩年間,愈傳愈盛的杭州“限牌令”經(jīng)歷了多個“狼來了”的版本后,終于塵埃落定。然而,自杭州“限牌令”發(fā)布至今,對于限購令的討論一直沒有停止,不禁讓人產生質疑,如此倉促“限購”,是否一種“懶政思維”的表現(xiàn),是否會加劇社會的不公。且不論汽車限購這一政策是否侵犯了公民的權利和限購是否能真正解決城市擁堵與環(huán)境污染問題,僅從政策制定的程序一項就值得政府部門深刻反思。
二、問題分析
(一)決策過程缺少公眾參與
當下,機動車已然成為順應現(xiàn)代都市生產生活的重要交通工具,對于公眾而言是生活生產的必需品,“限牌令”會對社會生產生活產生重大的影響,其政策調整與變動缺少公眾參與過程,這個意義上說,突然限牌,顯然有違公共政策的基本決策程序。
一方面,制訂并出臺限購政策的初衷,可能是為了治堵、防霾,從這一政策的方向和路徑來看,事關全體民眾的公共利益的事情就應該由民眾來參與決策。根據(jù)布坎南公共決策理論,決策信息存在不完整性,不管是選民還是政治家,他們擁有的信息都是不完全的,因而大部分公共政策是在信息不充分的基礎上做出的,這就很容易導致決策失誤。另一方面,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之規(guī)定,凡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切身利益,或需要社會公眾廣泛知曉或者參與的,行政機關應該及時、主動公開相關信息。這種公開,不僅僅意味著對民意的尊重,也是政府依法行政的理性所在。即政府決策越公開透明,則越是能降壓、減震,事半功倍,反之則可能事倍功半。
(二)政府公信力受到考驗
從2013年起,坊間關于杭州限牌的傳聞頻繁上演,相關部門進行了多次辟謠。而4S店卻加大宣傳攻勢堅稱即將限牌,請速購買。最后的事實也證明“小道消息”就是“真消息”。對此,杭州市交通運輸局負責人表示,將追查消息泄露原因,稱保密是因為限牌太過敏感,總結其他已推“限”城市經(jīng)驗,選擇“突然襲擊”方式更為保險。
這種“有意”或“無意”的政策試探方式,從某種意義上,是決策制定與實施前的民意評估預演,政策設計中可能存在的問題,或許在政策實施對象的廣泛議論中能預先診察出來,并找到有效的“折中”辦法,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價值。
(三)應急管理不到位
盡管杭州政府稱此前的“辟謠”屬于部分媒體誤讀,但面對巨大的公共信息需求,有關部門只有寥寥幾字的 “沒聽說”、“暫不會”等敷衍式回應,社會解讀“失誤”能怪媒體嗎?面對質疑,甚至提出因為這個政策“太敏感”,是借鑒了其他城市的做法,選擇“突然襲擊”的方式公布更為保險。但可以明確的是,以往一些城市在“限牌”政策的決策與公布過程的隱諱與不透明,顯然不應成為慣例被借鑒甚至推而廣之,更不能成為政府部門推卸責任的托詞。面對各方質疑,杭州市政府并沒能拿出有效的應對措施,不能不說是政府應急管理工作沒有做到位。
三、建議
(一)提高公共決策民主化水平
一些公共政策制定者,在制定公共政策時更多地強調政府行政權力,更多的讓公共政策體現(xiàn)“決策者”的意圖,這本身就是一種錯誤的觀念。尊重民意表達是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的根本前提,公共政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是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所應追求的目標。有了廣泛的問計于民、公眾參與,當然就會在統(tǒng)一認識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減少抱怨和阻力。
(二)重視政府公信力的樹立與維護
健全決策的機制、規(guī)則和程序,是做好決策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因此,地方政府應當重視公共決策制定的程序規(guī)范,建立完善公眾參與、專家咨詢和政府決定相結合的決策機制,以此來提高政府公共決策的水平,從而維護政府應有的公信力。同時,在行政訴訟法中增設公益訴訟,以行政公益訴訟施加法律責任和社會壓力,加強對行政公權力的監(jiān)督約束,政府部門才能更加謹慎用權、節(jié)制用權,更加珍視自身的形象和公信力,以高度的誠信和責任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
(三)做好應急管理加強問責落實
提高政府有關部門應急管理能力。應急管理是通過危機預警、危機防范、危機處理,事后安置等關鍵過程,以實現(xiàn)避免、減少危機所產生的危害和損失,并從危機中開拓出發(fā)展機遇的管理活動。制定“限牌”等此類爭議較大的政策時,應當同時設定應急預案,通過對信息的分析,預測事物的發(fā)展趨勢,識別可能帶來的威脅,并對這些情況制定相應的預備性處置方案,一旦預測的情況發(fā)生,就可以按照預定的方案行動,同時根據(jù)具體的事態(tài)發(fā)展及時調整行動方案,以控制事態(tài)的發(fā)展,將可能發(fā)生的損失降至最低,維護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過程。對破壞政府決策嚴肅性、公正性的嚴重失信行為,必須依法究責懲處。
結論
任何一項公共政策很難做到完美無缺。有缺陷有問題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問題和缺陷面前推諉扯皮、麻木不仁。杭州市限牌事件值得吸取的教訓很多,值得決策者深刻反思的地方很多。政府公共決策缺少民意參與,不僅增加了政策的推行的難度,同時也損害了政府的公信力。當下,治理現(xiàn)代化已成為政府改革方向,打造現(xiàn)代服務型政府,正需要多角度考慮百姓的承受力和市場適應性,尋求政策制定與實施中各方利益磨合,把每一項決策變成通往公共善治的鋪路石。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
[2] 《黨的十八大報告》
[3] 《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的網(wǎng)絡民意作用研究》 作者劉瑋、吳亞書、王寶亮 《現(xiàn)代國企研究》201506期
[4] 《公共行政理論》作者 竺乾威 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P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