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世和
摘要:在如今大數據信息化時代下,新媒體的迅速崛起對社會輿論有著重大影響,給政府行政管理與社會管理增添了新的挑戰(zhàn)。在理解新媒體概念、特點基礎下,分析現今我國政府典論監(jiān)督的現狀,以及運用增強政府網絡輿論引導意識、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guī)等對策予以解決。
關鍵詞:新媒體;現狀;對策
1 新媒體的內涵詮釋
1.1 新媒體的概念
所謂新媒體時代,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的,是在報刊、電視、通信、廣播等傳統媒體之后發(fā)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tài)。新媒體是一個相對概念,相比較傳統媒體延伸更廣。新媒體可以很寬泛的理解為一切數字化的媒體形式,通過數字信息、網絡媒體等形式,向用戶提供信息與服務的傳播方式。
1.2 新媒體的特點
1.2.1 交互性
傳統媒體大眾只能被動的接受信息,然而新媒體比較報紙、信件等傳統媒體大眾而言,卻可以通過網絡對于他人都言論進行評論與轉發(fā)、自己主動上傳言論等交互性行為。新媒體在這一點上更加體現人與人之間、區(qū)域之間信息的互動性。
1.2.2 實時性
現如今的科學信息技術在快速發(fā)展,從單純的依靠計算機來獲得信息到現今手機網絡終端的廣泛運用,人們可以隨時隨地的獲取各種信息,加上現如今移動手機的網絡終實現全覆蓋、即時通訊技術的大力發(fā)展以及WIFI的廣泛運用使手機獲得信息更具便利性與時效性。相比較于傳統媒體而言,新媒體的優(yōu)勢不言而喻。
1.2.3 匿名性
新媒體下的信息交流平臺,在用戶發(fā)布信息的情況下,用戶不需要實際公布自己的真實信息與地址。在信息交流過程中可以隨意發(fā)布自己的言論,有著充分的主觀性,同時也可以很清楚的知道這種主觀隨意性的發(fā)布自己的言論也會造成一些謠言的負面能量的輿論導向。
1.2.4 共享性
眾所周知,傳統媒體的交流模式上是一對一的模式,這就造成了信息傳播的不通暢、影響力不廣的弊端。新媒體下的傳播交流模式可以一對多的進行,某一方發(fā)布的信息可以被所有使用新媒體的人接收。這不僅僅方便人們了解世界各地的信息,同樣也可以參與其中,發(fā)揮輿論的作用。
2 新媒體下我國政府輿論監(jiān)督的現狀
2.1 當前我國輿論環(huán)境的現狀分析
2.1.1 輿論熱點問題集中化
近年來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網絡、手機的極速發(fā)展,使人們在信息交流上更具廣泛化。社會熱點問題尤其涉及政府管轄事務的輿論更具集中性,往往一個小事件也可能成為輿論風暴。這就加大了政府的輿論引導壓力,甚至一些負面消息會影響、沖擊政府的公信力。
2.1.2 輿論涉及領域廣及關注范圍更廣泛
社會公眾對于同一個社會熱點問題的集中輿論是可以集中爆發(fā)的,這就導致全面性的輿論是很難控制的。在關注范圍上,如今網絡、手機的極速發(fā)展,信息傳播早已不在是區(qū)域性的了,而更是一種全球性的。隨著公民主人翁意識的不斷增強,公眾對于社會熱點問題的關注點也不僅僅是涉及民生、經濟等問題了,而在更加廣泛的領域都存在公眾的影子,這深刻突顯輿論關注范圍的廣泛性與涉及領域廣的特點。
2.1.3 新媒體環(huán)境下信息的失真
在大數據時代下,新媒體的廣泛運用使信息交流更加通暢便捷,但是存在人們在內容上的主觀隨意性。公民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樣是信息的傳播者,其傳播者由于身份、年齡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價值觀不同,對同一件事情的看法也會截然不同。信息在傳播過程中,因為人們的主觀隨意性導致出現信息的多版本、意思曲解、內容誤導與概念偏差等問題。一個本身很普通的事件,經過輿論的力量也會掀起一陣“風暴”,尤其是一些謠言,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政府對于輿論的正確引導工作的難度,對于政府更好的進行輿論監(jiān)督出了一個大的難題。
2.2 政府對待突發(fā)事件輿情控制存在問題
2.2.1 預警機制不夠完善,反應速度有待進一步提高
在近年來的突發(fā)事件中,政府雖然有著預警意識,但是從根本上看還可以進一步提高,比如橫向與縱向上政府各部門之間的合作預警。預警機制可以幫助政府在危機事件反應上更加迅速的處理。
2.2.2 信息發(fā)布與信息互動之間存在矛盾
在互動環(huán)節(jié),出現了一味否認、一味辯解、閃爍其詞等等現象。這些失誤不但沒有化解政府危機,反而會引發(fā)次生輿情的產生。政府各部門在發(fā)布信息上仍然存在失誤,一部分領導崗位上的人不懂得新媒體,對于網絡輿論的復雜性與變化性沒有很深層的思考,這就導致雖有著新聞發(fā)言人制度,但是真正面對問題也會出現政治口徑不一的錯誤。
3 我國政府輿論監(jiān)督問題的解決對策
3.1 發(fā)揮政府主導下的輿論引導
在當今時代下,輿論的力量的極其龐大的。第一,輿論安全可以說關系國家政治安全,是國家安全在輿論領域上的具體體現;第二,從社會穩(wěn)定的角度來看,一個穩(wěn)定的輿論環(huán)境是形成社會穩(wěn)定的一大重要因素之一?,F如今我國許多在民生領域上、群體性事件發(fā)生上,都很清晰的指出這不僅僅與個人的價值取向的素質有關,也與利益關系的分配有關。營造一個積極良好的輿論導向環(huán)境,有助于社會公眾輿論導向更加理性。
3.2 健全網絡輿論傳播機制
第一,建立健全網絡新聞發(fā)言人制度。我國新聞人發(fā)言的制度具備先進性,政府應該充分利用這一平臺,將它引入網絡輿論引導的方向上,能夠及時、有力的通過網絡發(fā)布最新的危機事件狀況!與之匹配應建立政府輿論的預警機制,能夠及時的理清輿情的發(fā)展趨勢。
第二,需要健全網絡輿情的搜集機制,通過專門部門密切關注輿論動向,在輿情初發(fā)的時候可以第一時間做好應急處理工作。
第三,加強對各網站的監(jiān)督。對各大網站的審查監(jiān)督需要制定完備的監(jiān)督措施,引導各大網站朝著健康的輿論環(huán)境發(fā)展。
3.3 加強網絡輿論引導法治建設
首先,加強建設輿情監(jiān)督的法律制度。在現今網絡輿情高度發(fā)達的環(huán)境下,需要制定有力、易落實的法律制度支持,建立相應的獎懲機制,加強權威性和引導力。其次,加強政府輿情引導法制化的水平。加強對政府部門人員的網絡輿論的意識教育,加強網絡輿情法制化建設。公民享有言論自由的權利,是一法定性質的權利表現;此外,網絡輿論也可以成為黨和政府優(yōu)化社會治理、構建社會和諧的治理工具。最后,政府各個部門之間應該加強溝通,在法律允許范圍內,重視協作精神,在危機事件輿情控制上緊密配合。
參考文獻
[1]楊雅廈.新媒體時代政府對群體性事件的輿論引導策略[J].發(fā)展研究,2017,(11):103.
[2]那斌.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政府危機管理與輿論引導[J].新聞傳播,2016,(7):113.
[3] 沈雪梅.新媒體時代政府公關策略探析[J].現代商貿工業(yè),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