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常英
在敘事寫人類文章中,許多學生習慣以概念性詞語表達內心感受。比如,筆者曾經讓學生寫一段文字,以表達知曉考試成績前后的情形。學生習作片斷如下:
我正埋頭看書,忽然原本安靜的教室里出現一陣騷動,抬頭一看,老師來分發(fā)試卷了。我如坐針氈,緊張極了,等了好久,終于拿到了試卷,一看,一個醒目的紅色數字赫然映入眼簾:又很差!我很難過地把試卷放在了一邊。
我們看到,學生用“緊張極了”“很難過”等詞語來表達得知分數前后不同階段的心理狀態(tài),看似準確表達了內心世界,但讀者難以對這些情感有深入的感受,因為“緊張極了”“很難過”,類似這樣的表述過于泛化,它們具體是種怎樣的情形,讓讀者難以體會,更難以產生共鳴。如果在表達人物性情時,能恰當運用動作描寫來替代簡單的概念性詞語的陳述,人物就會顯得豐滿,事件也會隨之令人印象深刻。
因此,對于學生習作存在的問題,我們可以設計相關的動作描寫來具體呈現心理特征。如何具體設計呢?在此,我們可借助品味名家莫言的小說名篇《賣白菜》相關片段的動作描寫來形象感知:
片段一:“1967年冬天,我12歲那年,臨近春節(jié)的一個早晨,母親苦著臉,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來走去,時而揭開炕席的一角,掀動幾下鋪炕的麥草,時而拉開那張老桌子的抽屜,扒拉幾下破布頭爛線團。母親嘆息著,并不時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墻上的白菜。最后,母親的目光鎖定在白菜上,端詳著,終于下了決心似的,叫著我的乳名,說:'社斗,去找個簍子來吧……'”
在這段文字里,作者運用了一系列連貫性的動詞“走來走去”“揭開”“掀動”“拉開”“扒拉”來描述母親找錢的過程,形象展示了母親找錢時不斷懷有希望又不斷失望的心路歷程?!皣@息”“抬高”“瞥”“鎖定”“端詳”這組動詞則是很好地展示了母親對白菜賣或不賣的矛盾心理沖突,隱含了母親的不舍和無奈。借助這兩組動詞,作者很好地暗示了家境的貧困,很有感染力。如果我們把這個語段改成“過年時,家庭很貧困,母親在家里找不到錢,很失望,只能不舍地賣白菜”,顯然表達情意不足,味道不夠。所以說,設計人物動作描寫,可以具體描寫人物的一系列連貫動作,以此來暗示人物的心理活動,從而突出形象特征。這一方法可以簡稱為“用墨如潑”。
片段二:“老太太搬著白菜站起來,讓母親給她過秤。母親用秤鉤子掛住白菜根,將白菜提起來。老太太把她的臉幾乎貼到秤桿上,仔細地打量著上面的秤星。”
在這一片段里,老太太將白菜的干菜幫子全部撕光后,終于決定買下白菜,所以有“過秤”這一情節(jié)發(fā)生。此時老太太要看秤,但作者并不是用“看秤”這一詞來簡單概述,而是用“把她的臉幾乎貼到秤桿上”來形容。一個“貼”字可以說用得相當精妙,它表示兩者間沒有縫隙,它初步暗示了老太太此時內心對母親的不信任,以及她此時處事的謹慎仔細,“仔細地打量著上面的秤星”,“打量”就是仔細查看的意思,前面再加個“仔細地”,語意重復,突出強調了老太太對母親的極端不信任,出現這種
情況的原因,根據后文便可得知,老太太“從腰里摸出一個骯臟的手絹,層層地揭開,露出一沓紙票,然后將手指伸進嘴里,沾了唾沫,一張張地數著”。一連串動作行為中可以確認是家境的貧窮:“摸”說明錢藏得極深;“層層揭開”說明錢被包裹了好多層;“一張張地數”暗示老太太擔心出錯。這三個動詞突出了老太太因貧窮而對錢的極度重視。倘若作者將此處簡化為“老太太極不放心地看秤后付錢”,又完全失了味道。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二:可以擇取最富有表現力的一個動詞來含蓄地揭示細膩的人物心理,從而展示人物形象特征。這一方法可以簡稱為“惜墨如金”。
通過品評《賣白菜》敘事寫人片段的動作描寫方式及其作用,了解了借助動作描寫來暗示人物心理進而塑造人物形象的具體手法,我們就可以指導學生綜合運用上述手法對習作片段中的“緊張”和“很難過”進行相應的動作描寫設計了。修改后示范片斷如下:
我正埋頭看書,忽然原本安靜的教室里出現一陣騷動,抬頭一看,原來是老師來分發(fā)試卷了。聽著老師報著一個個熟悉的名字,看著同學或眉開眼笑或失意落寞的臉,我雙手不由自主地擰在一起,屏住呼吸,默默祈禱。恍惚中聽到老師報了我的名字,我猛地一震,深深吸了口氣,慢慢站起身,一步步挪向講臺。我偷偷瞄了眼試卷,一個醒目的數字赫然在目:很差!我顫抖地接過那張慘不忍睹的試卷,垂著頭,重重地長嘆一聲,拖著沉重的步伐回到座位,沮喪地把試卷慢慢地平攤在桌面上,盯著那刺眼的分數,漸漸地,眼前一片模糊。
將修改前后的片段放在一起比較,我們會覺得后者明顯具有感染力。由此可知,敘事寫人類文章中,如果我們能處理好人物的動作描寫,以之來替代簡單的概念性詞語的陳述,把人物內心世界淋漓盡致地展示出來,人物形象就會更真實可感,事件會更令人印象深刻,如此更能激發(fā)讀者的共鳴。
作者單位:江蘇省奔牛高級中學(213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