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旭
(雅安市人民醫(yī)院,四川 雅安 625000)
膽總管結石是臨床上常見的一類膽道系統(tǒng)疾病。相關的研究結果顯示,有3%~10%的膽囊結石患者合并有膽總管結石[1]。膽總管結石在我國的發(fā)病率較高。膽總管結石患者具有起病急、病情易復發(fā)、疼痛程度重等臨床特征。以往,臨床上對膽總管結石患者主要是進行傳統(tǒng)的開腹取石術。但是,此術式存在患手術的切口較大、術中的出血量多、術后的疼痛劇烈、術后患者恢復的效果差等問題。隨著醫(yī)療科技的不斷發(fā)展,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ERCP)被廣泛地應用于膽管疾病的臨床診斷與治療中。為了進一步研究ERCP在治療膽總管結石中的應用效果,筆者的團隊對雅安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45例膽總管結石患者進行ERCP聯(lián)合EST取石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5年5月至2017年12月期間雅安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90例膽總管結石患者。本次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是:1)經多普勒超聲檢查后,這些患者均被確診存在膽總管結石。2)這些患者合并有膽囊結石。3)這些患者對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且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其排除標準是:1)既往接受過膽囊及膽管手術的患者。2)合并有嚴重的肝內膽管結石的患者。3)存在腎功能不全的患者[2]。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將這90例患者平均分為傳統(tǒng)組和聯(lián)合組。在傳統(tǒng)組的45例患者中,有男性23例,女性22例;其年齡為40~71歲,平均年齡為(55.5±8.5)歲。在聯(lián)合組的45例患者中,有男性24例,女性21例;其年齡為41~72歲,平均年齡為(56.2±7.8)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對傳統(tǒng)組患者進行傳統(tǒng)的開腹取石術。手術的方法是:1)讓患者取仰臥位,然后對其進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2)按照患者進行超聲檢查的結果,對其膽管結石部位相應的皮膚進行常規(guī)消毒及鋪洞巾。3)逐層切開患者術區(qū)的表皮組織、肌肉,然后切開其膽總管,在膽道鏡的輔助下為其取石,在確認其無結石殘留后,為其放置T管進行引流[3]。4)逐層縫合患者的手術切口。對聯(lián)合組患者進行ERCP聯(lián)合EST取石術。手術的方法是:1)讓患者取仰臥位,然后對其進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2)經口腔為患者插入胃鏡,胃鏡插入的深度需到達其十二指腸降部。3)確定患者十二指腸大乳頭的位置,然后在導絲的引導下切開其膽管及十二指腸大乳頭。4)對患者進行膽管插管,在插管成功后向膽管內注入造影劑,然后觀察其膽管內結石的位置、大小和數量。5)按照患者結石的大小,經十二指腸大乳頭隆突部切開其膽管,然后用取石網通過其十二指腸大乳頭的開口處取出結石。對結石數量多的患者可進行二次取石術。6)用生理鹽水沖洗患者的腹腔后,為其留置導管進行引流[4]。7)逐層縫合患者的手術切口。
觀察兩組患者結石的清除率、手術的各項臨床指標及其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手術指標包括:術中的出血量、進行手術的用時、術后下床活動的時間和腸鳴音恢復正常的時間。
將本次研究的數據錄入到SPSS16.0軟件中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傳統(tǒng)組患者結石的清除率為96%,聯(lián)合組患者結石的清除率為100%。兩組患者結石的清除率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經過治療,與傳統(tǒng)組患者相比,聯(lián)合組患者術中的出血量更少,其進行手術的用時、腸鳴音恢復正常的時間和術后下床活動的時間均更短(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各項指標的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各項指標的比較()
組別 例數(n) 術中的出血量(ml) 進行手術的用時(min) 腸鳴音恢復正常的時間(h) 術后下床活動的時間(d)傳統(tǒng)組 45 56.5±12.4 95.6±6.8 32.5±4.4 2.8±0.5聯(lián)合組 45 15.2±10.2 40.5±3.5 22.2±3.2 2.1±0.4 t值 17.245 48.330 19.781 7.333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
與傳統(tǒng)組患者相比,聯(lián)合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更低(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比較
膽總管結石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類膽道系統(tǒng)疾病。此病患者的生理性變化較為復雜,易誘發(fā)化膿性梗阻性膽管炎及膽石性胰腺炎。此病患者的病情進展迅速,其黃疸性梗阻持續(xù)的時間越長,其膽道內的壓力就越大,其若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就會導致其肝功能受到損害,從而使其發(fā)生菌血性疾病、多器官功能障礙等并發(fā)癥,甚至會導致其死亡[5]。傳統(tǒng)的開腹取石術存在手術切口較大、術中的出血量多、進行手術的用時長、易發(fā)生胰腺炎及感染等并發(fā)癥多等問題,不僅會影響其術后康復的速度,還易導致其病情的復發(fā)。有研究表明,對膽總管結石患者進行ERCP聯(lián)合EST取石術具有以下優(yōu)勢:1)采用此術式可清晰地觀察到患者膽總管內的具體情況及其結石的數量、大小,不僅可提高對其血管、神經、間隙組織進行切割的準確性,還能有效地清除結石,降低其病情的復發(fā)率。2)采用此術式可明顯減少患者的術中出血量,從而降低手術的風險。3)在進行手術的過程中,經口為患者置入十二指腸鏡可減少對其他內臟的牽拉、損傷,不易引起其術中的應激反應,有利于其預后。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對膽總管結石患者進行ERCP聯(lián)合EST取石術的效果顯著,可明顯減少其術中的出血量,縮短其治療的時間,降低其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