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洋 何靜 周六
任正非的祖籍在浙江金華浦江縣黃宅鎮(zhèn)任店村。早在明清時期,黃宅鎮(zhèn)就是浦江的第一大鎮(zhèn),這里雖然住戶不多,但民風淳樸,鄰里和諧。如果說今天的任正非擁有超凡的思想能量與開闊的視野,那肯定離不開優(yōu)良的家風和成長環(huán)境。
早在民國時期,任正非的爺爺任三和是金華一帶頗有名氣的火腿生產商。因為火腿生意不錯,任家蓋了一座氣派十足的四合院,單單雕窗花,就花了三年時間。任三和心氣高,給兒子起了個不俗的名字:任木生,字摩遜,大有任家“不遜于”任何人的派頭。看任摩遜天資聰穎,勤奮好學,任三和把任摩遜送到北平上大學去了。任摩遜是村里唯一的大學生。
在北平民大經濟系就讀期間,任摩遜與熱血青年一道參加了共青團,積極參加抗日演講、反對侵華的“田中奏折”等抗日救亡運動??墒?,由于父母相繼病逝,任摩遜差一年沒有讀完大學,輟學回家務農。
后來他在浙江定海水產職業(yè)學校和南京農業(yè)職中任教,還在國民黨412軍工廠任會計并隨軍遷到貴州。1944年,任摩遜做了對他一生有重大意義的選擇:回學校教書。也是在這一年,任摩遜遇到了17歲的程遠昭并結婚。
任正非的母親程遠昭在山區(qū)里長大,性格開朗、樸實,貴州山區(qū)少女得以讀書已是造化,能讀到高中算是非常幸運了。
她受丈夫影響,靠自學成為一名數學教師。她一共生下七個孩子,個個活潑可愛。老公一心撲在教育上。家里八口人的生活全仗著她支撐。戰(zhàn)爭時期的動亂,與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生活的艱難,她的絕招是:舍己,時常忘了家里的第九個人——她自己。
任正非清晰地記得,小時候每學期每人繳納2到3元的學費時,母親每次都發(fā)愁不已。每到月底,常見母親到處向人借錢,而且常常走了幾家都未必借到。
任正非出生于1944年10月25日,是家里第一個孩子。任摩遜抱著哭聲洪亮的男娃,對躺在床上的程遠昭說:“我要給兒子起一個有意義的名字。”
程遠昭說:“起什么名字呢?”
任摩遜想了想:“就叫他正非吧!”
程遠昭從丈夫懷中接過愛子,憐愛地說:“你有名字了,你以后就叫任正非了!”
兒子紅撲撲的小臉笑了。
任摩遜驚喜地道:“兒子竟能聽懂我們的話!”
任父任母雖然給了任正非兄妹們聰明的頭腦,但無法給他們溫飽的生活。
任家父母為了讓七個孩子都有書讀,他們寧可省吃儉用,四處借錢,即使幾個人合用一條被子,也不覺得苦。
少年立志書相伴
小時候的任正非,有些貪玩,樂于和小伙伴們在一起玩躲貓貓和丟沙包的游戲。他們從外界取得知識的途徑,恐怕就是村里為數不多的幾臺收音機了。任正非和小伙伴們,每天都會準時地從收音機里聽評書《隋唐演義》,評書中的蓋世英雄——李元霸和宇文成都等人,逐鹿中原、爭霸天下的故事,讓任正非充滿了無限的向往和傾慕。
任正非的童年,雖然和其他小孩子沒什么不同,但他確實比同齡的小伙伴要成熟、睿智得多。
任正非讀書的第一所小學,就是離家最近的山村小學。山村小學不僅教室簡陋,而且條件艱苦,夏天蚊蟲亂飛,既悶又熱。到了冬天,教室雖然有燒木材取暖的鐵爐子,但屋子四處漏風,室溫還是和冷庫的溫度差不多。
母親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早明事理、勤求學、知上進,她給小任正非講了一個傳說:大力神赫拉克勒斯長大成人后,他母親決定讓他離開家,到很遠的地方去闖蕩,她要求赫拉克勒斯必須完成12件別人無法做到的大事,用以磨煉赫拉克勒斯的意志,增長他的能力。赫拉克勒斯戀戀不舍地告別了親人,憑著驚人的勇氣和智慧,他終于一件件完成了別人無法辦到的大事。
任正非雖然年紀小,但他明白了母親的意思:大力神之所以成名,是因他為人類做了很多有益的大事。任正非暗下決心,自己也一定要努力學習,長大才能像“大力神”一樣,做有益于人類的大事,實現人生的價值,并獲得榮耀。
清貧和苦難就是任正非最“忠誠”的兩個伙伴,一直如影子般伴隨著他的童年和少年。
饑寒磨礪求學路
18歲的任正非,正在縣城里念高中,雖然迫切的求知欲望,讓他可以一頭扎進書本里,盡情地汲取知識的“營養(yǎng)”,但餓肚子的問題,書本卻解決不了。
任家父母,不管生活條件多么艱苦,都堅持讓七個孩子讀書。程遠昭為了讓任正非考上大學,她躊躇再三,對家里實行了嚴格的分餐制。
分餐制的好處是:雖然每個人都吃不飽,但是每個人都能活下去。為了戰(zhàn)勝饑餓,任母就領著孩子們上山,采來了一些紅刺果,再把蕨菜根磨成漿,青杠子磨成粉,代替糧食。
任家為了度過饑荒,還在山上開了一塊荒地,種了一些南瓜。播種南瓜的時候,他們還意外地發(fā)現,荒地旁邊,美人蕉肥碩的根還可以煮熟解餓。
每天晚上,任正非和弟弟妹妹們,圍著火爐,等著母親煮出一大鍋美人蕉的根來充饑。雖然沒有什么營養(yǎng),吃完之后,只管得了一時,過一會兒還餓,但和睦的家庭氣氛還是讓那些沒有多少營養(yǎng)的食物吃到嘴里,充滿了“香甜”的味道。
任正非正處在長身體的階段,每天伴隨著“咕咕咕”的腸鳴上課,初中時,饑餓的感覺就沒那么強烈,讓他能安下心來學習,因此成績優(yōu)異,經常得到學校和老師的表揚。
可是高中的時候,他的食量增加,經常被餓得昏昏沉沉,那種天旋地轉的感覺讓他的學習成績忽上忽下。
三年高中,即使是很熱的夏天,任正非也只有一件厚外衣。懂事的他知道家庭的困難,沒有找母親要單衣。
他在家里復習功課,那張簡易的書桌,正對著墻邊放著的一個瓦罐,瓦罐中裝的就是他們全家的口糧。即使再餓,他也沒去瓦罐中抓一把里面的“苞谷”吃。他這一把下去,雖然可以暫時解決肚子“咕咕”叫的問題,但“會有一兩個弟妹活不到今天”。為了能攢點力氣,將高考的功課盡快復習完畢,他想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用米糠和菜摻和一下,然后放在鍋里,當餅一樣烙著吃??凡孙炞硬粌H又苦又澀,而且粗糙得難以下咽,任正非吃“餅”充饑的時候,被父親發(fā)現了,他心疼地說:“正非,你會把身體吃壞的!”任正非裝作若無其事地說:“沒事,我年輕,身體好著呢!”
任摩遜拉著懂事的兒子的手,心痛得連連搖頭。母親為了給任正非加強營養(yǎng),每天早晨,都會塞給任正非一個小小的玉米餅,并叮囑兒子,一定要安心復習功課。
任正非每當回憶起這段辛酸往事,都感慨萬千:這個小小的玉米餅,是從父母與弟妹的口中摳出來的,我無以報答他們……
考上了大學
1963年,19歲的任正非帶著父母的期望,來到了重慶讀大學。重慶建筑工程學院,是西南地區(qū)一所建筑工程學院,也是當時中央建筑工程部唯一一所直屬高等院校,任正非讀的是該校的暖通專業(yè)。
從偏僻的山區(qū)小縣城讀完高中,一下子來到了繁華的重慶求學,嶄新的課堂知識、良好的學習氛圍,讓他有了一種遨游知識海洋的暢快感覺。
還有一年就要大學畢業(yè)時,“文革”開始了。課堂里,已經沒有幾個學生能坐得住板凳了。
任正非對自己的前途滿是疑惑躊躇,忽然接到了家里的一封信,信中說:任摩遜有在412軍工廠工作的經歷,被認為他歷史不清,目前已經被打倒,正在接受批判。
任正非想著父親瘦弱的身體,心急如焚,離開了學校,偷偷扒上火車千里回家去探望父親。當他匆匆趕到家里的時候,滿身瘀青的任正非,竟將父母嚇了一跳。
任摩遜問:“正非,你怎么回來了?你身上的傷是怎么一回事?”
任正非說:“我不放心,所以回來看看,我身上的傷不礙事兒!”
任摩遜叮囑兒子:“記住,知識就是力量,別人不學,你要學,不要隨大流,以后有能力要幫助弟弟妹妹?!?/p>
任父任母雖然心疼兒子,可是為了兒子的前途,他們還是做出了一個決定,讓任正非明天一早,坐火車回重慶去念書。
第二天天不亮,任正非含著眼淚向父母告辭,任摩遜看兒子的鞋壞得不成樣子,他就脫下腳上的一雙舊翻毛皮鞋,非讓兒子穿上不可。
任正非回到學校后,靜心讀書。
他將虧欠的知識,都一點一滴地補了回來。他甚至將電子計算機、數字技術、自動控制這些看似沒有用的課程,也都自學完畢。他在校外認識了幾個西安交大的老師,這些老師經常會給他一些油印的書看。他還把高等數學習題集,從頭到尾,一道不落地做了兩遍,自修了哲學和邏輯學。
任正非最后還自學了英語、日語,并達到了可以閱讀大學外語課本的程度?,F在去歐美市場考察,在和當地的客戶洽談業(yè)務的時候,可以不帶翻譯,直接用外語對話。
大學畢業(yè)后,任正非就職于建筑工程單位。1974年,國家為了盡快實現工業(yè)現代化,決定從法國引進一套先進的化纖項目,總投資28億元人民幣。并在東北的遼陽市建廠,為了保證遼陽化纖基地建設順利完成,從全國各地調集優(yōu)秀人才。任正非成為基建工程兵的一員,遠赴遼陽,參加了大遼化的施工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