宓苗彩
摘 要:本文以近年來民事虛假訴訟案件數(shù)量與日俱增為背景,通過對民事虛假訴訟類型的分析,深入剖析民事虛假訴訟案件的成因,并結合我國當下法制現(xiàn)狀,從多方面論證預防及懲治的措施。
關鍵詞:虛假訴訟;預防;懲治
一、民事虛假訴訟的法律界定
(一)民事虛假訴訟的概念
民事虛假訴訟的界定在學界仍無定論,孫矜如提出民事虛假訴訟是“詐害案外人惡意訴訟”,有學者認為是“欺騙裁判所而取得勝訴的判決,并依據(jù)該判決的效果,相對人不得已提供財務的情形”。我國《民事訴訟法》將其定性為民事訴訟的妨害行為,適用民事強制措施。
(二)民事虛假訴訟的特點
1.訴訟主體關系特殊
民事虛假訴訟案件中原、被告往往是關系密切的人,諸如親戚關系、朋友關系等,為民事虛假訴訟提供便利,表面是訴訟雙方,但卻有共同利益。
2.訴訟標的的財產性
民事虛假訴訟案件的訴訟標的額往往較大。通過訴訟請求對涉訴財產進行重新確認、分割,達到轉移財產、逃避債務,侵害第三人合法利益的目的。另有一些通過訴訟騙取國家、集體的優(yōu)惠政策。
3.訴訟程序的順利性
民事虛假訴訟中,雙方往往存在利益關系,互相串通甚至一起偽造證據(jù),為了更快獲得相關利益,更注重訴訟過程,雙方默契配合,盡量縮短訴訟時間。過程的暢通無阻,是其重要特點。
4.訴訟本身的隱蔽性
民事虛假訴訟的表象具有較大欺騙性,訴訟的產生條件、訴訟結構和相關內容與一般訴訟并無區(qū)別。因此,民事虛假訴訟是穿著合法外衣的訴訟。
二、民事虛假訴訟的成因
(一)法律制度方面
我國對于民事虛假訴訟在立法上無論是《民事訴訟法》還是《刑事訴訟法》都未明確規(guī)定。民事上未做出規(guī)定,也未將其視為侵權行為,造成受害方缺乏司法救濟渠道,無法通過提起侵權賠償之訴維護權利。2012年新修《民事訴訟法》第112條的規(guī)定,雖對虛假民事訴訟行為人出臺了制裁和懲罰的規(guī)定,但并未規(guī)定處罰的具體罪名,也未規(guī)定民事虛假訴訟的侵權賠償問題。
(二)司法運行方面
我國法院堅持證據(jù)裁判主義,必需先確定證據(jù)和事實,為當事人制造虛假證據(jù)影響法官提供了可乘之機。另外,隨著民事案件越來越多,工作人員有限,不少民事案件處理較為簡單,難免出現(xiàn)失誤,而民事虛假訴訟案件具有隱蔽性,證據(jù)充分易被忽略。
從檢察機關來講,監(jiān)督仍存局限性。民事檢察監(jiān)督是事后監(jiān)督,在程序上具有滯后性,在線索的獲取上也有滯后性,并且檢察機關本身對于民事虛假訴訟案件只有調查權缺乏強制措施。
從律師方面來說,在司法實踐中由于民事虛假訴訟案件牽涉財產較大,律師可以從中獲取比較可觀的收入,為當事人取得不正當財產提供了支持。
(三)道德誠信方面
在社會經濟高度發(fā)展的今天,法治國家、社會的建設是每個公民的責任,原有道德規(guī)制很難約束當今的行為,拜金主義盛行使誠信意識越來越淡薄,為了私利進行不法活動也不一而足,民事虛假訴訟就是披著合法外衣,本質卻是謀取不法利益的手段,體現(xiàn)了我國社會誠信危機。
三、民事虛假訴訟的法律規(guī)制
(一)民事規(guī)制
民事虛假訴訟是當事人通過訴訟手段謀取非法利益的方式,實質上是對案外人權益的侵權,應在《侵權責任法》和《民事訴訟法》中給予具體規(guī)定。民事虛假訴訟行為顯然是侵權行為,受害人應可提起一般侵權之訴求得賠償。
另外,現(xiàn)行調解制度的司法實踐中,虛假訴訟當事人只要和解便會得到法院支持,其違法行為的進行毫無阻礙。故必須完善調解制度,其一,加強調解監(jiān)督,當事人間行為應不損害國家、集體和第三方合法權益。其二,增強人民調解組織地位。根據(jù)《合同法》,人民調解組織調解達成的具有民事權利義務內容,并由雙方當事人簽名或蓋章的協(xié)議,具有民事合同的性質。
(二)刑法規(guī)制
我國現(xiàn)在對于民事虛假訴訟的懲治往往以妨害作證罪或者偽造證據(jù)罪來定罪,這對民事虛假訴訟案件的規(guī)制是不利的。筆者認為可以增設“虛假訴訟罪”。對比現(xiàn)行《刑法》第305條、第306條以及第307條的規(guī)定,對偽證罪、妨害作證罪的“當事人”范圍進行擴大,使其包含民事訴訟案件中的“當事人”。并對在民事訴訟中當事人通過虛假訴訟的形式,達到一定金額且造成第三人嚴重損失的人,可追究刑事責任,以此達到規(guī)制目的。
(三)司法管理的完善
法院方面,首先應提升審判人員個人素質,提高對民事虛假訴訟案件的敏銳感官。加強法官依職權調查取證力度,提升法官辦案積極性。
其次,應確立對第三人的告知義務。法院在審理相關的民事訴訟案件時,一旦對民事訴訟是否真實存在懷疑,應首先審查是否侵害第三人利益,并及時通知案外第三人參與本訴,并告知參與方式、時間和不參與可能造成的后果。
檢察機關方面,應加強與法院的協(xié)調配合工作,在法院訴前審查的同時,積極履行檢查監(jiān)督職能。確定民事虛假訴訟檢查監(jiān)督程序。堅持監(jiān)督形式的多樣化,對虛假訴訟行為進行追訴。
(四)國家誠信體系的建設
要使民事虛假訴訟案件有效減少,需要推進我國誠信體系建設。筆者認為可以將虛假訴訟行為納入誠信體系建設范圍,將進行了民事虛假訴訟者列入黑名單,在信貸、相關業(yè)務申請等各方面對其限制,以達到懲戒目的,提高其違法成本。另外,可將民事虛假訴訟當事人進行匯總,通過政府活動進行曝光,讓虛假訴訟當事人接受輿論的譴責。
四、結語
民事虛假訴訟是我國經濟發(fā)展中必然會出現(xiàn)的,是人們盲目追逐利益的產物。它不但損害司法權威和公信力、浪費司法資源,而且嚴重侵害國家、社會及第三人的合法權益。故構建誠信體系,提高國民道德素養(yǎng)、法律意識,完善立法,加強司法有其必然意義。我國對于民事虛假訴訟的防范和治理仍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孫矜如,劉譯仁.論詐害案外人惡意訴訟之程序法規(guī)制[J].法制與社會,2012(1):130
[2]大谷實.刑法各論[M]黎宏,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3]丁兆增.虛假民事訴訟中侵權賠償問題研究[N].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3.2.15
[4]唐雪平.論虛假訴訟中案外人利益保障制度[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12.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