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宇煌
議論文是高中作文教學的重頭戲,是學生最常寫又不易寫好的文體。究其原因,有以下幾個問題,下面筆者就來談一談。
一、不知不覺的“忘本”
議論文以議論為主,表達觀點,以理服人,這是議論文的根本。而初寫議論文者沒有深刻的文體意識,寫著寫著就寫成了散文或者記敘文,尤其是敘事占據(jù)大量篇幅,甚至一些根本無須贅述的事例都會詳細介紹。如“臥薪嘗膽”“胯下之辱”“三顧茅廬”“負薪請罪”等這些中國人耳熟能詳、婦孺皆知的典故,四個字概括出來,只要是識得幾個大字的國人應該都能心領神會。如果還堅持長篇大段地敘述,不僅會貽笑大方,還會導致文章的議論、說理沒有發(fā)揮的空間,從而沖淡文章的文體特征。經(jīng)典故事可以簡述,如學生常用的劉翔的事例、姚明的事例,只要指名道姓,讀者就會明白要說什么。議論文的重點不在于說事,騰出更多的空間來說理,把理講深說透,這才是當務之急。
那么如何解決這個“忘本”的問題呢?其實不難,關鍵在于意識的形成。構思、寫作開始之時,能有意識地明確敘事和說理在文中的比例,牢記以下口訣:“二八、三七都可以,四六是底線,對半開來很危險,文體不明兩不像?!敝潦贾两K都能有這樣的意識,那寫出來的議論文至少會是“保本”之作。
二、不懂運用事例論據(jù)
議論文中的事例是用來證明論點的,確保文中事例的真實是寫作者應有的態(tài)度和應盡的義務,它好比是法庭上的證據(jù),來不得半點虛假。然而一些學生初寫議論文,會將寓言、童話甚至神話故事拿來充當論據(jù),如愚公移山、龜兔賽跑,甚至“喜羊羊”的故事;也喜歡用小說、電影、電視劇中明顯屬于虛構或是有一定虛構成分的事例。前者是絕對不能充當論據(jù)了,后者如一些歷史人物的事例,不是完全不能用,在引用的時候可以忽略出處,比如不必畫蛇添足地去指明它出自《三國演義》,這無疑是在搬石頭砸自己的腳。當然對那些顯然被夸大、純屬虛構的小說情節(jié)就應該立場堅定,寧缺毋用,確保論據(jù)的可信度。
初寫議論文者在論據(jù)的運用上大都會束手束腳,眼界不夠開闊,只會拘泥于幾個老生常談的中國古代人物,比如屈原、勾踐、司馬遷、李時珍等。而對于現(xiàn)代人物關注不多,因此,文章的時代感不強,材料不新穎,千篇一律,沒有特色。好的議論文,它的事例論據(jù)運用應該博古通今、中外兼顧,真正達到事實勝于雄辯。
初寫議論文者還經(jīng)常將議論文寫成人物點評,事例引用后不能跳出事例,通篇都在議論一個人、一件事,對敏感人物甚至是有爭議的人物也去做盲目的評價。對自己都無法確定的事例,一定要記住,與其胡亂說倒不如不說,說得越多,無知和淺薄就會暴露得越徹底,還會連累文章遭人嗤之以鼻。
三、論點表述絕對化
很多學生在表述論點時,呈現(xiàn)的只是一個簡單的論斷,這樣難免狹隘片面。比如“有志者事競成”“人定勝天”等這些滿是正能量的觀點,其實完全經(jīng)不起推敲,這個世界光有志而事不成者比比皆是,在地震、火山、海嘯等天災面前人就像螞蟻一樣渺小。因此,論點的表述應該慎之又慎,再三斟酌?!坝兄菊呤赂偝伞敝詴M隘片面,是因為“競”字過于絕對,改為“能成事者大都有志”顯然就嚴密多了。
四、結構過于簡單
文章結構十分簡單,不懂得“起、承、轉、合”,不會辯證分析問題,不能否定之否定,不善通過尋敵論、駁敵論來坐實論點,文章的長度和深度都不夠。
初寫議論文者最常見的文章結構就是“先說說……,再說說……,最后說說……”,結果一篇文章到底要說什么,自己都搞不懂,文章寫出來難免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比如寫一篇論說“努力與成功的關系”的議論文,文章不必急于拋出論點,可先拋出論題——“努力與成功”,接著進行初步論證,“努力就會成功”,然后可以對初論進行否定,“努力也不一定會成功”,諸如社會上各式各樣的“二代們”都是典型的不努力而成功者,這是文章的轉折部分,“二代們”的成功只是一時的,甚至這種未經(jīng)努力而獲得的成功還會讓他們迷失自我,乃至身敗名裂、鋃鐺入獄。這就是一次否定之后的再否定,經(jīng)過這兩次否定之后,文章的論點呼之欲出,水到渠成了,“要想獲得真正的成功就一定得憑自身的努力”。
五、文章語言平淡
不少學生因為說理任務的束縛,語言表達過于謹慎,導致文章單調乏味。那么如何解決說理與適當文采間的關系呢?從高分作文較為普遍的特點來看,我們可以將解決問題的策略歸結為:“引名言有深度,引詩句有才華,設問反問有力量,對偶排比有氣勢,事例新穎不俗套,語言時髦不落伍?!?/p>
經(jīng)驗不足,初寫議論文者暴露出的問題絕對不止以上這些。一篇議論文的完成,不單是學生平時厚積薄發(fā)的結果,更是充滿智慧的人生體驗的結晶。牢牢把握一個中心——論點,靈活運用兩個基本點——論據(jù)和論證,勤練多思,就一定能寫出好的議論文。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安一中(35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