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臨沂沂堂中學 趙曉光
開學之初學校安排各年級各學科都要做一次學科打磨課的教研活動.作為一名數(shù)學青年教師代表自然責無旁貸地領旨掛帥,作了一節(jié)關于《一次函數(shù)》的教研課.課后我多次觀看當時的課堂場景,與聽課教師進行交流,希望自己能夠快速成長起來,成為課堂教學的佼佼者.我深知數(shù)學課堂活動,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fā)展的過程.需要以學情出發(fā),創(chuàng)設一個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質疑情境,在喚醒欲望的過程中存疑、解疑、釋疑.本次教研課我推陳出新,一改以往給學生大量的探究題,并要求學生快速釋疑的低效做法,而選擇新方式來講課.為此,我將創(chuàng)設的探究用PPT形式一一展示出來,并采用自主思考和小組交流等多種活動來存疑、解疑、釋疑.在學生的探究活動中做好引導和疏通,答疑和點撥.
用電子白板展示:
探究1:去超市買桶裝方便面,單價為4元/桶,所要購買的數(shù)量為t桶,所用總費用為f元.
(1)填寫相關表格.
t/桶 1 2 3 … n f/元 …
(2)試用含t的式子表示f.
師:哪位同學愿意在電子白板上填寫這個表格?
(生甲舉手,被允許后上臺填寫表格中的數(shù)據(jù))
師:你怎么算出來的?
生甲:總費用=價格×桶數(shù).
師:如何用含t的代數(shù)式表示f呢?
生甲:f=4t(學生板書出來).
師:(示意學生回到自己座位上)請同學觀察上面等式哪些量在變,哪些量沒有變?
生:總費用f、數(shù)量t在變,單價沒變.
師:總費用隨數(shù)量的變化而變化.
用電子白板展示:
探究2:學生食堂每份飯的售價12元,如果早餐售出1800份,午餐售出2700份,晚餐售出3090份,三餐食堂收入各多少元?若設一餐售出x份,食堂收入為y元,怎樣用含x的式子表示y?
學生開始思考、演算.演算結束.
師:請乙同學來通過投影展示演算結果.
生乙:早餐食堂收入為12×1800=21600元;
午餐食堂收入為12×2700=32400元;
晚餐食堂收入為12×3090=37080元.
式子表示:y=12x.
師:請同學觀察上面等式中哪些量在變,哪些量沒有變?
生:x、y在變,食堂每份飯的售價12元沒變.
師:食堂收入隨售出飯的份數(shù)的變化而變化.
用電子白板展示:
探究3:從物理實驗室找來一根50mm的彈簧,再找來一把刻度尺,作一個物理實驗(裝置如下圖),在彈簧的下端掛相同質量的鉤碼,逐漸增加鉤碼數(shù)量,觀察彈簧長度,記錄隨鉤碼數(shù)量的變化:
鉤碼數(shù)量x/個 0 1 2 3 4彈簧長度L/mm 50
怎樣用含鉤碼數(shù)量x(個)的式子表示受力后的彈簧長度L(mm)?
布置任務,讓學習小組A三名學生上臺演示實驗.小組分工:生丙掛鉤碼、生丁讀刻度尺讀數(shù)、生戊記錄填表.
師:戊同學請你來說說填表的情況.
生戊:回答填表情況:
鉤碼數(shù)量x/個 0 1 2 3 4彈簧長度L/mm 50 58 66 74 82
師:請小組根據(jù)相關數(shù)據(jù)分析,用含鉤碼數(shù)量x(個)的式子表示受力后的彈簧長度L(mm),怎么考慮的?
生丙:每增加一個鉤碼使彈簧伸長8mm,掛了x個鉤碼,受力后的彈簧長度便伸長8x,彈簧長原長為50mm,所以受力后的彈簧長度L=50+8x.(班級學生鼓掌)
師:回答很好,大家都能分清楚式子中的什么量在變化了吧?
學生:式子中的x、L在變.
用電子白板展示:
探究4:用80cm長的繩子圍成長方形,通過改變長方形的長和寬,計算所得到的長方形的面積怎樣變化?完成下列數(shù)表:
長/cm 35 30 25 20 15 10寬/cm面積/cm2
若長方形的邊長為ycm,面積為Scm2,則用含y的式子表示S為_______________.
教學活動過程略去.
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根據(jù)以上創(chuàng)設的4個探究對其作出的關系式進行歸納:
(1)什么是變量,其主要特征與含義是什么?
(2)常量的特征與含義又是什么?
……
再次觀看自己授課的錄像,在備課組教師的交流切磋中深深感悟到了這樣的幾點不足:
1.在創(chuàng)設探究環(huán)境時,很多是自己的一廂情愿,沒有抓住學生的實際情況,例如,探究1和2都是以買與賣的材料為載體,雷同的材料不足以拓寬學生視野,備課組成員認為應該更換材料.
2.課堂采用了問題驅動式的講課方式,形式上對探究學生釋疑不拖泥帶水,探究本身是否足夠深刻,能否喚醒學生的思維?這是課后交流時一些教師提出了的.還有教師提出:學生在課堂上探究、發(fā)現(xiàn)、總結規(guī)律的過程中,總是讓個別或者少數(shù)的學生來回答,有些像一言堂.盡管得出變量、常量概念是學生自己總結出來的,很多是學生看書而已,探究是否只成了部分好學生的戲臺?
3.還有教師認為:教師作為指導者,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能力不能僅僅依靠探究的情景,更多地要注入教師的心血.要讓學生學會思考、能夠思考,在探究2的問題突破時,給學生不到3分鐘的時間,很多學生的表格都沒有完成,數(shù)值計算也過于“龐大”,應該減小數(shù)值的運算量,探究的目的是讓學生明確變量和常量,大量的數(shù)值運算使得本末倒置.探究3是物理方面的問題,盡管是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的,而且是合作探究的,但下面的學生只是觀望,還有學生糾結在彈簧長度是否可以任意伸長等方面,離開了創(chuàng)設情境的初衷.
4.也有教師認為,課堂用了大量的時間來鋪墊變量與常量,是否有些得不償失.為什么沒有對探究進行延伸,比如說加入函數(shù)的定義、用方程組的觀點解決探究4,等等.還有就是本節(jié)課只談了變量、常量的數(shù)值關系,沒有涉及單位問題,變量的取值范圍問題等.
和眾教師30多分鐘的交流雖然短暫,但其尖銳、一針見血地指出存在的問題是刻骨銘心的.借助他人的意見或建議,我重新調整了本節(jié)內容的解決方法:
1.將探究1留給學生課前作,讓導學案前置,起著預熱的作用.
2.將探究2換一種背景材料,替換成水池加水或者是高鐵行駛之類的背景材料,也讓學生在課前完成,課堂上開門見山地提出問題:“在探究1和探究2中,自己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觀察到了什么嗎?請四位學生上臺寫出自己的見解.”這樣就可以直接得出:①每一個式子中都有兩個量可以變化,有不變的數(shù)值;②其中一個量改變,另一個量也會隨著改變;③當一個量給出一個數(shù)值時,另一個量的數(shù)值也是一定的,等等.
3.探究3是學生動手實驗的,但觀望的學生太多,將學生分組,彈簧改為橡皮筋來做實驗,讓學生全員動手,組與組之間競爭,掀起課堂探究的高潮.盡管各組得出的表格中的數(shù)值不同,其最終的表達式也不同,但規(guī)律是相同的.再通過小組展示小組實驗結果、得出的關系式,讓全班學生議一議、評一評強化記憶.
4.在本節(jié)課之末,嘗試讓學生仔細觀察生活中的現(xiàn)象編制一道題,從而深化對變量和常量的理解.
再次講授打磨后的課的時候顯得輕松自然,課堂氣氛高漲而和諧.變量與常量是函數(shù)的基礎,升華為生生不息的運動變化規(guī)律中體現(xiàn)出來的重要數(shù)學模型——自變量與函數(shù).從變量與常量的角度思考更多的是數(shù)學中定量地描述數(shù)與形的對應關系.所以,本節(jié)課關鍵所在是構建概念,一個函數(shù)初步的概念.在課堂教學中是不能僅僅著眼于具體探究情境的釋疑過程,還要不斷將具體情境中的相關數(shù)學思想抽象化,從整體上認識“函數(shù)”的本質.函數(shù)是數(shù)學的基本思想,需要通過一定材料的載體來體現(xiàn),學生對數(shù)學思想的認識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既需要領悟教材的內容,也需要教師恰如其分的點撥,更需要學生在積極的探究過程中親身經歷和感悟.
總而言之,在教學中需要注重實踐,更需要同行們的幫助和交流,通過教研活動可以讓教師獲得新生、走向成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