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政
提起上海的馬路,最容易聯(lián)想到的三個關鍵詞,恐怕就是:洋房,石庫門弄堂,法國梧桐。
其實法國梧桐原名三懸鈴木,與法國并沒有非常密切的聯(lián)系,為什么一直被稱作“法國梧桐”呢?有人說,可能是因為三懸鈴木最初引入上海種植時,多聚集于法租界的緣故。
五原路舊稱“趙主教路”,也是法租界里一條小小窄窄的“后街”。一直到今天,它都是上海極少數(shù)沒有公交線路通行的小馬路之一。在密密層層的法國梧桐葉片掩映下,五原路上也有不少有故事的老洋房,等著大家去發(fā)現(xiàn)。
其中最知名的,莫過于五原路288弄3號,走進一條幽深的弄堂,就會見到一幢英式小洋樓,這里曾是“三毛之父”張樂平的故居。
對于任何一個解放后出生的中國人來說,張樂平和他畫筆下的“三毛”都是一個再熟悉不過的名字——漫畫《三毛流浪記》《三毛從軍記》系列,以及由之改編而來的同名電影,是幾代人記憶里的經典。
張樂平是浙江海鹽人,他學習漫畫,從沒接受過專業(yè)的訓練,只有擅長剪紙和刺繡的母親作為啟蒙美術老師。1923年,13歲的張樂平創(chuàng)作了平生第一幅漫畫《一豸負五千元》,諷刺軍閥曹錕賄選,在當時曾轟動一時。1935年,張樂平筆下的三毛的形象開始在上海報刊上誕生。抗日戰(zhàn)爭期間,他又用手中的畫筆積極參加抗日宣傳。
抗戰(zhàn)勝利后,張樂平來到上海,也是在這里,他馳名中外的“三毛”開始進行系列化的創(chuàng)作——1946年底,上?!渡陥蟆愤B載了張樂平的漫畫《三毛從軍記》,轟動一時。
1950年6月,張樂平搬到了位于五原路上的這幢小樓,從此在這里一直居住了42年,直到他82歲去世。如今,張樂平故居免費向公眾開放,二樓的畫室依然保留著50多年前的風貌。據(jù)說清貧一生的張樂平先生沒有什么別的嗜好,唯獨愛喝上幾杯,許多作品都是在“老酒一杯”之后畫就的。甚至“文革”之中,還有“張樂平不許喝酒”的標語一直貼到他的家門口。
同樣在二樓復原的還有張樂平子女的房間。1989年4月,以“三毛”為筆名的臺灣著名女作家陳懋平千里來滬認張樂平作義父時,就曾經居住在這間屋子里,墻上至今掛著兩人的合照,成就了一段文壇佳話。晚年,張樂平亦為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傾注了很大的熱情。
而在故居一樓,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來訪者的留言:他們在留言紙上也畫上了不少三毛形象的漫畫,留下了敬佩的字句——不僅僅是中國觀眾,還有國外友人。
其實“三毛”早就不僅是中國人的“三毛”,2015年,世界知名的法國昂古萊姆國際漫畫節(jié),就將文化遺產獎授予《三毛流浪記》法文版,強調這部作品在世界漫畫史上的重要意義。
如今的五原路上,除了“三毛之父”的故居,還云集了許多雅致的西餐廳。從舊社會中走來,連三餐都吃不飽的孤兒三毛可能想也想不到,自己有朝一日會住在這樣洋氣的社區(qū)吧?
孤兒三毛可能想也想不到,自己有朝一日會住在這樣洋氣的社區(q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