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鄒孝聽
你可曾想過……
鉛筆是如何制成的?
便利貼又是為什么可以重復黏貼?
文具是如何發(fā)展成如今的模樣呢?
文具,一直與我們密不可分,從學習考試測驗、旅行生活記錄到軟件小工具里的擬真設計,它與生活的聯(lián)結未曾斷過。這樣在日常中安安靜靜的存在,很容易被忽略。小小的文具其實有著不尋常的故事。2018年誠品好玩文具展,將文具拆解、轉換,邀請讀者一起重拾文具的趣味與美好。
以上是記者走進誠品“好玩文具”展展廳最先看到的文字。在這個夏末秋初,誠品生活蘇州為我們首次帶來一場大型文具展“好玩文具”,集結了63個國內外文具品牌,展售逾6,000種文具用品,特展9大品牌期間限定店,以筆、本、刀、消、膠、量、收等各類文具自身的特點作為藍本,全面掀開桌案文具的秘密,小文具大解剖,讓我們了解文具的種種“為什么”。
試想一下,如果有一天,你走進這樣一家文具店,架上陳列著擦去一角的橡皮、用剩一截的鈍筆頭兒、爬滿深淺字跡的原稿紙……相比于尋常文具店里,聚光燈下閃閃發(fā)光,舉手叫嚷“買我!買我!”的文具們,這里的商品褪去了所謂“完美”的妝容,顯得性情溫和許多。只有當你被這種使用中或使用完的、物的狀態(tài)所吸引,店主人才會從倉庫里找出新的商品交給你,并祝福你也能與這件文具發(fā)展出一段新的美好關系。不要驚訝,這位笑容溫暖謙和的店主人,正是日本文具顧問土橋正,而這便是他夢想中的文具店。
誠品“好玩文具展”在開幕期間還特別邀請了到了土橋正,這位在文具領域從業(yè)經驗超過35年的資深文具控不但慷慨地分享了關于文具選擇和使用中的觀點,更是一再強調當下時代中“文具上手”的獨特魅力——如果你也能了解,那么“文具”或可成為一個入口,由此進入,許諾人們獲取生活里更多的、屬于物的樂趣。
互聯(lián)網時代,無紙化辦公,PPT,H5……文具似乎與我們漸行漸遠,“拇指族”偶爾要落筆的時候甚至忘了最簡單的那個字是怎么寫的。你知道1支15厘米的2B鉛筆可以寫出50000個字,可削17次,可畫出厚度20mm、寬度2mm、長度1175km的直線,相當于78.3圈金雞湖,27.8趟馬拉松,1/20的長城嗎?
如果你還能趕上這次展覽的末班車,希望能夠親自去現場找尋文具的秘密,你會看到小時候熟悉的橡皮擦、鉛筆,也會看到設計感十足的手賬本和便簽夾,總之會有不一樣的發(fā)現哦!但倘若遺憾錯過了,不妨了解一下誠品生活蘇州推薦的三款普通到無以復加,又經典到歷史難忘的文具。小小的文具背后,有著大大的故事。也許當你有機會再次觸碰這些平凡之物時,會產生奇妙的心境。
4.2.3 優(yōu)化農機維修網絡布局,著力解決高新農機具維修難的問題,不斷提升農機維修服務能力,滿足廣大農民的需求。
盡管被稱為“鉛筆”,但其筆芯中根本不含有任何鉛成分,主要材料卻是顏色與鉛相似的黑色石墨。這一誤會源自十六世紀初,人們在英國坎伯蘭的一次狂風暴雨后首次發(fā)現石墨的經歷。由于對新礦物的認知有限,石墨最初的名字就被稱為“黑鉛”(Black Lead),并被削成小棒用于書寫記錄。直到16世紀末,工匠們開始使用木頭包裹住石墨棒,現代鉛筆才真正誕生。
德國紐倫堡也是最早出現木軸鉛筆的地區(qū)之一,弗德瑞希 ? 施德樓是當時眾多參與鉛筆制作過程的工匠一員。他十分有魄力地放棄了原本分工制的鉛筆制造方式,轉而開啟了一體化的生產模式,將鉛筆制造的全過程變成一項專業(yè)并精益求精的事業(yè)。
1835年,“J.S. 施德樓”正式注冊,堪稱施德樓“極致佳作”的頂級藍桿繪圖鉛筆,在經典傳承中誕生,至今已超過八十年。這款經典鉛筆講究“設定正確的硬度”,這樣在書寫時,筆芯不易折斷,石墨也能更好地依附與紙面,既不會弄臟紙張,也能呈現清晰工整的筆跡。因此與其他品牌鉛筆相比較,施德樓藍桿鉛筆的書寫手感較硬,更適合制圖的時候使用——從起筆到收尾,硬質筆芯能夠減少損耗,從而畫出粗細一致的線條,以保證設計圖的精確。
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法國里昂,造紙批發(fā)業(yè)出現衰退,承襲家族產業(yè)的維利克兄弟決定幫助自家工廠走出困境,將原本造紙批發(fā)的產業(yè)轉型為連同裝訂在內的紙品制造商,并針對彼時的白領階層推出了更為專業(yè)高級的便簽本——RHODIA 系列,試圖打破當下的困境,尋求新的發(fā)展契機。
當新產品開發(fā)到選擇封面紙張和顏色的時候,兄弟倆失去了一定的自主權——由于資源緊缺的社會環(huán)境,擁有充足備貨的封面紙張只有橙色可選。因為,當時代表時尚的“橙黃色”廣受法國人的歡迎,供應商們才儲備了較多橙色紙張的庫存。
從此,RHODIA 橙黃色的封面成為了品牌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也機緣巧合地完成了維利克兄弟為便簽本設下的“兼顧時尚”的要點。
因為各方面便利舒適的書寫體驗,RHODIA 便簽本逐漸獲得一定知名度,并于1997年被法國紙品集團Exacompta Clairefontaine 收購,成為旗下品牌。
有了強大的集團支撐,RHODIA 大刀闊斧地進行改良,從原本 64g/m2的紙張?zhí)嵘?80g/m2,即使使用鋼筆書寫,也能得到順滑流暢、阻力恰好的體驗,但厚度也增加了不少。
由于需要保證維利克兄弟最初設想的“便于拿在手中書寫”的要求,厚度增加的張紙直接導致本子在手中的握感不佳。因此,改良后的 RHODIA 翻頁便簽本從原先的100張縮減到80張,但這80張精英品質的紙張卻提升了書寫體驗,以及旗幟鮮明的品牌風格。
早在1770年就被一位英國文具商發(fā)現“天然橡膠可以去除鉛筆痕跡”的秘密,并在自己的文具店以三先令的價格出售的事情,未引起廣泛關注。那時的“橡皮”也非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大小適中,柔軟潔白,輕輕一擦便能消除炭黑的鉛筆痕跡。
直到十九世紀前期,橡皮擦才漸漸流行起來,但同時依然有一部分從事繪圖工作的人還在尷尬地使用餿掉的面包擦去鉛筆印記。
開業(yè)于1 9 1 3年的“小川春之助商店”是Tombow鉛筆公司的前身。從昭和時代起,Tombow 推出的 MONO100 鉛筆成為日本第一個真正的繪圖鉛筆,也代表了日本最高品質的鉛筆。那時,如果購買一整盒MONO 100,就能在盒子中找到一塊免費贈送的橡皮:MONO橡皮。
但僅僅作為附贈品的 MONO 橡皮卻收獲了如潮好評,大小稱手的尺寸,軟度適中的手感,以及出眾的潔凈度,都是促成它成為獨立商品的原因。
1969年,Tombow 公司終于推出了用藍白黑三色包裝的經典 MONO 橡皮單品,并在接下來的半個多世紀中,扮演著桌案消除文具中最重要、最親切的角色之一,陪伴了幾代人的成長。
MONO 橡皮至今誕生了四代包裝,始終不變的是藍白黑的經典條紋和黑體的“MONO”字樣。對大部分使用者而言,只要看到這個經典配色和穩(wěn)重的logo 就能感到踏實,仿佛所有的筆下錯誤都能得到及時的訂正和原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