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華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8)24-0052-01
小學語文是學生的啟蒙學科,是學生將來交流和理解這個世界的基礎,它在學生成長和發(fā)展的過程中起著奠基作用,是培養(yǎng)孩子綜合素養(yǎng),形成獨立品格、完美人格的重要學科。古詩詞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有助于陶冶學生情操,提升學生審美水平,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對培養(yǎng)小學生記憶力、想象力、審美意識等大有裨益。認識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文化智慧,是小學語文教學的總體目標。
1.引用故事,創(chuàng)設情境
小學生接觸古詩的時候年齡都比較小,讓他們理解白話都有點難度,更何況這種古詩。古詩本身雖然字數少、篇幅短,可其中的每一個字都是經過作者精心推敲出來的,每個字都有它存在的意義,對于小學生來說,古詩里的一個字比一篇文章還要難理解。這個時候,教師就需要采取靈活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古詩,比如,通過故事創(chuàng)設情境。小學生處于最具有想象力的年紀,他們的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他們相信樹是方的,相信房子可以在海里,相信他們可以干任何事情,也正是因為他們無限的想象力,教師可以根據古詩講一個或者多個故事,讓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理解古詩。
2.抓住想象,創(chuàng)造樂趣
在古詩詞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制造課堂樂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逐步將課堂的主導地位交給學生,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嘗試不同的方式來教學,帶給學生新鮮感,進而有效激發(fā)起學習興趣,使得課堂更加充滿活力。詩詞的語言跳躍性大,寥寥數語囊括無窮意境,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而小學生想象力豐富,但是由于其認知能力有限,難以通過詩詞的寥寥數語來進行想象。例如,王維的《鳥鳴澗》整篇都是寫景,鳥鳴讓整個環(huán)境更加空靈、清凈,表達了作者空靈的心境。許多小學生只能夠看到表面上的動,難以感受到詩背后的寂靜,因此,教師要逐步引導,讓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進入到作者所營造的環(huán)境中,進而感受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
3.注重誦讀,感受詩韻
如果從理論層面來向學生講授這些格律知識,不僅枯燥,并且還有一定難度。而通過開展“填韻腳”小游戲,有助于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增強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進而感受詩詞的韻律。例如,在教授王安石的《城東寺菊》,教師可以嘗試向學生展示并不完整的詩:“黃花漠漠弄秋暉,無數蜜蜂花上飛。不忍獨醒孤爾去,殷勤為折一枝( )?!比缓笙驅W生提供“歸、去、還”等字,讓學生來選擇填詩,再讓學生反復誦讀,體會哪個更朗朗上口。
4.欣賞朗誦,理解背誦
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應要求學生加強對于古詩詞的背誦和朗讀。讓學生在朗誦古詩詞的同時注入自己的感情,理解作者寫作的心態(tài),這能夠使得學生在古詩詞學習過程中對古詩詞的理解更加深刻,并真正了解古詩詞的文化。除此之外,教師還應注重學生對于古詩詞的積累,而背誦往往就是學生對于古詩詞積累的最好方法。因此,欣賞朗誦,理解背誦,能夠使得學生在學習小學語文古詩詞的同時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5.合理聯(lián)想,深入理解
在小學語文古詩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對于古詩詞意境的重現(xiàn),加深學生對于古詩詞的理解。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以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比如,在教學葉紹翁的《游園不值》時,這是一首著名的描寫春天景色的詩詞,作者從側面描寫了春天的景色。這里的“小扣柴扉久不開”,給學生制造了想象的空間,為什么敲不開門呢?教師可以讓學生設想一下,詩人敲不開門的原因是什么呢?學生開始積極探索這個原因,是外出了呢?還是在院子里干活沒聽到敲門聲呢?這樣一來激發(fā)了學生的想象力。
6.聯(lián)系生活,運用詩詞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將古詩詞的教學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讓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充滿欲望。在教學賀知章的《回鄉(xiāng)偶書》時,這是一篇描寫詩人回故鄉(xiāng)的情景的詩??梢月?lián)系生活中的具體實例,理解詩詞的寫作佳境。“少小離家老大回”,什么是少小、什么是老大?學生根據生活中的經驗具體理解這句詩,兒童或者更大一點的時候離開了家鄉(xiāng),是什么原因促使離開家鄉(xiāng)的?為什么回來?回來做什么?如今回來的情形又是什么樣?當年的小孩在今天的小孩子眼里是什么形象?村里的孩子怎樣和詩人打招呼的?說明了什么?鄉(xiāng)音和鬢毛都說明了什么?這樣激發(fā)學生對生活經歷的回顧,回顧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重拾生活的精彩片段,更好地感悟詩詞意境。古詩詞中蘊涵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在啟迪學生智慧、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凈化學生情感、陶冶學生性情方面有著其獨特的價值。
7.放聲吟誦,入情入境
吟誦作為中國傳統(tǒng)的誦讀方式,介于唱和誦之間,是中國人學習文化時高效的教育和學習方法,有著兩千年以上的歷史,代代相傳,流傳至今。曾國藩有句話說“君子有三樂……讀書聲出金石,飄飄意遠,樂也”即是指吟誦。吟誦其實并不難,只要遵循“平長仄短,依字行腔”的基本原則即可。漢語的詩詞文賦,大部分是使用吟誦的方式創(chuàng)作的,所以也只有通過吟誦的方式,才能深刻體會其精神內涵和審美韻味。
8.比較閱讀,激活思維
“有比較才有鑒別”,利用比較閱讀法設計古詩詞課堂教學,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活躍學生的思維,易于學生舉一反三,學會思考,學會學習,可將學過的詩詞與課內所學詩詞作比較,也可將課內學習和課外自由閱讀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嘗試用課內學到的審美方法去鑒賞新的作品。特別是小學高年級的古詩詞教學中,我們常常會精講一篇古詩,而會讓學生運用精講古詩所積累的方法更自主地學習同一類型的另一首古詩。
學習古詩詞,是認識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絕好途徑,重視古詩詞教學,對形成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至關重要,對培養(yǎng)小學生的記憶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維能力,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愛國情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