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基于異質性消費理論的最新進展,分別利用中國營養(yǎng)與健康調查(CHNS)數(shù)據(jù)、中國家庭追蹤調查數(shù)據(jù)(CFPS),通過實證研究與理論分析,分別從宏觀和微觀視角探討了居民消費異質性的存在,并測算了異質性消費者的比例,進而探討經濟新常態(tài)下收入分哦誒改革、互聯(lián)網(wǎng)經濟發(fā)展、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等對居民消費性和消費潛力的影響,最后提出相應政策建議。
關鍵詞:消費異質性;消費潛力釋放;生命周期模型
一、 引言
近年來,我國居民家庭資產、負債總量均大幅增長,對經濟新常態(tài)下的居民消費行為產生了顯著影響。據(jù)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收入分配課題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2004年至2014年十年間,居民部門非金融資產總量從35.21萬億元增長至150.52億元,增長了3.27倍;金融資產從18.04萬億元增長至103.20億元,增長了4.72倍;總負債從2.81萬億元增長至23.14萬億元,增長了7.21倍。其中,居民負債的增速為資產增速的近兩倍。同期,居民可支配收入從9.85萬億增長至42.26萬億元,增長了4.29倍。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增強消費對經濟發(fā)展的基礎性作用”,在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的背景下,深入探討新形勢下居民消費的變化,對于構建經濟增長的消費驅動力,探尋全民共享的經濟發(fā)展道路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現(xiàn)代經濟學理論和實證分析技術的進展,研究框架逐漸從同質性模型向異質性模型過度。異質性經濟理論模型更加注重對經濟個體差異性的分析,同時致力于將經濟個體在經濟發(fā)展過程中呈現(xiàn)出的新變化不斷地納入到理論模型中,這也使得異質性的研究成為經濟學的研究前沿之一。在消費理論研究領域,由于居民資產存量的顯著增長所導致的消費行為異質性,使得傳統(tǒng)基于同質性假設的消費理論愈發(fā)不能滿足我國居民消費相關研究要求。學界和政策制定者愈發(fā)認同消費異質性的存在,而居民快速積累的家庭資產成為消費異質性的重要來源。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金融、普惠金融的興起,居民可選擇投資的資產形式日趨多樣化,一方面增加了消費異質性研究的難度,另一方面也為理論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當前背景下,降杠桿、防風險仍將是未來一段時期內我國經濟調控的主題。深入探討消費異質性對居民消費行為以及消費潛力釋放的影響,有助于提升經濟政策實施效力,保證經濟的平穩(wěn)運行。
二、 異質性消費理論述評
異質性消費者理論最早于1980年代末提出。該理論假定經濟中存在一定比例的非李嘉圖式消費者,這類消費者無法實現(xiàn)跨期最優(yōu)決策,對于臨時性收入沖擊呈現(xiàn)出顯著的邊際消費傾向。這也為政府內需調控政策有效性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如果經濟體中沒有足夠比例的異質性消費者,則會導致經濟刺激政策的失效或收效甚微。以持久收入假說和生命周期理論為代表的經典消費行為理論均認為消費只受生命周期內可支配資源稟賦總量的影響,因而消費者不會對臨時性消費沖擊做出反應,即邊際消費傾向為零,政府內需調控政策僅能通過影響居民長期收入發(fā)揮效用。隨著經濟學“預期革命”的深入推進,經典消費理論與預期結合產生了理性預期模型。理性預期模型認為消費者只對未預期到的收入沖擊做出反應。因而內需調控政策的有效性依賴于相應的政策是否被居民預期到,同時要求政策制定者為了保證政策有效性,需要相機“反預期”而行之。之后,風險偏好被引入消費者行為理論中,形成了預防性儲蓄模型和流動性約束模型。這兩類模型通過引入風險偏好和稟賦跨期調配的交易成本,一定程度上解釋了被實證研究早已證實的消費過度敏感性的產生機制。但隨著近年來數(shù)據(jù)收集和觀測手段的進步,研究者發(fā)現(xiàn)包括預防性儲蓄模型和流動性約束模型在內的傳統(tǒng)消費理論中所產生的異質性消費者比例太低,以至于無法解釋實證檢驗中所發(fā)現(xiàn)的如此之多的居民表現(xiàn)出消費異質性行為特征。
國外文獻多基于邊際消費傾向的測算(MPC)來界定異質性消費者。而在經濟低迷期多國政府推出的刺激消費政策,如日本1999年的消費券計劃、美國2008年經濟刺激轉移支付計劃(ESPs),以及2008年中國的“家電下鄉(xiāng)”“汽車下鄉(xiāng)”政策等,為該類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案例。該類研究多基于可觀測的影響邊際消費傾向的因素分析收入沖擊的影響。理想的觀測變量里只有流動性資產存量可以獲得,即通過觀測流動性資產存量對邊際消費傾向的影響來界定消費異質性,并對相應的而政策效果做出評估。雖然早期的研究認為流動性資產的占比能夠顯著影響邊際消費傾向,但多基于對未預期小額收入沖擊后果的觀測,近年基于大數(shù)據(jù)的研究并未提供兩者存在關聯(lián)的有力證據(jù)。僅僅納入了流動性資產即資產變現(xiàn)的便捷性,也不能有效解釋為何不同消費者流動資產的持有比例有如此大的差異,甚至資產、收入狀況類似的消費者也會呈現(xiàn)顯著差異。此外,針對邊際消費傾向的實證研究也表明,收入的增加和減少所對應的邊際消費傾向呈現(xiàn)“非對稱性”。綜合來看,已有研究成果中提出影響流動性資產持有比例的因素可能包括短期信貸余約束、生命周期資源稟賦的考量、低流動性資產的可獲得性、非理性行為等。Kaplan和Violante(2014)、Huntley和Michelangeli(2014)分別提出的雙資產生命周期模型為分析消費異質性提供了一個能夠有效解釋實證觀測結果、相對完善的分析框架。
目前我國可使用的包含家庭資產數(shù)據(jù)的微觀數(shù)據(jù)主要來源有北京大學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FPS)、西南財經大學的中國家庭金融調查(CHFS),北卡來羅那大學的中國營養(yǎng)與健康調查(CHNS)。但能夠用于分析收入沖擊所對應的邊際消費傾向的數(shù)據(jù)仍十分匱乏。由于基礎數(shù)據(jù)的缺乏,尤其是居民邊際消費傾向難以獲得準確測算,我國學者對異質性消費者的研究多集中于流動性約束、城鄉(xiāng)差異顯著、具有短視性等,主要從宏觀層面探討我國居民的消費行為特征。
三、 我國消費異質性的實證檢驗
1. 宏觀實證檢驗。消費異質性的實證分析依賴于對邊際消費傾向的準確測量。傳統(tǒng)的宏觀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及微觀調查數(shù)據(jù)往往難以滿足相應測算的要求,國外研究多使用特殊設計的問卷調查或者理論模型的參數(shù)估計。我國“家電下鄉(xiāng)”政策因不同地區(qū)推行存在著“時間差”,借此可通過構建“準實驗”評估政策實施效果。具體來講可以將被觀測樣本區(qū)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為受到家電下鄉(xiāng)政策影響的家庭,對照組為不受該政策影響的家庭。通過分析政策實施期間實驗組和對照組居民消費的差異,可以評估家電下鄉(xiāng)政策的效果?!凹译娤锣l(xiāng)”政策旨在通過給予農村居民一定的貨幣補貼促進其耐用消費品的消費需求。按照傳統(tǒng)消費理論,由于消費者能夠通過跨期調配資源稟賦,該類政策的效果微乎其微。而依據(jù)異質性消費理論,由于資產變現(xiàn)成本、預防性儲蓄動機的存在,該類政策能顯著促進居民的消費需求。因而,通過評估家電下鄉(xiāng)政策的效果,可以有效檢驗我國消費異質性的存在及程度。
本文運用CHNS調查2006年和2009年數(shù)據(jù),選擇匹配雙差法對家電下鄉(xiāng)政策進行了評估。實證結果顯示,實驗組家庭比對照組家庭的消費增長率高出5.5%,這表明“家電下鄉(xiāng)”政策通過為居民提供臨時性收入,能有效帶動居民的消費需求,即居民對臨時性收入的邊際消費傾向顯著為正,呈現(xiàn)出明顯的異質性特征。
2. 微觀比例測算。異質性消費理論表明,資產變現(xiàn)成本的存在直接導致了異質性消費者的產生。經濟體中消費異質性的測量除了借助于“家電下鄉(xiāng)”等刺激內需政策效果的評估來進行外,也可借助于對微觀樣本的直接觀察。Kaplan和Violante(2014)提出可借助家庭“資產—收入”關系識別異質性消費者。對于異質性消費者,假定每期期初不會持有任何流動性較高的資產,未獲取生命周期內更高的資源稟賦,全部稟賦均已預期收益較高、流動性較低的資產形式持有。上述假定下,異質性消費者在每期內的流動資產存量不會超過改期收入的二分之一。因而,如果一個消費者是異質性的,那么其流動性資產的數(shù)值應小于當期收入的二分之一,反之則為同質性消費者。據(jù)此,則可測算異質性消費者的比例。
本部分使用了CFPS調查2012年微觀數(shù)據(jù)進行測算。經估計,我國消費者中,同質性消費者比例為66.43%,而異質性消費者比例為33.57%。在異質性消費者中,沒有任何資產的家庭占比為6.51%,擁有一定數(shù)量資產的家庭占比為93.49%。按照預防性儲蓄模型和流動性約束理論,只有低收入家庭才會呈現(xiàn)出消費的過度敏感性?,F(xiàn)實經濟中具有預防性儲蓄動機和受到流動性約束的群體不足以支撐高達33.57%的異質性消費者比例。而且在異質性消費者中,絕大多數(shù)是中高收入群體,這也與傳統(tǒng)理論的預測相矛盾。雙資產生命周期模型認為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導致短期內異質性消費者可支配稟賦較少,因而對臨時收入有著較高的邊際消費傾向,表現(xiàn)出類似于流動性約束消費者的行為特征。因而不論是高收入群體還是低收入群體均由可能表現(xiàn)出類似于流動性約束的異質性行為特征。
四、 新常態(tài)下的消費異質性與消費潛力
我國經濟正處于新常態(tài)轉型時期,居民在消費決策時所具備的消費能力以及所面臨的消費環(huán)境和消費預期均發(fā)生顯著變化。這既不同于西方發(fā)達經濟體,也不同于我國以往發(fā)展階段,呈現(xiàn)出一系列新特征。因而,分析我國居民消費行為特征不能簡單套用西方異質性消費模型,需結合我國經濟發(fā)展現(xiàn)狀和居民消費特征變化統(tǒng)籌分析。
第一,收入分配改善帶來的消費潛力提升。自1994年以來,我國初次分配格局開始持續(xù)惡化,2012年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占比降低49.41%的歷史低點。與之相伴隨,居民消費占GDP的比重也降至歷史低點。但隨后,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改善,2015年勞動報酬站GDP的比重上升至61.83%,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0%。勞動報酬占比的提高有助于培育更為廣泛的中等收入群體,促進居民財富的合理、健康積累。未來隨著個稅改革、再分配政策改革的推進,我國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將日趨合理,構建起更為穩(wěn)固的消費潛力。收入的增長有助于降低居民的預防性儲蓄動機和流動性約束,有助于降低居民消費異質性,釋放部分消費潛力。
第二,“互聯(lián)網(wǎng)+”推動消費環(huán)境升級。首先,互聯(lián)網(wǎng)為居民消費提供了迥異于傳統(tǒng)消費的渠道和體驗,推動了居民消費環(huán)境的快速升級。便捷的商品選購模式和體驗式消費、共享式消費等的興起,重新定義了消費的內涵。其次,互聯(lián)網(wǎng)使得消費者的搜尋成本和信息成本大幅降低。消費者借助于網(wǎng)絡大數(shù)據(jù)可以精準的搜尋與自身需求匹配的商品,同時廠商可以詳細的分析消費者需求特征,以便供應最符合消費者需求的商品?;ヂ?lián)網(wǎng)平臺作為一個典型的雙邊市場,將買方與買方緊密的結合在一起,通過買賣雙方的信息交換以及討價還價等模式,不斷推動供給與需求的匹配。再次,以余額寶為代表的互聯(lián)網(wǎng)金融的興起為居民提供了種類豐富的投資渠道。P2P、現(xiàn)金貸等互聯(lián)網(wǎng)金融交易平臺隨之出現(xiàn),為居民的投資和借貸提供了相比傳統(tǒng)金融更為便捷的服務,有效彌補了傳統(tǒng)金融體系的服務空缺,有效緩解了居民所面臨的流動性約束。同時由于互聯(lián)網(wǎng)金融產品往往具有較高的流動性和較低的變現(xiàn)成本,能夠有效打破雙資產生命周期模型中交易成本的約束,降低居民消費異質性。雖然在快速發(fā)展的過程中,互聯(lián)網(wǎng)金融出現(xiàn)了一系列亂象,但經過政府整頓后,互聯(lián)網(wǎng)金融市場勢必更加規(guī)范,成為居民資產配置的重要場所。
第三,社會治理體制改進推動消費預期改善。第一,隨著我國社保體系、醫(yī)保體系的日益完善,意外事件對居民財富的沖擊風險將大幅降低?!耙虿≈仑殹钡阮愃魄樾伟l(fā)生的概率隨之大幅降低。第二,隨著教育資源均等化的不斷推進,未來子女教育問題將有效緩解,進而減輕居民的教育支出負擔。教育支出將向個性化、高品質方向轉變。上述轉變均會降低聚醚的預防性儲蓄動機。第三,政府房市調控政策將極大的降低房市投機需求,減輕住房剛需群體的購房壓力。近20年來,在住房投機需求的推動下,房價快速上漲。買方壓力導致了相當一部分居民主觀壓抑消費需求。同時,房價上漲所帶來的巨大投機價值也使得房產成為居民首選的資產形態(tài),進一步推動了居民將流動性較高的金融資產轉換成流動性較低的房產,為了追求房產升值所帶來的稟賦的增加,長期持有房產。隨著“租購并舉”以及對投機需求的抑制,我國房地產市場將逐步走上良性發(fā)展軌道,以往房地產市場“畸形”所壓抑的消費潛力也將逐步釋放。
五、 結論及政策建議
異質性消費者的存在會直接影響到傳統(tǒng)的宏觀經濟分析。本文基于異質性消費理論的最新進展,分別利用中國營養(yǎng)與健康調查(CHNS)數(shù)據(jù)、中國家庭追蹤調查數(shù)據(jù)(CFPS),通過“準實驗”方法和雙資產生命周期模型模擬,分別從宏觀政策檢驗和微觀比例測算視角實證檢驗了我國消費異質性的程度和異質性消費者的比例。研究發(fā)現(xiàn),我國居民存在顯著的異質性消費行為特征,對以“家電下鄉(xiāng)”為代表的內需調控政策具有顯著的邊際消費反應。經過測算,我國異質性消費者比例約為33.57%,且多數(shù)為具有一定數(shù)量資產的“富裕型”異質性消費者。這表明資產結構、資產交易成本對我國異質性消費者的行成具有顯著的影響。
當前正處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時期,在推進經濟內生增長動力轉型的同時,防止內需出現(xiàn)大起大落對于推動改革顯得尤為重要。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增強消費對經濟發(fā)展的基礎性作用,要求對經濟新常態(tài)下我國居民的消費需求有著準確的把握。由于消費異質性的顯著存在,我國可“相機抉擇”地運用收入補貼等政策工具調控以居民消費為主體的國內需求,以保證既定宏觀經濟目標的順利實現(xiàn)。
其次,政府在制定內需調控政策時,應充分考慮消費異質性的分布特征和相應政策對不同群體的福利影響。研究表明消費異質性不僅存在于低收入群體中,也存在于具有一定資產積累的中高收入群體中。這表明在現(xiàn)階段的金融體系下,消費異質性廣泛存在于不同階層的居民中,各收入階層均在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地收到消費異質性的影響,進而抑制了消費需求的釋放。政府應通過公共財政工具及收入分配格局調整,在充分考慮消費異質性的前提下,提高政策效率,增進居民福利。
最后,在當前防范金融風險、強監(jiān)管的背景下,應大力鼓勵、支持"普惠金融"的發(fā)展,根據(jù)居民的風險、收益偏好不斷豐富可供選擇的金融投資產品,為居民依靠資產積累分享經濟增長紅利提供豐富的渠道。當前我國居民資產可選擇配置途徑有限,多數(shù)資產仍以流動性較低、預期收益率較高的房地產為主要存在形態(tài)。據(jù)CHFS數(shù)據(jù)顯示,2016年在我國家庭財富配置中,房產占比高達66%。不難看出,居民的有效投資渠道十分有限。加之合格投資者準入的限制,普通居民很難接觸銀行理財、信托等相對優(yōu)質投資渠道。通過大力推進“普惠金融”,構建出適應不同收入水平群體的多層次投資市場,提高居民資產的整體流動性,進而提升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釋放消費潛力。
參考文獻:
[1] 賀洋,臧旭恒.家庭資產結構與消費傾向:基于CFPS數(shù)據(jù)的研究[J].南方經濟,2016,(10):75-94.
[2] 李濤,陳斌開.家庭固定資產、財富效應與居民消費:來自中國城鎮(zhèn)家庭的經驗證據(jù)[J].經濟研究, 2014,(3):62-75.
[3] 張大永,曹紅.家庭財富與消費:基于微觀調查數(shù)據(jù)的分析[J].經濟研究,2012,(S1):53-65.
[4] Mankiw, G.N.The Savers-Spenders Theory of Fiscal Polic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0,90(2):120-125.
[5] Misra, K.P.Surico.Consumption, Income Cha- nges and Heterogeneity: Evidence from Two Fiscal Stimulus Programs[J].American Econ- omic Journal:Macroeconomics,2014,6(4):84-106.
[6] Johnson, D.S., J.A.Parker, and N.S.Souleles. Household Expenditure and the Income Tax Rebates of 2001[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6,96(5):1589-1610.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攻關項目“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異質性消費者行為與經濟增長內生動力研究”(項目號:17ZDA038)、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第61批面上項目“居民消費異質性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互動機制研究”。
作者簡介:賀洋(1989-),男,山東省棗莊市人,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博士后,研究方向為消費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