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瑩
摘要:“程度副詞+N”的使用在日常生活中越來越被大眾所喜愛,使用頻率逐步上升。在“程度副詞+N”這一大的范圍之下,作者發(fā)現“很+N”與“太+N”之間的相似性極大,但又彼此各有特點。本文將“很+N”與“太+N”進行對比研究,重在讓語言使用者能更好的使用語言,并賦予語言生動性。
關鍵詞:“很+N”;“太+N”;異同點
自20世紀60年代起,語言學家對副詞與名詞的組合就頗為關注。例如:“很+N”、“非常+N”、“十分+N”等。作者發(fā)現“很+N”與“太+N”這兩種結構在運用中很是相似,但是又有很明顯的區(qū)別,因此,本文旨在說明“很+N”與“太+N”這兩種結構的異同。本文中的語料來源于BCC語料庫。
一、相同點
(一)結構相同且都是一種形式上的省略
劉順在《現代漢語名詞的多視角研究》中提到,“‘程度副詞+有+N的形式可能演變成后來的‘程度副詞+N的形式?!边@也就是說,“程度副詞+N”是“程度副詞+有+N”形式上的省略。
“很+N”與“太+N”從表面上看,都是“程度副詞+N”的結構樣式,說明它們在結構上是相同的。根據上一段所述,這兩種構式也都是一種形式上的省略。作者通過對語料的分析,發(fā)現它們都是“程度副詞+N+化”和“程度副詞+有+N+特點”這兩種結構的省略。例子如下:
[1]很中國→很中國化→很有中國的特點
太中國→太中國化→太有中國的特點
[2]很現代→很現代化→很有現代的特點
太現代→太現代化→太有現代的特點
(二)皆為經濟性原則的產物
在信息飛速發(fā)展的今天,經濟性原則也充斥在大眾的語言使用中,并受到瘋狂追崇?!昂?N”和“太+N”結構就很好的體現了經濟性原則。如:“很垃圾”、“太奇葩”等。
當想表明一個人很無用或人品極差時,可以用“很垃圾”三個字來概括。雖然只有三個字,卻比由許多修飾詞組成的句子更生動,更易于理解。
“太奇葩”是對非常規(guī)現象的具體概括。雖然沒有具體說明哪里“與眾不同”,但是卻表達出其“不同尋?!钡奶攸c。
上述的這些例子都凸顯出經濟原則,即用簡單的方式表達語義。
(三)“很”“太”除表示程度量以外,還凸顯了N潛藏的語義
由于“很”和“太”都是程度副詞,所以它們都能表示程度量,這一點毋庸置疑,也不必多加解釋。
當“很”、“太”與N結合使用時,作者發(fā)現“很”、“太”會凸顯出名詞潛藏的語義,即“很+N”和“太+N”中的名詞凸顯的并不是N的本質義,而是該N身上所具有的屬性特征。如:
[3]講的就是犯罪,非要弄得很正義。
[4]你也太速度了!
“正義”在這里突顯的是能夠“辨別是非”的性質義,“速度”在句中突顯的性質義是“快”。
(四)“很”、“太”對與之搭配使用的N具有選擇性
并不是所有的N都能適用于“很+N”和“太+N”之中。前人已經把能運用于“程度副詞+N”構式中的N做了分類,本文不再贅述。由于“很”、“太”都屬于程度副詞,因此它們對于N的選擇也應符合“程度副詞+N”構式中N的類型。所以說,“很”、“太”對與之搭配使用的N具有選擇性。
(五)幾乎不用于公文語體和政論語體
“很+N”和“太+N”這兩種結構在書面語和口語中都有出現,但是它們卻幾乎不用于公文語體和政論語體。這是因為這兩種構式具有隨意、趣味等特點,這與公文語體和政論語體嚴肅、用詞嚴謹的風格相差懸殊。
“很+N”和“太+N”由于受到語用條件的影響,所以幾乎不用于公文語體和政論語體,可以適用于其他語體。
二、不同點
(一)語氣及情感上的強弱
通過對語料的收集,作者發(fā)現:當“很+N”和“太+N”用于口語中時,“太+N”的語氣及情感較強,相較之下,“很+N”較弱。如:
[5]這個男人很薄情。這個男人太薄情了。
[6]這種穿法很新潮。這種穿法太新潮了。
例[5]中,“很薄情”給人的感覺是平靜的,語氣不是那么強硬。而“太薄情”能夠體現說話人的憤怒,語氣強硬。
例[6]中,“很新潮”凸顯出說話人本身的客觀看法,語氣稍顯平緩。而后一種說法則突出了說話人對某種穿衣風格的喜愛之情,語氣略顯激動。所以,“太新潮”比“很新潮”有更強的語氣。
(二)語用傾向不同
通過對BCC語料庫中“很+N”和“太+N”語料的收集,我們發(fā)現“很+N”的使用頻率大概有15000次左右,“太+N”的使用頻率大概有12500次左右。從使用頻率的高低上來看,人們對于“很+N”的語用傾向更大,相比較之下,對“太+N”的語用傾向較小。
(三)當N由本質義轉為性質義時,“很+N”后面可接賓語,“太+N”后面不可接賓語
當N后面接賓語時,這個短語中的N凸顯的是它的本質義。當N用于“很+N”模式中(N凸顯其性質義)時,短語中的賓語也可以成為“很+N”后面的賓語。但當N用于“太+N”時,情況就有所不同,“太+N”后面就不可接原來短語中的賓語。例如:
[7]淑女的裙子 很淑女的裙子*太淑女的裙子
[8]中國的建筑 很中國的建筑*太中國的建筑
所以說,當N由本質義轉為性質義時,“很+N”后面可接賓語,“太+N”后面不可接賓語是這兩種構式之間的不同點。
(四)語體選擇上的不同
根據上述的比較及語料的整理,發(fā)現“太+N”傾向于口語的使用。與之相反,“很+N”更適用于書面語中。
通過對“很+N”與“太+N”之間異同的分析可以讓我們運用正確的構式來表達語義,也能讓語言使用者們更加規(guī)范的使用語言。
參考文獻:
[1]劉順.現代漢語名詞的多視角研究[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
[2]王軍健.“很N”的語用學思考[J].云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