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菊珍
誦讀既是一個理解和表達的過程,又是一個審美的過程。那么,如何使兒童在小學階段背誦與積累更多的古詩呢?
一、課內(nèi)誦讀詩文的方法
(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
我們贊同中華古詩文經(jīng)典誦讀工程組織者對古詩文“不求甚解”的提法。一解就變成了標準答案,這恰恰是古詩文教學的弊病。教學中,應讓孩子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行多讀幾遍,并讀給同桌聽,通過熟讀慢慢體會詩的意境。如教學《小兒垂釣》時,我們引導學生用讀詩文的形式來回答問題,反復誦讀。問:“蓬頭稚子”干什么?答:蓬頭稚子“學垂綸”。問:“誰”側(cè)坐莓苔草映身?答:“蓬頭稚子”側(cè)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時誰“遙招手”?誰“怕得魚驚不應人”?通過聯(lián)系古詩的上下文并結(jié)合看圖,讓學生熟讀自悟一些內(nèi)容。在熟讀的基礎(chǔ)上,然后質(zhì)疑問難。有的提出“學垂綸”是不是“學釣魚”的問題,足見他們已能自讀自悟,教師順勢請他們查字典印證自己的看法,小小的成功足以讓他們愉悅。還有的提出:平常說“招手”是請他過來的意思,他怕“魚驚”為什么還請“問路人”過來呢?隨即讓同學們展開討論,不難得出“招手”是“擺手”的意思。通過熟讀,質(zhì)疑解疑,大家自然能體會出詩中小孩的專注與天真爛漫,達到自悟自得。
(二)適度講解,誦讀體會
詩歌中所表現(xiàn)的既是詩人對宇宙萬物關(guān)懷的感情,也表現(xiàn)了詩人的品格、修養(yǎng)和懷抱。如果老師能把詩歌中感人的力量傳述出來,對于提高少年兒童的資質(zhì)品格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在結(jié)束《古風》的教學時,適度講解:此詩題目也作《憫農(nóng)》憫有哀憐的意思,還作憂愁解釋。作者李紳在唐朝元和年間考取進士,后來官做得很大,一直做到了宰相,但他對生活在下層的老百姓還是很同情的,因此在他的不少詩歌中都不同程度的流露出這種關(guān)心百姓的感情,這在封建社會的士大夫中是難能可貴的。至此,再以誦讀方式來體會古文聲韻之美、情感之美,學生就能讀得聲情并茂了。
(三)展開想像,進入意境
根據(jù)詩的內(nèi)容,引導學生想像詩中描繪的美好畫面,學生才能進入古詩優(yōu)美的情境中,感受語言文字的美。如教學《登鸛雀樓》,可以啟發(fā)學生根據(jù)詩意展開合理想像,悟意明理,再把想像中的景物畫下來或把你站在高處觀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話寫出來。這樣,既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又能加深對古詩的理解。
(四)延伸遷移,拓展誦讀
如果我們培養(yǎng)出的學生不知道李白、杜甫,不知道蘇東坡、李清照……從來沒有讀過、聽過詩經(jīng)、唐詩、宋詞,我想,我們的教育是失敗的。如果寫作文,有了唐詩宋詞的功底,文章就會放出光彩。因此,教學古詩文時應抓住時機激發(fā)學生誦讀古詩的興趣,適當延伸,拓展誦讀面,擴大儲存量。如教學《古風》做總結(jié)時,可以提示學生:我們所學的《鋤禾》也是李紳所作,也名《憫農(nóng)》。《鋤禾》既表現(xiàn)了作者對農(nóng)民的深切同情,又告誡人們要尊重勞動、愛惜糧食。我們祖國有悠久的歷
史、燦爛的文化,還有許多像《憫農(nóng)》這樣膾炙人口的詩文正等著你們?nèi)フb讀呢!這樣,就自然將誦讀從課內(nèi)延伸到了課外。
二、課外誦讀詩文的途徑
(一)營造良好的經(jīng)典誦讀環(huán)境.
兒童心理是很重模仿的。如果他看到很多人都讀,就比較有興趣。就好像兒童不一定喜歡上學,但人人都上學,他就上學了。也并不一定都喜好鋼琴,喜歡英文,但大家都去學,他也就不排斥了。所以一人讀古詩文較難,小孩一起讀,則興趣將會大為提高。為此,我們把大綱后面附有的古詩背誦推薦篇目80首印成小冊子,讓學生利用早讀每天讀一首。首次誦讀要點燃學生養(yǎng)成習慣的欲望,必須注意發(fā)揮教師對同學們的控制作用,保證好習慣在足夠的時空內(nèi)發(fā)展。時間長了,孩子們自然會養(yǎng)成誦讀的習慣。早晨一到學校,他們就會拿出小冊子大聲地讀起來。
(二)發(fā)動家長力量,“炒作”造勢
家長和老師都須保持高度的信心和熱忱。若起初兒童未進入情況,須有耐心去等待,一天不行兩天。只要堅持下去,定能感染孩子。到后來有些家長不但有興趣,甚至真的和小孩一起讀古詩文,互相考試比賽。雖然每次都是大人輸,但大人也因此溫經(jīng)受益。而且一家人興致高昂,這也成了最好的親子活動。家長平日與小孩情感濃厚者,較易帶動興趣。老師讓兒童覺得可親,兒童也會因喜歡老師而喜歡讀古詩文。因此,教師必須經(jīng)常給學生的誦讀以強化,可以開展“誦讀爭星”等活動,維系誦讀興趣。讀得愈好愈喜歡讀,所以教師要維持其成就感。對功課好的兒童,固然要多加稱贊,讓他有成就感;對功課差些的兒童,只要有進步,就應當場表揚,加以贊賞,這樣也會讓他得到一種成就感。
(三)“變花樣”可以激勵興趣
讀古詩文所能變的花樣是在讀的方式上,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帶讀,或齊讀,或接龍,或默讀,或當場試背,或提問征答,都可以。主要是讀出、讀好句子的語氣。兒童的感應最靈敏,他也會被誠懇所感動,并不是非玩花樣不可的。獎勵的方式很多,最常用的可以是記點數(shù)(蓋章或發(fā)卡)而給獎,獎品可以是一顆五星、一張卡片、一個本子或圖書禮券等;最方便的是給分數(shù),寧可給高分,有恩惠而不花費,空歡喜也有效果。只要學生每天堅持在課外讀一首古詩,教師就要給其鼓勵,學生誦讀的興趣才會持久。
書聲瑯瑯,開卷有益,文以載道,繼往開來。一代新人的成長,將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學滋養(yǎng)——“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理念;“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心胸;“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的母子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要留清白在人間”的高潔;“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這一切,都將成為新一代中國人人生信念的重要精神資源,能把孩子們的精神釋放到一個自由飛翔的空間,成為點燃創(chuàng)造性的生命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