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方中
【摘 要】“夫國學者,國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眹鴮W之于人的意義,就在于助人修其身。修身當有三層修行——一曰修為人,二曰修接物,三曰修處世。國學于人,首先是使人修心性,升華自身人格,深明法度真義,謹依法度行事。國學于人,教人如何待人接物,處理自己周邊的人際關系,提高自身的交際能力,增加自身的人格魅力。國學于人,引導人們立足于社會,從人性出發(fā),以人為本地追求個人發(fā)展與自然發(fā)展“天人合一”的境界,共同構建和諧社會。
【關鍵詞】國學于人;利在修身
“夫國學者,國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p>
百年以前,西學在列強不斷沖擊大清之時,乘了一股強勁的西風肆意橫行于中華大地,面對國人們日漸崇洋媚外、打壓國學的丑行,章炳麟在如清帝國般搖曳的燭火下寫下這句話。
國學不興,何以興國?
然而,作為億萬國民中極其渺小的一員,如何盡自己微薄之力來助國學復興,這又是一個困擾了國學家許久的問題。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眱汕Ф嗄昵?,《禮記·大學》記載了這句箴言。依我之見,君子何以治國、平天下,必在于修己身,所謂“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興國在于興國學,而于民眾,興國學必先修其身。
國學之于人的意義,就在于助人修其身。
然,何以修身?以鄙陋之見,修身當有三層修行——一曰修為人,二曰修接物,三曰修處世。上下五千載,縱橫幾萬里,中華大地古今不乏名人高士,或入世,或出世,或超然于世外,以修養(yǎng)心性為畢生追求者甚多,大抵離不開修為人言行、待人接物、處世之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儒家的“忠恕”之道,仁者愛人,儒生們試圖和諧人際關系,建立大同社會;“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當發(fā)菩提心,廣濟諸群生”是釋家的“戒定慧”之學,修戒修定修慧,僧人們以三無漏學修習心性平靜內心,平和地引人向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是道家的“道德”之說,上善若水,老莊們超脫于世俗之外而心系眾生,致力于修人品性。
所謂修為人,國學中講“君子之行”,講求人應潔身自好、有風骨,自宋明理學盛行后又追求家國大義的氣節(jié)。讀“建安七子”之章,讀到的是建安風骨,豪情、剛健、詞慷慨,于觀者,學到的是一種慷慨大氣、氣度非凡的心性;閱阮籍、嵇康、劉伶之篇,看到的是魏晉風流,正如劉義慶《世說新語》所言“記言則玄遠,記行則高簡瑰麗”,清談、長嘯、痛飲酒,于讀者,體會的是一種個性解放、標舉風骨的灑脫;嘆文天祥、屈子之作,感到的是“英雄生死路,卻是壯游時”的氣節(jié),守節(jié)、不屈、赴生死,于悲者,繼承的是堅持正義,在敵人和壓力面前不低頭的品質。
國學于人,首先是使人修心性,升華自身人格,深明法度真義,謹依法度行事。
所謂修接物,先秦國學中儒家說得好——“擇善而從”,博學于文,并約之以禮。孔子曰:“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大抵便是接物的原則。荀子曰:“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提醒我們該如何面對善與不善;一代賢相魏征“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不僅協(xié)助太宗皇帝開創(chuàng)了貞觀之治,更讓后人在待人接物方面形成了“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的民主思想;白帝城劉備托孤“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把自己“惟賢惟德,能服于人”的禮賢下士之道傳給了后主劉禪,也傳給了后世無數(shù)中華兒女,成為一條中華民族的行為準則。
國學于人,教人如何待人接物,處理自己周邊的人際關系,提高自身的交際能力,增加自身的人格魅力。
所謂修處世,中庸之道是為國學中最具代表性的處事原則?!墩撜Z·雍也》解:“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比藗兌嘌浴爸杏埂保瑓s往往不知中庸的修身之道。曰慎獨自修,曰忠恕寬容,曰至誠盡性,講的是一種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tài)度。然,中庸之道并非無原則、無底線的妥協(xié)退讓。真正的中庸是講求和而不同的,“鄉(xiāng)原,德之賊也?!笨鬃诱Z中的“鄉(xiāng)原”便是不講道理的意思。它體現(xiàn)的是一種豁達的胸襟和不凡的氣度,是去除偏激、對事物恰到好處的把握,是要我們辯黑白、明是非。
國學于人,引導人們立足于社會,從人性出發(fā),以人為本地追求個人發(fā)展與自然發(fā)展“天人合一”的境界,共同構建和諧社會。
人杰地靈的華夏,以幾世幾代的文化積淀造就了如此博大精深的國學,成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標識,是對我們民族生生不息、發(fā)展壯大的豐厚滋養(yǎng)。
身處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歷史階段,為了奪取新時期社會主義建設新勝利,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宏偉藍圖、爭取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我們必須要從自身做起,增強文化自信,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學習國學以修身、修心性、修品德,助力國學復興、國家復興、民族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