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是,小學生的語文思維沒有被真正提升,而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是不利的。因此,要以思維發(fā)展為抓手,從知識至上轉(zhuǎn)變到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切實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一、拓展思維廣度
語文教師可根據(jù)教材中的每個單元所提供的語言材料的類型,確定好思維訓練點,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文本訓練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的思維廣度,培養(yǎng)學生利用語文進行思維的能力。
例如,在學習《為中華崛起而讀書》一課時,要讓學生理解周恩來讀書的目的為何與其他學生讀書的目的不同?就可以讓學生從自身出發(fā)進行思考,學生的回答五花八門,“為了明白事理而讀書”、“為了做官而讀書”、“為了賺錢而讀書”等,教師可告訴學生這些答案都是從滿足學生自己的生活需求方面進行回答的。如果從另外的角度,比如家庭、社會、國家,又該怎樣回答呢?這樣學生的思維廣度就被拓展開了。這時候老師就可以趁機向?qū)W生拋出少年周恩來的回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樣學生的思維就會豁然開朗。
在上面的教學案例中,語文老師以不同學生的回答作為教學的突破口,培養(yǎng)了學生從不同角度挖掘教學內(nèi)容的思維意識和思維習慣,不但強化了對課文知識的理解,而且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和拓展。
二、發(fā)掘思維深度
學生真正獲得的知識來源于思考,對問題進行思考,是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難題的最有效的方法。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講解每個單元中的課文時,要仔細挖掘課文中值得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和品味的教學內(nèi)容,把學生的思維引入到文本包含的更多意義之中,從而發(fā)掘?qū)W生思維的深度,加深對所學知識的深刻印象,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在講授《詹天佑》時,課文中提到詹天佑在修筑北京到張家口鐵路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難,為了發(fā)掘?qū)W生思維的深度,可向?qū)W生提出這樣的問題“詹天佑在修筑北京到張家口鐵路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學生經(jīng)過閱讀課文后,就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回答:1.在勘測線路時遇到了困難;2.在開鑿隧道時遇到了困難;3.在設計線路時遇到了困難。那詹天佑又是如何克服困難的呢?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就是對上個問題的深入思考,可以加深學生思考的深度。比如在勘測線路遇到困難時,課文語言上的描寫“我們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點兒馬虎?!蟾拧畈欢噙@類說法不應該出自工程人員之口?!毙袆由系拿鑼憽八H自帶著學生和工人,扛著標桿,背著經(jīng)緯儀,在峭壁上定點,測繪……詹天佑始終堅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攀山越嶺,勘測線路,晚上,他就在油燈下繪圖,計算。為了尋找一條合適的線路,他常常請教當?shù)氐霓r(nóng)民?!毙睦砩系拿鑼憽罢妫哼@是中國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條鐵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反面:(否則,不但惹那些外國人譏笑,還會使中國的工程師失掉信心?!?/p>
從課文中選取的這些思維訓練點,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層層思考,不但使學生深入理解了課文內(nèi)容,品味了文章的寫作手法,而且使學生的思維深度得到了有效的深化。
三、改變思維方式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容易受到思維惰性和思維慣性的影響,使學生在回答或思考問題的時候,總是喜歡采用熟悉的思維方式,走便捷的通道,給出的答案似是而非,或者答非所問。要想改變學生的這種學習和思考的狀況,就必須要改變學生的思維方式,引導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到主動學習知識,并能夠主動建構自我的知識體系,豐富學生學習和思考的方法與方式,從而使學生不斷完善自我,發(fā)展自我。
例如,在講授《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一課時,在課堂的導入環(huán)節(jié),先讓學生回答如下問題“從十層高的樓上往地面上扔下一本字典和一根羽毛,哪個會先著地呢?”有的學生回答字典會先著地,有的學生回答兩者會同時著地。到底是哪個先著地呢?老師和學生做過實驗后,可知道是字典先著地。這時候?qū)W生就明白了,著地的快慢和物體的重量有關系。然后,老師再問學生,一個重10磅的鐵球和一個重1磅的鐵球,哪個鐵球會先著地呢?大部分學生受思維慣性的影響會不假思索地回答“重10磅的鐵球先著地”。為了打破思維慣性對學生的影響,可做實驗讓學生直接觀察結果。也可讓學生互相討論,通過集體的智慧使學生的思維方式得到改變。
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逆向思維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實踐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從多角度、多個方面考慮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的思維方式得到多樣化的發(fā)展,而不是一層不變。
核心素養(yǎng)作為教學的重要目標,語文老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認真實踐和探索,以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與核心素養(yǎng)。
韓喜梅,山東淄博高新區(qū)第二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