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高中語文教師而言,指導高考和平時教學息息相關,而指導高考只能算是“藥補”,平時教學則是“食補”,審美意識的引導及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功夫應該立足于整個高中階段的教學。
古詩詞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古詩詞教學應該是靈動的,既不應做“肢解”似的機械翻譯,也不宜將文本分解成試題作答。對于不同類型的詩歌,需靈活處理,力求使學生掌握方法,總結規(guī)律,由點到面,廣泛積累,真正提高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
第一,微觀解讀,掌握方法。對于形式體制、內(nèi)容題材與高考比較貼近的、有代表性的詩歌,要指導學生掌握鑒賞流程方法,由意象到意境再到感情及傳達方式,以此為線索,引導學生涵詠思考,深入理解。
以《聲聲慢》為例,設置兩個問題即可,其一,找出直接寫愁和間接寫愁的句子,直接寫愁的句子重點分析開篇疊詞,間接抒情的句子思考意象與情感如何產(chǎn)生聯(lián)系,重點讓學生體會作者是如何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了解古詩詞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屬性。還可以指導學生賞析李清照其它寫愁名句,如: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千縷——愁有長度了;獨抱濃愁無好夢——愁有形體可以擁抱了;酒從別后疏,淚向愁中盡——愁竟成了一種容器,可以盛裝淚水了;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愁竟有腳,會爬了;只恐雙溪舴艨舟, 載不動、許多愁——愁有重量了。再如曹操的《短歌行》也可以用兩個問題為線索來解讀,第一層面是理解感情,第二層面是怎樣表達感情,引導學生分析感情與典故如何建立聯(lián)系,這些實際都隱含著高考考點。
第二,宏觀入手,總結規(guī)律。對于屬于形成文學傳統(tǒng)源頭的經(jīng)典作品,不能只就選篇而論,要給予學生由點到面的整體觀照,不拘小處,給學生打開廣闊視野,便于學生廣泛積累,進而自主閱讀,加深積淀。
比如對《詩經(jīng)》的解讀,必修教材上選了兩首,一首是棄婦詩《衛(wèi)風·氓》,另一首是《小雅·采薇》,我在處理教材的時候,先介紹詩經(jīng)的概況,然后從愛情詩入手,帶學生讀選自衛(wèi)風的《木瓜》《靜女》及《碩人》的第二節(jié)寫美人的詩節(jié),從形式到內(nèi)容到手法,感知《詩經(jīng)》的質(zhì)樸自然,率真純摯之美,在此基礎上解讀教材選篇。之后又介紹了不同特色的寫戰(zhàn)爭的詩歌,如《秦風·無衣》《小雅·何草不黃》等,推薦閱讀一些有代表性的篇章,這樣能使學生從總體上了解《詩經(jīng)》的風貌?!峨x騷》的解讀也是這樣,屈原的作品對中國文學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如文學技巧方面,關于香草美人意象,給學生列舉相關的例子,如:《感遇》(其一)(張九齡);《閨意上張水部》(朱慶馀),《酬朱慶馀》(張籍)。由屈原開始,形成一個浪漫主義的詩歌傳統(tǒng),香草美人成為人格精神的象征。
第三,方式靈活,注重審美。詩詞的解讀方式,針對性要強,對于某些富于特色的文本,還需要采取個性化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上獲得審美體驗。
比如《錦瑟》的教學,這首詩被稱為詩歌史上的“斯芬克斯之謎”,可以讓學生自己談對詩歌的印象和理解,然后給學生介紹關于這首詩歌解讀的一些有影響的說法。不管是詩中有人,還是詩中有物,不管是追思艷遇,悼念亡妻,還是感時傷世,羈旅之苦,久客思歸,追憶似水年華,每個讀者所讀出來的《錦瑟》,都加上了自己感受的鏡中之象,水中之影,不同于別人,所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萊特”“詩無達詁”,一首好詩是閱讀不盡,也品讀不完的。這首詩為讀者閱讀時的二度創(chuàng)造,提供了太多的想象空間,何必句句分解推敲,消解詩意和美感呢?我還把王蒙根據(jù)《錦瑟》改寫的詩、詞、對聯(lián)介紹給學生,讓學生體會這首詩的魅力:無端起興、無端感傷、無端懷舊、無端吟唱,完全是一種“無端”之美。
德國哲學家馬丁·布伯說:“教育的目的并非是告知后人存在什么,而是曉諭他們?nèi)绾巫尵癯溆松绾闻c‘你相遇。”在高考的指揮棒下,我們不應該只是采用“藥補”的方式,過于追求功利性與實用性,更應在平時對學生進行“食補”,注重文化精神的培養(yǎng),發(fā)揚和繼承古典文學中所蘊含的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并使學生咀嚼內(nèi)化真正成為自己的知識和能力,以不變應萬變,更加從容地應對高考。
參考文獻:
[1]梁焰.高中古詩詞有效教學實施策略[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2(17):118-119.
張海波,東北師大附中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