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是我國義務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與發(fā)展,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因此,老師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充分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以及每個學生的特點,包括心理認知習慣以及語文學習水平的高低,運用富有個性化和針對性的教學方式和手段,促使每一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都能有所收獲。
一、依據(jù)“以人為本”的理念,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層。
學生由于先天因素以及后天社會因素的影響,會形成具有很大差別的差異性和個性,從而導致每個學生所能接受和適應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會存在很大差異。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想讓每個學生都能有所成長和收獲,就不能采用傳統(tǒng)教育中“一刀切”的教學方式,而是要更加尊重學生的差異性,進行分層教學。分層教學的核心和重點是要依據(jù)學生的不同特點,對學生進行合理分層。比如,老師可以設計不同專題的測試,比如文學常識、文言文閱讀等專題,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等進行測試,并且記錄學生每一次的測試結果,然后總結出每一位學生所擅長或者更感興趣的領域特點。同時,老師也可以通過借助一些心理測試,來量化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學習態(tài)度。
二、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提高教學有效性。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無論是前期的備課還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都要時刻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從而設置能夠照顧到各個層次學生特點的教學過程。比如,眾所周知,前期備課工作是確保教學順利進行和實現(xiàn)預期教學效果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因此,為了能夠在課堂教學,輕松駕馭每一個環(huán)節(jié),讓每一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老師在備課時,就要結合教學內容和每一位學生的特點進行較為全面的備課。首先,老師要站在學生的立場和角度上,在營造愉快學習氛圍的基礎上,為學生設計出能夠讓他們充分發(fā)揮和展示自己能力的廣闊平臺,讓每一位學生都積極參與到課程中。
在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很多老師沒有注意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在設計問題時往往要么太難,要么太簡單,使得教學難以實現(xiàn)預期的效果。因此在分層教學中,老師還要結合課程內容,為每一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的問題,使得教學切實能夠滿足每一層次學生發(fā)展的需要。比如,老師可以設計一些較為簡單的問題,讓學習能力較低的學生回答,同時又為水平較好的學生設計一些拔高難度的問題,引導他們去自主專研。如在學習《爬天都峰》這篇課文的最后一段時,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和主旨,老師可以設計逐層深入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如“這一段文字主要講了什么內容”、“在文中,我和爺爺是怎么樣汲取彼此的力量的”、“最后面爸爸所說的那句話,讓你從中悟出了什么哲理”等。這樣就可以讓每一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在課堂中積極思考,參與到課堂中來,并且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不斷體驗成功的快樂,在增強教學效果的同時,也有利于增強學生對語文學習的信心。此外,在因材施教的過程中,有利于讓學生間取長補短,實現(xiàn)共同進步。
三、采用多層級的評價機制,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每個學生擁有自己的個性差異,因此傳統(tǒng)教育中以成績?yōu)閷虻脑u價機制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發(fā)展的需要了。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老師要采取措施逐漸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建立分層的評價機制,對每一層級的學生的發(fā)展切實做出科學合理的評價,促進學生更好地發(fā)展。比如,在評價內容上,要改變原來的以成績?yōu)橹鞯脑u價機制,而融入如學習態(tài)度、學習能力等內容,對學生的學習做出更具綜合性和針對性的評價。在評價方式上,也要改變傳統(tǒng)教學中的以老師為中心的評價方式,可以增加學生自評和學生互評等方式。此外,在評價時,老師要給予學生鼓勵,根據(jù)學生的差異,給每位學生具有針對性的特別評價,讓學生感受老師對自己的愛和關注,從而對學習會有更高的積極性。
小學語文教育是義務教育的重要基礎,是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尊重個體差異,開展因材施教,無論是對于學生的發(fā)展還是促進學校教育的發(fā)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xiàn)的,而是需要一個不斷探索和總結的過程。所以,教育工作者要在實際教學中不斷嘗試和總結,從而找到一個切實有效的方法和途徑,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劉慶娥,山東濟南市章丘區(qū)官莊街道中心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