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重在激發(fā)學生的語言能力發(fā)展,促發(fā)學生的思維發(fā)展。要積極實施激勵教育,注重自主學習,注重把握方法與提升能力的訓練。要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一、積極實施激勵教育,點亮學生心靈的明燈
激勵教育是指以激發(fā)、勉勵和鼓勵為原則,采取一定措施,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熱情和愿望,進而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掌握需要學習的知識技能和行為準則,提高學生各方面素養(yǎng)的一種教育方法。
人有受到肯定的需要。美國的著名心理學家詹姆士說:“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眮碜越處煹募钋∏”憩F(xiàn)了教師對學生的肯定,它會使學生渴求受到肯定的心理需要得到滿足。
學生積極性的充分調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教育方法。針對小學生心理特點,在班級教育教學工作中要重視采用激勵的教育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勵教育就是創(chuàng)造一種教育上的合適環(huán)境,以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內在潛能,促使他們在學業(yè)、品行和個性方面的主動、健康發(fā)展。激勵教育,為學生點亮了心靈的明燈,促發(fā)學生向善向上發(fā)展。
二、積極進行語文自主學習
(一)激發(fā)興趣,確保自主學習順利進行
興趣是一位最好的老師。因為興趣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推動學生積極地探究和學習,使學習變成一件輕松愉快的事情,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如果學生沒有興趣,就根本談不上主動地獲取知識而形成能力。只有當學生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學習活動中,才可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語文課堂變得生動、活潑起來。因此教師就要著力創(chuàng)設一種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確保自主學習順利推進。
(二)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1.“導學”——開辟自主學習的空間。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過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愿望,發(fā)揮其學習的主動性。教學時,導學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自主,講究教學方法。以《長城》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這樣有步驟、分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習:(1)讓學生自由地讀,并把讀懂的內容大膽的說出來。(2)學習《長城》的兩個特點時,讓學生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特點自主學習,然后小組合作,交流認識。(3)在學生學習完《長城》的特點后,設計一個寫“橋”的小練筆,將閱讀中學到的知識遷移到“寫”中去。改變過去以教師串講為主的方法,學生在教學中不是消極的受教,而是主動地探究,探究能力得到培養(yǎng),基本學習能力與積極自主學習能力也就提高了。
2.“啟思”——激發(fā)積極的思維。思維是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開發(fā)智力的關鍵。教學時應讓思維的絢麗花束燦爛地開放在每位學生心中。教會學生學會思考,善于思考。善于帶著預習中的問題思考,善于從同學的發(fā)言中啟發(fā)自己思考,善于多角度思考,善于縱深思考。如在教《將相和》一課時,可以這樣啟發(fā)學生:(1)課文主要寫“將”還是寫“相”?(2)將和相為什么不和?(3)將和相又是怎樣和好的?學生帶著問題很快理解了文中三個小故事,了解了故事中“不和”到“和”的內在聯(lián)系,還懂得了做人的一些深層次道理。
3.“質疑”——點燃創(chuàng)造的火花。質疑的過程是積極思維的過程,是提出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的過程。質疑可使學生改變學習中的被動地位,使他們變得積極主動,激起探求新知欲望,迸發(fā)出創(chuàng)造的思維火花,能以較高的效率全面發(fā)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在教學中應善于根據(jù)教材特點運用各種激疑方法,消除學生質疑的心理障礙,提供質疑的契機,教給質疑的方法,讓學生有法可循。對重點詞句進行質疑;對標題進行質疑;對矛盾處進行質疑;對篇章中的詳略安排,敘述順序的變化,標點符號運用質疑;甚至對課文插圖質疑,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如教學《太陽》一課時,在充分的預習之后,學生疑問一個接一個:“課題叫太陽,為什么還用那么多文字寫它與人類的關系呢?”“科學家怎么知道太陽的溫度的呢?”“《太陽》一課用一個神話故事開頭多累贅呀?”等等。課堂是屬于孩子們的,教師只有根據(jù)學生的需要,引導學生學會質疑,大膽質疑,使“生疑——釋疑”的教學過程成為學生自主參與、自主探求知識的過程,才能孕育學生創(chuàng)造的能量,點燃創(chuàng)造的火花。
(三)自主實踐,學以致用
華盛頓大學有一條幅:“我聽見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領會了;我做過了,就理解了。”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也告訴我們: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更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教學《語言的魅力》一文,學生充分地領略了詩人的語言魅力后,我布置學生課后搜集生活中有魅力的語言,尋找社會這個大課堂中的真善美,進一步感受“語言不是蜜,卻能粘住一切”的內涵。最后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有哪些不美的行為,用有魅力的語言寫提示牌告訴他們。學生通過社會調查寫出了富有魅力的語言:“我在流淚,幫我把眼淚擦干好嗎?”(節(jié)約用水);“你丟下的不是糧食,而是自己的一顆良心”(愛惜糧食);“我在睡覺,別碰我好嗎?”(愛護花草);“除了你的腳印,什么也別留下”(不亂丟廢棄物)等。這樣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尋找社會問題,使課外學習和課堂學習結合起來。學習內容不再局限于課堂,可以讓學生在社會中發(fā)現(xiàn)問題,豐富教學內容,使知識有了用武之地。
三、教給方法,培養(yǎng)能力
“授之以魚不若授之以漁”,可見學習方法的知識是最有價值的知識。學習方法是學生為了達到預期的學習目的所采用的某種方式、手段、途徑。學生只有掌握了學習方法,有了學習的主動權,才能獨立地探索新的領域,獲取新的知識,并運用這些知識去組合、去創(chuàng)新。語文教育家葉圣陶老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需要教?!币虼?,讓學生掌握學法,學會學習,應成為語文學習的主旋律。
(一)教給學生課前預習的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預習”乃是“學生預先學習”之意,即預習應看作是課堂教學前的準備,是課外到課內的橋梁和紐帶,是鋪墊,也是初步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階段。強調預習并形成良好的習慣,能充分活躍學生的思維,調動他們主動求教的積極性,提高自學能力。
(二)教給學生讀懂課文的方法,提高閱讀理解力
讀懂課文,需要識字、解詞、釋句,理解主要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題目,思考課后問題,體會文章內涵,品味作者遣詞造句,理解布局謀篇,這些都需要一定的方法。老師應積極引導學生把握方法,讓學生能自主學習。
可通過以下四條途徑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方法:1.示范引導,舉一反三;2.借機滲透,適時點撥;3.反復誦讀,細細品味;4.總結積累,鼓勵運用
(三)教給學生課外閱讀的方法
在課外閱讀指導中,不僅要引導學生愛“讀”,還要指導學生會“讀”,讀得有收獲。課外閱讀的方法有:瀏覽讀、品嘗讀、篩選讀。讓學生利用學到的知識和掌握的方法,廣泛閱讀課文以外的文章和書籍,使他們“得法于課內,受益于課外”。
張國芝,重慶市中山外國語學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