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淑云
(吉林工程職業(yè)學院,吉林四平 136001)
歐美等國家小麥是家禽日糧能量來源的重要飼料原料,其能量較玉米低,但蛋白質(zhì)較玉米高。同時,小麥含有較高的可溶性非淀粉多糖,增加胃腸道食糜黏性,延長內(nèi)容物的消化時間,促進小腸有害微生物的增殖,最終影響腸絨毛的正常形態(tài)(Choct等,1996)。腸道內(nèi)容物黏性升高同樣會降低營養(yǎng)物質(zhì)的消化率及家禽的生長性能(Nahas和 Lefran?ois,2001)。有研究報道,添加外源性酶可以降低可溶性非淀粉多糖帶來的負面作用(Lázaro等,2003)。能對非淀粉多糖起到降解作用的酶包括纖維素酶、木聚糖酶、葡葡聚糖酶、蛋白酶、植酸酶等。Lee等(2014)研究發(fā)現(xiàn),上述酶的復合物可以提高蛋雞生產(chǎn)性能。目前關于復合酶在家禽上的應用主要研究其對生長性能及腸道菌群的影響,本試驗在小麥型日糧中添加復合酶,除了考察其對肉雞生長性能的影響外,還重點研究其對腸道內(nèi)容物特性及組織器官發(fā)育的影響。
1.1 日糧設計與分組 選擇健康、體重均勻的10日齡AA商品肉雞480只,隨機分為3組,每組4個重復(每個重復40只雞)。日糧參考《中國雞飼養(yǎng)標準 NY/T 33-2004》設計,對照組飼喂以玉米為主的日糧,處理1組飼喂以小麥為主的日糧,處理2組飼喂以小麥為主,再添加400 mg/kg復合酶的日糧。試驗用復合酶(廣東溢多利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主要含纖維素酶、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淀粉酶、果膠酶、蛋白酶、植酸酶和脂肪酶。肉雞分兩階段飼養(yǎng),試驗開始1~14 d及15~32 d日糧組成及營養(yǎng)水平見表1。
表1 基礎日糧組成及營養(yǎng)水平
1.2 飼養(yǎng)管理 試驗雞只采用地面平樣,每個重復40只,單位飼喂面積為3 m × 3 m。舍內(nèi)采用人工照明,每天照明時間為23 h,光照強度為10 lx。舍內(nèi)溫度在試驗開始第1~14 天控制在32℃,第15~32天控制在22℃。
1.3 測定指標
1.3.1 生長性能 記錄1~14 d,15~32 d日采食量及雞只重量,計算各階段及試驗全期肉雞的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及料重比。
1.3.2 養(yǎng)分消化率 在試驗結束的前5 d,每組隨機選擇20只雞,利用0.3%的三氧化二鉻作為指示劑,對肉雞進行代謝試驗。記錄每天的采食量及收集3 d的糞便,樣品用常規(guī)營養(yǎng)測定方法分析粗蛋白質(zhì)、粗脂肪及能量的含量,用于計算表觀消化率。
1.3.3 內(nèi)容物特性及細菌含量 參考張變英等(2011)、Sakamoto等(2000)研究方法測定內(nèi)容物的黏度、pH、絨毛形態(tài)、腸段相對重量和長度以及空腸內(nèi)容物細菌含量。
1.3.4 組織器官重量和血液生化指標 在試驗第14和32天采血用于制備血清。試驗第32天,每組隨機選擇12只雞進行屠宰,收集肝臟、心臟、胰腺、腹脂、腿肌、胸肌及各腸段,計算組織器官的相對重量。血清甘油三酯、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采用試劑盒(盈東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測定。
1.4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與分析 采用SPSS(19.0)單因素方差分析試驗數(shù)據(jù),各組均值用Ducan’s進行多重比較,以P<0.05作為顯著差異,0.05<P<0.10判定為有顯著的趨勢。
2.1 小麥型日糧添加復合酶對肉雞生長性能的影響 各組對肉雞采食量、日增重和料重比的結果見表2。小麥型日糧添加復合酶與玉米日糧對肉雞各階段平均日采食量均無顯著影響(P>0.05)。肉雞飼喂玉米日糧較小麥日糧顯著提高了1~14 d、15~32 d及1~32 d平均日增重,顯著降低了料重比(P<0.05)。小麥日糧添加復合物與對照組對肉雞日增重和采食量無顯著影響(P> 0.05)。
表2 小麥型日糧添加復合酶對肉雞生長性能的影響
2.2 小麥型日糧添加復合酶對肉雞腸道內(nèi)容物特性的影響 由表3可知,對照組與試驗組對食糜過胃時間無顯著影響(P>0.05),但對照組與小麥+復合酶組較小麥日糧組降低了食糜過胃時間(P>0.05)。與對照組和小麥日糧組相比,小麥日糧+復合酶組顯著降低了肌胃內(nèi)容物pH(P<0.05),但各組對十二指腸、空腸和回腸內(nèi)容物pH無顯著影響(P>0.05)。對照組較處理1、2組顯著降低了盲腸內(nèi)容物pH(P<0.05)。對照組與處理2組較處理1組顯著降低了空腸內(nèi)容物粘度(P<0.05)。小麥日糧+復合酶較小麥組顯著提高了空腸內(nèi)容物乳酸桿菌數(shù)量(P<0.05),而玉米日糧組較小麥日糧或小麥+復合酶組顯著降低了空腸內(nèi)容物大腸桿菌數(shù)量(P<0.05)。對照組較處理1組顯著提高了空腸絨毛高度(P<0.05),各組對隱窩深度、絨毛高度/隱窩深度無顯著影響(P>0.05)。處理1組較對照組顯著降低了上皮細胞厚度(P<0.05)。對照組和處理2組較處理1組顯著提高了蛋白質(zhì)、脂肪和代謝能的表觀消化率(P<0.05)。
表3 小麥型日糧添加復合酶對肉雞腸道內(nèi)容物特性的影響
2.3 小麥型日糧添加復合酶對肉雞消化道相對重量的影響 由表4可見,對照組與處理組對肉雞嗉囊、腺胃、肌胃、十二指腸、空腸和結腸的相對重量無顯著影響(P>0.05)。處理1組較對照組和處理2組顯著提高了回腸、盲腸及腸段的相對重量(P<0.05),同時處理1組較對照組顯著提高了空腸相對長度(P<0.05),較對照組和處理2組顯著提高了盲腸相對長度(P<0.05)。各組對十二指腸、回腸、結腸和腸段相對長度無顯著影響(P > 0.05)。
表4 小麥型日糧添加復合酶對肉雞消化道相對重量的影響
2.4 小麥型日糧添加復合酶對肉雞屠宰性能及器官相對重量的影響 由表5可知,對照組和處理2組顯著提高了肉雞的屠宰率(P<0.05)。與處理1組相比,對照組和處理2組顯著降低了心臟、肝臟和胰腺的相對重量(P<0.05)。各組對肉雞腿肌、胸肌和腹脂相對重量無顯著影響(P>0.05)。
表5 小麥型日糧添加復合酶對肉雞屠宰率及器官相關重量的影響
2.5 小麥型日糧添加復合酶對肉雞血液生化指標的影響 由表6可知,對照組和處理2組較處理1組顯著提高了試驗第32天肉雞血清甘油三酯水平(P<0.05),但對試驗第14天肉雞甘油三酯水平無顯著影響(P>0.05)。對照組較處理1組顯著提高了試驗第14天肉雞血清總膽固醇含量(P<0.05),各組對試驗第32天肉雞血清總膽固醇含量無顯著影響(P>0.05)。與處理1組相比,對照組顯著提高了試驗第14和32天肉雞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含量(P<0.05)。
表6 小麥型日糧添加復合酶對肉雞血液生化指標的影響 mg/100 mL
3.1 小麥型日糧添加復合酶對肉雞生長性能的影響 本試驗結果發(fā)現(xiàn),小麥型日糧添加復合酶對肉雞平均日采食量無顯著影響,而Sharifi等(2013)發(fā)現(xiàn)小麥日糧添加復合酶可以顯著提高日采食量,結果的差異可能與本試驗日糧營養(yǎng)水平較高有關。Sharifi等(2013)同樣發(fā)現(xiàn)復合酶可以提高日增重,降低料重比,這可能與復合酶降低了小麥型日糧中非淀粉多糖的負面作用有關。
3.2 小麥型日糧添加復合酶對肉雞腸道內(nèi)容物特性的影響 小麥日糧添加復合酶較小麥日糧組降低了食糜過胃時間,顯著降低了肌胃內(nèi)容物的pH。食糜過胃時間縮短及內(nèi)容物的黏度降低可以降低腸道厭氧菌的增殖(Langhout等,2000),這與本試驗結果顯示大腸桿菌數(shù)量降低的結果一致。Montagne等(2003)報道內(nèi)容物的黏度升高會增加腸道微生物的數(shù)量,降低腸壁厚度,從而增加細菌性疾病的風險;黏度越高,營養(yǎng)物質(zhì)及消化酶在腸道的分散性越差,降低其與腸絨毛接觸的機率(Ikegami等,1999)。本研究發(fā)現(xiàn),小麥日糧的表觀代謝能低于日糧計算值,這可能與小麥品種的差異有關,不同品種小麥的營養(yǎng)成分及非淀粉多糖的含量具有一定的差異(Amerah,2015)。
3.3 小麥型日糧添加復合酶對肉雞組織器官相對重量的影響 玉米日糧和小麥+復合酶日糧組顯著提高了肉雞的屠宰率,同時顯著降低了心臟、肝臟和胰腺的相對重量。同樣本試驗結果也發(fā)現(xiàn),小麥組日糧較對照組和小麥+復合酶日糧組顯著提高了回腸、盲腸及腸段的相對重量。結果與小麥日糧+復合酶提高養(yǎng)分消化率的結果存在一定矛盾,但小麥日糧提高器官和腸段的相對重量值得進一步去討論,這對小麥原料的大量使用具有重要的意義。
3.4 小麥型日糧添加復合酶對血液生化指標的影響 玉米日糧和小麥+復合酶日糧組較小麥組顯著提高了試驗第32天肉雞血清甘油三酯水平,而玉米日糧組較小麥日糧組顯著提高了試驗第14天肉雞血清總膽固醇含量。Moundras等(1997)報道指出,高黏性日糧會增加膽鹽的排泄和水解,降低血清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從而降低膽鹽對脂肪的水解作用。
小麥型日糧中添加復合酶與玉米型日糧對肉雞生長性能等影響一致,可以降低空腸內(nèi)容物黏度,提高空腸絨毛高度、粗蛋白質(zhì)、粗脂肪、代謝能的表觀消化率,改變?nèi)樗釛U菌和大腸桿菌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