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黎敏
(無錫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新生兒科 江蘇 無錫 214000)
袋鼠式護理模式是一種新型的護理干預措施,更具有科學性、人性化,主要是將新生兒放入到母親的懷抱內,通過新生兒與母體皮膚的基礎,并在此基礎上采取純母乳喂養(yǎng)的一種的護理模式。經臨床應用結果表明,對新生兒給予袋鼠式護理模式,不僅增加了母體與新生兒之間的感情,還極大地促進了新生兒體格、神經發(fā)育[1]。為了進一步研究袋鼠式護理對促進新生兒發(fā)育的影響,我院選取了2017年6月—2018年1月期間在我院分娩的160例新生兒作為對象,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和總結。
選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1月期間在我院分娩的160例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按照先后分娩的順序,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80例,男45例,女35例,胎齡為38.5~42.0周,平均胎齡為(40.25±1.75);觀察組:80例,男40例,女40例,胎齡為39.0~42.0周,平均胎齡為(40.5±1.5);兩組新生兒的胎齡、性別等基本資料相比,不存在明顯差異(P>0.05),可進行對比研究。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給予袋鼠式護理,其具體內容為:(1)準備工作:醫(yī)護人員對新生兒進行健康評估,并對新生兒父母進行袋鼠式護理知識的宣教,其宣教內容包括:護理步驟、注意事項、正確母乳喂養(yǎng)等;(2)環(huán)境選擇:選擇穩(wěn)定性、私密性較好的空間,并保持室內溫度恒定,并未新生兒播放輕緩的音樂,使得新生兒得到充分的放松;(3)具體護理:打開新生兒的包裹,露出其面部和胸前的皮膚,抱到媽媽的胸前,護士將新生兒前頸部輕柔托起,以保證新生兒與母親之間最大限度地進行皮膚接觸。媽媽則要一手托起新生兒的臀部,一手放在其背部,以防止新生兒出現下滑的現象。在具體進行袋鼠式護理過程中,媽媽還可以采用親吻等方式,與新生兒進行交流;(4)護理時間和頻率:新生兒出生3d開始實施,每次0.5h,且在每天上午、下午固定時間進行。出院后,新生兒媽媽在家里自主進行袋鼠式護理。
護理30d后,對比分析兩組新生兒的頭圍、體重和身長增長情況;并從行為能力、被動肌張力、主動肌張力、原始反射、一般反應等方面對兩組新生兒的神經行為進行評定。
將本次參與研究患者的資料進行整理,并輸入SPSS20.0統(tǒng)計軟件中進行統(tǒng)計分析。采用(±s)表示計數資料,以t檢驗。采用(%)表示計量資料,以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30d后,對比兩組新生兒的體格生長發(fā)育情況(如下表1所示),結果顯示:觀察組新生兒頭圍、體重和身長增長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新生兒體格生長發(fā)育對比
護理30d后,對比兩組新生兒神經發(fā)育(如下表2所示),結果顯示:觀察組神經功能發(fā)育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新生兒神經發(fā)育對比
對新生兒研究中表明:新生兒腦部發(fā)育離不開先天因素和后天環(huán)境的共同作用,尤其是后天環(huán)境因素。在新生兒早期,對其進行適當的護理措施,給新生兒腦部發(fā)育提供一個良好的后天環(huán)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對新生兒給予袋鼠式護理干預措施,通過母嬰皮膚的接觸,可充分通過新生兒皮膚的感受器,將觸覺刺激傳入到新生兒的大腦中,并促使新生兒大腦神經的發(fā)育。同時,在袋鼠式護理干預措施下,給新生兒提供了一個相對安靜的環(huán)境,增加了新生兒的睡眠時間,降低了新生兒緊張性,有效促進了其神經遞質分泌和胃腸蠕動,刺激了新生兒生長激素和甲狀腺激素水平的分泌,有助于新生兒體格的發(fā)育[2]。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對新生兒給予袋鼠式護理干預措施,其身高、體重、頭圍增長均高于常規(guī)護理的新生兒,且新生兒整體的神經發(fā)育情況優(yōu)于常規(guī)護理的新生兒。綜上所述,對新生兒給予袋鼠式護理干預措施,可有效促使新生兒的體格和神經發(fā)育,有利于新生兒的健康發(fā)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