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利
美育,就是以科學的美學理論為指導,借助現實的或藝術的美的因素,培養(yǎng)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形成健康高尚的審美觀,美育“是人類打開心靈窗戶不可缺少的工程”,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成分,在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中起重要作用。尤其在青少年學生身心發(fā)展由幼稚而趨向成熟的時期更為重要。
語文科的內容博大精深,文質兼美。與其它科相比,語文科在美育方面有自己得天獨厚的條件,特別在大力實施素質教育今天,更應該在教學中滲透美育。
在語文教學中進行美育,有以下幾方面內容:
一、美的形象的感知
車爾尼雪夫斯基說:“形象在美的領域中占著統(tǒng)治地位。”也就是說,作品中展現在學生面前的形象,常常以純潔的心靈、樸實的外貌,高度個性化的語言和栩栩如生的動作啟迪學生的心扉,使學生在感情上產生共鳴。如:《一件小事》中勇于負責,正直無私的人力車夫和嚴于解剖自己的“我”;《分馬》中關心群眾,舍己為人而又注意工作方法的郭全海;以及屈原、藺相如、文天祥等都給人美感的形象。在語文教學中應當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等引導學生體會其美所在。
另一方面:在教材中還有一些反面人物。如:葉圣陶《多收了三五斗》中唯利是圖、威脅訛詐農民的米行先生;契訶夫《變色龍》中的警官奧楚蔑洛夫等。在教學中也應當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等去剖析。這樣同樣可以使學生感受到美。因為作者對他們的批評,無非是反襯出作者所推崇和贊美的。正如著名美學家朱光潛所說的:“丑與美不但可以互換,而且可以由反襯而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彼栽诮虒W中,應當讓學生充分去感知。
二、鑒賞美的意境
意境,對于初中生來說,就是作品中引人入勝的情景。在教學中應當引導學生體味美的藝術境界,使學生受到美的感染,教師應從剖析包含激情的藝術畫面入手,再現作者苦心經營描繪出的藝術境界,使學生身臨其境,心入其境,產生“人在其畫”“意在其畫”中的心理感受從而受到作品所描繪的優(yōu)美畫面及所寄寓的崇高情懷的強烈感染。教師引導學生領略其無窮的神韻,從而產生良好的情感體驗。
三、領略美的形式
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無不講究藝術形式之美,作家總是力圖通過多方面的努力,使作品描繪的形象完美,結構跌宕起伏,語言生動感人,風格雋水清新。有的善用點睛之筆,一筆得意,有的繁簡得宜,通體生輝;有的意在言外,含蓄蘊藉;有的隨物宛轉,托物寓意;有的力避平直,或先抑后揚,欲揚先抑,或曲徑通幽,以其巧妙的構思取勝。教學時應引導學生領略這種構思的藝術之美,體會作者獨到的藝術匠心。
四、培養(yǎng)美的創(chuàng)造美
學生對美的感知、領略、欣賞、品味后,也勢必激起他們追求美,表現美的心境和要求,對比,教師就不失時機的加以引導,使學生進入創(chuàng)造美的階段。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的欣賞和模仿中捕捉到可能閃現的創(chuàng)造的火花。進而啟發(fā)他們運用掌握的技巧創(chuàng)造美。
在閱讀教學中,要把教材中的種種美的因素展示的學生的面前,培養(yǎng)他們運用視聽等感官去感受美的能力,并引導學生在反復品味的基礎上美的想象,并進行模仿練習,從而逐步提高創(chuàng)造美的實踐能力。
在寫作教學中,要運用各種知識與技巧去描繪外在“情”“景”,抒發(fā)內在的美,從而使審美感受和審美創(chuàng)造主動化,現實化。
在語文教學中的美育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是多種多樣的,其意義也是多方面的。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認真貫徹好美育的原則,以促進素質教育的大力實施,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