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讓學生在自主感悟中發(fā)現(xiàn)一些識字規(guī)律,培養(yǎng)識字能力。
關鍵詞:規(guī)律;能力;漢字
漢字從甲骨文,金文到現(xiàn)代漢字,經(jīng)過了三千四百多年的演變過程。漢字字形結構復雜,類似性大,字數(shù)繁多,識記有一定的困難,對于低年級小學生來講更難上加難,這是因為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是對感知的事物籠統(tǒng),不具備精確性,先知先覺占優(yōu)勢,那如何化難為易呢?首先要了解漢字的特點。漢字是語素文字或者說是一種意、音文字,一種詞語文字。漢字由音、形、義三個基本因素構成的統(tǒng)一整體。識字就意味著讓漢字的音、形、義這三個基本因素在學生頭腦中建立牢固的聯(lián)系,能夠互相溝通。當學生感知其中的任何一個因素時,就能夠準確地再現(xiàn)其他兩個因素。見形便知音、義;聽音而知義、形;表義能辨音、形。那么識字時只有把字詞和具體事物聯(lián)系起來,才能提高學生認識事物的能力,才能提高學生識字能力。這就要求識字教學時引導學生掌握識字工具,教給識字方法。特別是根據(jù)低年級學生的認知活動規(guī)律,更應該采用直觀生動的教學方式,創(chuàng)設多個學習情景,化難為易,讓學生在愉悅的狀態(tài)里,不知不覺中認識許多漢字。
一、 根據(jù)造字規(guī)律識字
中國的造字法有象形、會意、指示、形聲等六種。把這些造字法運用到日常的教學中,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漢字的基本形成方法,提高自身的辨別字的能力。如“晴、睛、清、蜻”一組字的教學。先出示“青”,告訴學生我們有許多字都是利用“青”字造的,再出示這組字,然后教師引導學生辨認這組漢字的部首,讓學生說出這幾個漢字的部首之間存在的區(qū)別。為了強調(diào)這幾個字的不同用法,進一步加深學生印象,形成記憶。引導學生觀察這些漢字表意和偏旁,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理解,并討論如何巧記:晴天就要出太陽,所以“晴”是日字旁;眼睛就是目,所以“睛”是目字旁;蜻蜓是昆蟲,“蜻”是蟲字旁;“清清的長流水”,“清”是三點水。運用這些造字法,不但使學生擴大了識字面,減少了因字義模糊導致的寫錯別字的現(xiàn)象,而且讓學生學會自主觀察、辨析、想象、理解、討論、領悟,在用中提高。同時,有意識的歸類訓練又可以使他們在閱讀中,一看到字,馬上啟動記憶里的字庫,找出生字的正確讀音,既識記了字形,又理解了字義,由于低年級兒童認知活動的特點,一些形近而字義相差甚遠的漢字,小學生極易混淆。比如在教學小學語文第一冊課文的《烏鴉喝水》中,“渴”與“喝”在應用中學習這兩個生字時,很多學生總是混淆不清,教師利用“語言直觀”的手段,引導學生:想象口渴了想干什么?(喝水)所以“渴”的部首是三點水??诳柿?,用什么喝水?(用嘴巴)所以“喝”的部首是口字旁。教師引領學生采用形象生動的回答,巧妙又牢固地記住這兩個字并且引發(fā)了學生對字所代表的相應事物的興趣,對理解和應用漢字起了重要作用。
二、 發(fā)揮想象,識記漢字
低年級的孩子是最富有想象力的,他們的思維既形象又活躍,因此,在漢字教學中,讓學生通過自己形成的獨特經(jīng)驗作為記憶的支柱而形成印象,使字形形象化,賦予字形意義,幫助學生辨認和識記。例如:在教學漢字“簡單”的“簡”時,教師指導學生把“簡”按結構分成“竹”和“間”上下兩個部分,然后引導學生想象,“間”是一個房間,“竹”就是房間的屋頂,竹子搭成的房頂,竹子搭成的房間很簡單,這就是“簡”字。又如教習“機器”的“器”字,教師引導學生想象“器”上下共有四個口,就像機器的四個輪子,中間“大”像機器的骨架,再啟發(fā)學生聯(lián)想,機器要正常工作必須要有什么(機油),所以不能漏寫“器”字中間的那個點。這樣通過內(nèi)在的認知活動,學生馬上把這個“器”字記得牢牢的。教師只要不失時機地讓學生在識字過程中,激活學生的思維,發(fā)揮他們的現(xiàn)象,讓字在腦海里如動畫般地活起來,讓孩子們愉快的識記,效果特好。
三、 自創(chuàng)歌謠、自編故事教學識字
歌謠朗朗上口,易學易記,故事趣味盎然,富有感染力。在鞏固識字階段,可以發(fā)揮極大的作用。如教學“已經(jīng)”的“已”時,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自己”的“己”字,在此基礎上,教師把“已”和“己”兩個字分別寫在黑板上,然后請學生仔細觀察黑板上的兩個字,說說這兩個字之間的異同點,經(jīng)過仔細辨認之后,學生就能指出兩個字的相同點,都是獨體字,它們都是三筆,且筆順相同,而且也看出了兩個字不同的地方,“己”字嘴巴張得大大的;“已”字嘴巴合起了一半,又張著小半張嘴,童稚的語言逗得同學大笑起來。然后教師因勢利導,自創(chuàng)了一句歌謠:“張大嘴巴自己的己,半開半閉已經(jīng)的已”。這樣學生就掌握了字的基本部分,對字的細微部分也不再遺漏,再認知和應用時,偶爾出現(xiàn)遺忘的現(xiàn)象,一想起歌謠時,生字馬上即被調(diào)用,變學生無意識記憶為有意識記憶。又比如學生對于“撥”和“拔”字總是分辨不清,到底什么動作是“拔”什么動作是“撥”,模糊不清,為了教會學生更準確地使用這兩個漢字,在教學時,教師先出示寫有“拔”字與“撥”字的兩張生字卡片,分別標上拼音,請學生仔細辨認,學生辨認后指出拔字右邊是朋友的友字加一點,撥字的右邊是頭發(fā)的發(fā),教師在給予表揚的同時告訴其他同學,為了更好地記住這兩個字,應用時不會混淆可以用歌謠“友字加點讀作拔,拔草、拔牙、拔蘿卜”“右邊是發(fā)讀作撥,撥開、撥弄、撥燈芯”。學生一讀朗朗上口,馬上就記住了。在教學“鮮”時,讓學生自己編故事來記住這個字。一個學生編了這樣的故事:一天,媽媽買了很多的好吃的東西,其中魚和羊肉的味道很鮮美,所以魚和羊組成“鮮美”的“鮮”。學生的積極性很高,這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想象力,而且讓他們在愉快地情緒中自我體驗,又促使學生書寫技能以發(fā)揮。
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逐步培養(yǎng)獨立識字的能力。因此,教師必須具有嶄新的學生觀,相信學生是具有巨大潛能的生命體,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用自己的心靈感受,在自主感悟中發(fā)現(xiàn)一些識字規(guī)律,培養(yǎng)識字能力。讓低年級語文教學真正做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低年級的教學重點。閱讀教學和習作教學都必須要有一定的識字量才可以進行。識字量的不足,會影響語文教學的速度和質(zhì)量。而低年級是小學生漢字識字能力最強的學段。因此,教師任重道遠,必須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引領學生走好語文學習的第一程,為學生的將來全面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簡介:鄭莉莉,福建省漳州市,薌城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