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莉
摘要:由于盲生不能直接面對外界的所有事物,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盲校語文課堂閱讀和拓展等學習內(nèi)容的難度,教師只有運用正確合理的教學方式,才可以促進盲校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對此,結(jié)合自身工作實踐經(jīng)驗,對盲校語文閱讀進行了有效地探討。
關(guān)鍵詞:盲校;閱讀教學;興趣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占據(jù)著極為重要的位置,其不僅可以對學生人文素養(yǎng)進行培養(yǎng)、將人文教育落到實處,同時還能讓我們獲得獨特審美體驗、發(fā)展思維和認識世界。閱讀教學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整個初中語文的教學質(zhì)量。但是相較于一般學校,盲校語文學習中存在諸多問題,因此,十分有必要深入探討提高盲校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方法。
一、盲生在語文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一)受視力缺陷影響,盲生的感知內(nèi)容有限
因為視力缺陷,盲生必須借助其他感官將概念建立起來。相較于視覺而言,觸覺和聽覺等其他感覺的劣勢尤為顯著[1]。盲生通常不能完整的認識到客觀世界,他們難以全面建立起物體的概念,甚至存在一定的錯誤。缺乏這些概念,直接影響了盲生的語文學習。
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為例,作者創(chuàng)設的“素雅、朦朧、靜美”的荷月世界,和諸多讀者心中所想的美景相契合。但是,就盲生而言,卻難以將其中的意境之美感受到。
(二)盲文具有表音不表意的特點,導致盲生缺乏文字直觀
表意是漢字的主要功能,其同時兼具表音功能。但是盲文是部分標調(diào)、聲韻相拼、只表音不表意的適合盲人閱讀的一種工具。盲文具有十分明顯的缺點,若是只有“meili”的音,是難以確定是“魅力”、“美麗”還是“沒力”。就算標注了音調(diào),但是漢語中的同音詞有很多,如“zhíwù”,可以是“植物”,也可是“職務”。文字缺乏直觀性,加大了學生閱讀,特別是文言文閱讀和理解的難度。
二、提高盲校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做到課前有效預習
學生若是在課堂沒有把有效預習做好,那么在課堂教學中就會始終處于被動地位,不能展開自主思考,把自己的想法提出來就更難了。在整個課堂學習中,學生課前若是沒有做好準備,學生就會十分被動。而且因為視力缺陷,很難做到一邊聽一邊記筆記,這就會顯得十分慌亂,難以抓住重點內(nèi)容[2]。所以,教師應對學生進行督促,在課堂上采用提問式,檢查學生讓其養(yǎng)成事先預習的習慣。學生應在課前對本節(jié)課所要學習的課文進行預習,找出不懂的地方,并記錄下來,初步理解文章大意,然后在課堂教學中注意聽講,對自己的思路和老師的思路進行核對,看差別在什么地方。例如,在教學相關(guān)歷史著作的過程中,讓學生們事先將當時的歷史背景準備好,以此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
(二)運用好直觀教學手段,提高盲生語文知識的理解水平
視覺缺陷對學生完整的認識世界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就一些遙遠的、微觀的、宏觀的物體,和智能借助視覺感知的演示和二維平面等,學生通常難以獲得準確的認知。同時,盲生利用字形理解詞義的能力較為缺乏,因為漢字是一種以表為主兼具表音功能的文字,但是盲文只適合盲人運用,只具有表音功能。這種字形的缺乏極大的影響著學生的語文閱讀學習。而將現(xiàn)代教育技術(shù)運用到盲校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可以用聲光電直接刺激盲生,讓其深刻理解到課文內(nèi)容。例如,在閱讀《春》的時候,在這篇課文中作者做了諸多描寫,盲生因為觀察經(jīng)驗的缺乏,通常難以產(chǎn)生情感共鳴,而若是借助多媒體課件展開教學,盲生雖然看不到,但是聽覺十分敏銳,在生動形象的聲音中,很容易就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種良好的氛圍,帶給了學生美的體驗和享受。
(三)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的興趣和能力
經(jīng)驗豐富的語言老師都極為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習慣。而閱讀興趣是閱讀習慣的基礎,初中生仍具有帶著情緒進行學習的特點,因此對學生的閱讀興趣進行培養(yǎng)是促使閱讀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對此教師可以運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將學生的閱讀興趣激發(fā)出來。
以《背影》一課為例,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為學生播放名家配樂朗誦的《背影》,在生動的聲音效果沖擊下,借助著名朗誦加再一次的有聲包裝文字,學生被文字所陶醉,體驗作者在寫作過程中的心理情緒,感受那份真摯的父愛自強。立足于課文內(nèi)容,教師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帶領(lǐng)學生置身于文字之中,使學生感悟文字內(nèi)容,感受作者的真情實感,長此以往,自然就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有效培養(yǎng)。
(四)豐富閱讀指導策略,提高閱讀興趣
在課堂中,我們要充分借助教材中有限的課文培養(yǎng)學生的漢語思維,同時對教學思維予以豐富,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漢語思維是學習語文的前提,一個名字的思維方式和語言的聯(lián)系極為密切,將漢語思維掌握到了就能借助文字將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體會到。我國傳統(tǒng)修辭手法重視起承轉(zhuǎn)合、首尾呼應,語言注重韻律和美感。
以《木蘭詩》一文為例,對諸多工整的對偶句予以運用,將漢民族均衡對稱的思維方式給突出展現(xiàn)出來,使?jié)h語言的獨特魅力得到了充分表現(xiàn)。要想讓學生產(chǎn)生興趣,就采取小組合作的方法,教師將任務布置給每個小組,讓其合作完成,而他們在完成任務的同時,也取得了進步,同自己學習的單調(diào)性不同,多人協(xié)作的方式可使交流與探討加強,將語文學習的樂趣給找出來,如此學生學習興趣也會越來越濃。教師可借助圖片或講故事等形式把學生了解文章內(nèi)容的好奇心給引出來,激發(fā)學習動機,促進興趣的提高。
(五)鼓勵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
語文教材中的知識也是有限的,那如何讓學生在平時生活中對語文進行學習呢?課外閱讀不失為一種有效方法。針對哪些必須要閱讀的內(nèi)容教師應給予學生有效指導,通常內(nèi)容有以下幾點:(1)選取一些具有較強邏輯性,且無不健康內(nèi)容的文學作品,一邊對學生的自身知識存儲予以豐富,一邊在無形中接受思想教育。比如,教師可指定學生閱讀一些中外文學名著。(2)文章形式和題材應豐富多樣。比如散文、詩歌、小說等。借助一些新穎的文章題材和內(nèi)容,將學生閱讀的積極性給激發(fā)出來,從而自主展開閱讀練習,促進自身閱讀水平的提高。(3)選擇難度適中的內(nèi)容,使學生可輕松閱讀,自信心不斷增強。且還可閱讀一些和教材內(nèi)容有關(guān)的課外文章。比如,在學完魯迅先生的《風箏》一文后,可讓學生對其《野草》全集等進行閱讀。通過這種關(guān)聯(lián)方法既能夠讓學生的文學內(nèi)涵更加豐富,也可幫助學生對當時的社會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有更深入的了解。
結(jié)語:盲人往往無法直觀的感受文字與生活畫面,所以盲校語文課堂應以為他們構(gòu)造畫面感為基礎,促進其閱讀能力的提高,將其知識范圍拓寬。本文闡述了如何提高盲校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以扎實的基礎支持課堂的探究與延展,希望有助于提高盲校語文閱讀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徐浩. 盲校語文有效教學策略研究[J]. 情感讀本, 2017(9):62-62.
[2]陳超. 盲校初中語文教學建設中的自主表演法應用研究[J]. 新課程(中學), 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