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銘
摘要:本研究運用中國大學生性別角色量表(CSRI-50),以網(wǎng)絡問卷和現(xiàn)場問卷共同發(fā)放的方式對大學生的性別角色類型進行甄別。其中,男性125人,女性192人,年齡介于17至25歲。運用高考成績作為學業(yè)成就水平的預測指標,得出大學生性別角色類型與其學業(yè)成就水平間不存在顯著差異。對CSRI-50 50種性格特質進行因素分析,提取出九個顯著預測高考成績的因子。分別是有愛心的、樂于助人的、富有同情心的、誠實的、真誠的、孝順的、善解人意的、慷慨的以及樂于安慰人的。筆者進一步將九個因子概括為三個特質:樂群性、宜人性和樸實性。
關鍵詞:性別角色;學業(yè)成就;大學生
1、引言
性別角色是個體在社會化的過程中通過模仿學習獲得的一套與自己性別相應的行為規(guī)范,也是個體社會化的一項重要內容。(劉電芝,2011)Rossi在1964年提出了“雙性化”概念,即個體可以同時擁有男性和女性特質,兼有強悍和溫柔,果斷和細致等特質。這是因為在某些需要決斷力的場合,他們能表現(xiàn)得勇敢果斷;而在面對朋友的傾訴,又能表現(xiàn)得善解人意。Spence(1981)等人的研究表明,雙性化性別角色的青少年比單性化性別角色的更受歡迎,自我評價更高以及適應能力更好。
劉電芝(2009)等人的研究發(fā)現(xiàn),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個體性別角色的發(fā)展有顯著影響,民主型的教養(yǎng)方式有利于雙性化性別角色的發(fā)展,溺愛型教養(yǎng)方式最差,助長未分化性別角色的形成。未分化性別角色,即在男女正性特質上得分均低的性別角色類型。羅雙性化性別角色的形成與家庭教養(yǎng)方式息息相關。父母以積極肯定的態(tài)度對待兒童,理解、尊重孩子也就是民主型的教育方式更有利于雙性化性別角色的形成。
學業(yè)成就水平是估計大學生知識掌握多寡和能力高低常用的基本指標,其水平高低的結果直接影響其在校表現(xiàn)的評估并對以后的人生發(fā)展產生重大影響。方平,熊端琴,郭春彥(2003)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權威型教養(yǎng)方式有利于子女學業(yè)自我概念的發(fā)展,對學業(yè)成就產生促進作用。專制型和放任型都不利于子女學業(yè)成就水平的提高。
由此發(fā)現(xiàn),雙性化性別角色多形成于民主型教養(yǎng)方式,而民主型教養(yǎng)方式對學生的學業(yè)成就能起到促進作用。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大學生的雙性化性別角色是否和高的學業(yè)成就水平存在顯著正相關,且單性化或未分化性別角色不能預測高的學業(yè)成就水平。如果假設得以證實,將促進社會對個體雙性化性別角色的培養(yǎng)接受度,更利于培養(yǎng)積極健康、能力突出的人才,改善個體因自身性別局限產生的就業(yè)相關問題。
2、方法
2.1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是317名在校大學生。其中男生125人,女生192人,年齡介于17至25歲,平均年齡21.4歲,標準差為1.48。運用網(wǎng)絡問卷和現(xiàn)場問卷共同分發(fā),被試廣泛分布于蕪湖、合肥、天津、廣州、青島、南寧等城市。
2.2研究方法及工具
研究采用問卷調查,運用描述統(tǒng)計、相關分析、差異分析、因素分析等統(tǒng)計方法,數(shù)據(jù)的全部處理在SPSS 20.0上完成。研究使用的調查工具為劉電芝等人編寫的大學生性別角色量表(CSRI-50)。該量表以當代大學生為樣本,采用李克特7點計分。全量表共50個題項。其中,男、女性化分量表各有16個題項,中性化分量表18個題項。量表初測的男性化和女性化分量表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分別達到0.89和0.86,復測達到0.89和0.84。重測信度男性化和女性化分量表分別為0.82和0.80。同時,該量表亦具有良好的他評效度和專家效度。
該量表對性別角色類型的劃分采用中位數(shù)法。
3、結果與分析
3.1 研究樣本的描述統(tǒng)計
研究采取方便取樣和滾雪球取樣。
根據(jù)CSRI-50的評分標準,利用SPSS計算出男女性別角色中位數(shù)分別是5.063和5.188,分類如下表所示。
經SPSS檢驗,p>0.05,差異不顯著,表明大學生性別角色類型與高考分數(shù)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3.3 與高考成績相關的性格特質的因素分析(基于CSRI-50)
通過SPSS因子分析,從CSRI-50的全部50個性格特質中提取出9個主成分。KMO值為0.922,表明適合做因素分析。球形度檢驗p=0.000,極顯著。
據(jù)此,可以提煉出與高考成績顯著相關的9個因子:有愛心的、樂于助人的、富有同情心的、誠實的、真誠的、孝順的、善解人意的、慷慨的、樂于安慰人的。其中,樂于助人的、樂于安慰人的、善解人意的可以概括為樂群性;有愛心的、富有同情心的、慷慨的可以概括為宜人性;誠實的、真誠的、孝順的可以概括為樸實性。
4、討論
本研究調查發(fā)現(xiàn),大學生的性別角色發(fā)展喜憂參半。一方面,雙性化人數(shù)占到最高比例36%。但同時,最不理想的未分化性別角色人數(shù)也占到了32.8%,人數(shù)僅次于雙性化性別角色的人數(shù)。基于劉電芝的研究,美國大學生有一半以上為雙性化性別角色類型,僅有一成為未分化。而中國大學生未分化和雙性化的人數(shù)都占到總數(shù)的1/3左右,雙性化比例遠低于美國大學生,而未分化比例卻遠高于美國大學生。即便如此,該現(xiàn)象在中國尚未引起學校、家庭和社會的重視。
筆者認為,雙性化性別角色人數(shù)的增加與我國提倡個體全面發(fā)展的理念分不開,更受社會贊許性影響,男性趨于培養(yǎng)自己更善于傾聽、善解人意、細心等等;女性趨于培養(yǎng)自己更堅強、勇敢、果斷……然而對于未分化性別角色的現(xiàn)狀;三則,青少年標新立異的心理需要強烈,在多元文化和多種觀念的沖擊下,加之媒體對于外表中性、實則未分化型青年的追捧,一定程度上對于大學生自身未分化性別角色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筆者認為,除了上述原因,朋輩學習機會的減少也是可能的影響因素。在現(xiàn)行教育機制下,學生學習壓力大,初高中生之間交流活動減少,不利于學生相互間的學習和朋輩效應的發(fā)揮。
在研究結果上,大學生性別角色類型與其高考分數(shù)不存在顯著差異,存在一種可能是大學生的性別角色與學業(yè)成就水平關聯(lián)很小或沒有關聯(lián)。通過因子分析,提取出9個性格特質能很好得預測高考分數(shù),分別為有愛心的、樂于助人的、富有同情心的、誠實的、真誠的、孝順的、善解人意的、慷慨的和樂于安慰人的。
此外,本研究也存在不足,體現(xiàn)在被試選取比例上不平均,而且在文理科生及藝術體育生上選取也不均等。理科生高達171人,體育生僅5人。在學業(yè)成就水平上,選取的高考成績雖是標準分數(shù)但研究主體卻是大學生。隨著時間推移,大學生的性別角色可能有一定的發(fā)展。
5、結論
1)大學生雙性化性別角色類型不能預測其學業(yè)成就水平。
2)雙性化與未分化性別角色類型的大學生分別占到36.0%和32.8%,中國大學生未分化性別角色類型人數(shù)的增多需要引起進一步關注。
3)因素分析提取出九個對高考成績存在預測作用的性格特質,分別為有愛心的、樂于助人的、富有同情心的、誠實的、真誠的、孝順的、善解人意的、慷慨的和樂于安慰人的。筆者進一步概括為樂群性、宜人性和樸實性。
參考文獻:
[1]方平, 熊端琴, & 郭春彥.(2003).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子女學業(yè)成就影響的研究.心理科學,26(1), 78-81.
[2]黃頎, 劉電芝, 李瑩麗, & 張菀珍.(2014).中美大學生性別角色發(fā)展的比較及其啟示.高等教育研究(1), 68-75.
[3]劉電芝, 徐振華, 劉金光, 張姣, 黃頎, & 李宇青.(2009).當代大學生性別角色發(fā)展現(xiàn)狀調查分析.教育研究(12),41-46.
[4]劉電芝, 黃會欣, 賈鳳芹, 龔茜, 黃頎, & 李霞.(2011).新編大學生性別角色量表揭示性別角色變遷.心理學報,43(6),639-649.
[5]李曙光, & 鄭艷.(2006).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兒童性別雙性化發(fā)展影響的研究.石家莊學院學報,8(3), 99-102.
[6]王永躍.(2002).中學生人格特質、自我效能、學習策略和動機與學業(yè)成績關系研究.(Doctoral dissertation, 陜西師范大學).
[7]Bem, S. L., Martyna, W., & Watson, C. (1976). Sex typing and androgyny: further explorations of the expressive domai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34(5), 1016-23.
[8]Spence, J. T., & Helmreich, R. L. (1981). Androgyny versus gender schema: a comment on bem's gender schema theory. Psychological Review, 88(4), 365-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