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麗 鄭鑫 楊倩
股骨粗隆間骨折為老年人群的多發(fā)骨科疾病, 目前國內對該病癥的治療方式多為全身麻醉下采用手術復位并輔以內固定的方式。本研究選擇62例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以分組對照的方式, 探究在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麻醉中采用髂筋膜間隙阻滯的應用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2月~2017年4月來本院就診的62例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根據(jù)麻醉方法不同分為常規(guī)組和實驗組, 每組31例。納入標準:診斷為股骨粗隆間骨折者;排除標準:心、肺、腎、肝等功能不全者, 精神極度不穩(wěn)定者以及拒不配合此次研究活動者。
1.2 方法 常規(guī)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性全身麻醉, 實驗組患者采用髂筋膜間隙阻滯聯(lián)合常規(guī)性全身麻醉, 具體方式如下。當患者進入手術室后, 迅速為其建立靜脈通路, 連接監(jiān)護設備,觀察并記錄血氧飽和度、無創(chuàng)血壓、心率等[1], 必要時實施有創(chuàng)監(jiān)護。無問題后第一時間為患者實施祛痰、吸氧等操作,以靜脈注射的方式, 為其注射2 mg咪唑安定、10~20 μg舒芬太尼、1~2 mg/kg丙泊酚以及10~15 mg順苯磺酸阿曲庫銨等為患者施以誘導[2]。成功氣管插管后, 連接麻醉機相, 調整相關參數(shù), 使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PETCO2)分壓35~45 mm Hg(1 mm Hg=0.133 kPa), 并持續(xù)為患者泵入舒芬太尼、丙泊芬等靜脈麻醉藥維持麻醉[3]。術中實時觀測患者生命體征等, 科學為其施以補液、輸血等輔助工作。
麻醉成功后, 在手術治療過程中, 常規(guī)組仍維持常規(guī)性手術治療方式, 而實驗組則為患者在患側腹股動脈波動旁3 cm與股溝韌帶下方2 cm交界處選取穿刺點。消毒后, 以鈍穿針行50 mm穿刺, 針體與患者皮膚角度呈90°[4]。當成功抵達并穿透患者的髂筋膜時, 立即回吸, 無血, 同時為其注射25 ml 0.5%羅哌卡因。操作完成后, 將無菌棉球按壓在注射點, 并以無菌敷料覆蓋[5]。
在整個麻醉過程中, 對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指標實時監(jiān)測, 并根據(jù)手術進程而調整麻醉用藥劑量, 直至手術完成。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麻醉用藥情況、拔管時間以及麻醉清醒時間。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麻醉用藥情況比較 實驗組舒芬太尼用藥劑量為(720.1±21.9)μg、丙泊酚為(421.9±9.8)mg, 均少于常規(guī)組的 (953.4±21.3)μg、(523.8±16.8)mg,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2.2 兩組患者拔管時間、麻醉清醒時間比較 實驗組患者拔管時間為(11.6±0.8)min、麻醉清醒時間為(14.4±1.3)min,均短于常規(guī)組的(20.7±2.7)、(26.8±1.6)min,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麻醉用藥情況比較
表1 兩組患者麻醉用藥情況比較
注:與常規(guī)組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shù) 舒芬太尼(μg) 丙泊酚(mg)常規(guī)組 31 953.4±21.3 523.8±16.8實驗組 31 720.1±21.9a 421.9±9.8a t 42.52 29.17 p<0.05 <0.05
表2 兩組患者拔管時間、麻醉清醒時間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拔管時間、麻醉清醒時間比較
注:與常規(guī)組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shù) 拔管時間 麻醉清醒時間常規(guī)組 31 20.7±2.7 26.8±1.6實驗組 31 11.6±0.8a 14.4±1.3a t 17.99 33.49 p<0.05 <0.05
髂筋膜間隙阻滯與全身麻醉相結合的方式為1989年Dr Dalens首次提出, 其操作原理為:利用人體髂筋膜間隙, 使麻藥進一步擴散, 借此對該部位分布神經(jīng)起到阻滯作用[6]。
從此次研究結果來看, 采用常規(guī)性全身麻醉老年患者麻醉清醒時間為(26.8±1.6)min, 而長時間處于麻醉狀態(tài), 對于老年患者的心、腦、血液功能等都有較大影響;為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老年患者行全身麻醉時, 舒芬太尼用藥量為(953.4±21.3)μg、丙泊酚為 (523.8±16.8)mg, 用藥量較大 , 對老年患者的負面影響也相應較大。而使用髂筋膜間隙阻滯聯(lián)合常規(guī)性全身麻醉不但能有效縮短老年患者麻醉清醒時間[(14.4±1.3)min], 同時也減少了舒芬太尼[(720.1±21.9)μg]與丙泊酚[(421.9±9.8)mg]的用藥量, 效果顯著。
對于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老年患者, 使用髂筋膜間隙阻滯與常規(guī)性全身麻醉相結合的麻醉方式, 具有較高安全性與顯著優(yōu)勢[7]。首先, 可保證與患者股動靜脈的距離處于安全范圍內, 具有更高安全性;其次, 醫(yī)師對于髂筋膜的定位相對輕松, 且用鈍穿針即可實現(xiàn)穿刺, 因此具有較高可行性與便捷性;最后, 相關麻醉藥物直接可作用于患者的髂筋膜間隙,藥物擴散后, 對于神經(jīng)的麻醉效果更為明顯[8-10]。
綜上所述, 在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麻醉中, 采用髂筋膜間隙阻滯聯(lián)合常規(guī)性全身麻醉的方式為患者實施麻醉, 不但能有效減少麻醉藥物用量, 同時可有效縮短拔管時間及麻醉清醒時間, 且安全性較高, 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