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紅
(遼寧省朝陽市第二醫(yī)院,遼寧 朝陽 122000)
腸梗阻是一種臨床常見急腹癥,發(fā)病因素是由于某些因素導致的腸道局部運行發(fā)生障礙,腸腔中的物體出現(xiàn)全部或者部分不能夠通過,從而出現(xiàn)的癥候群。腸梗阻的主要癥狀包括嘔吐、腹脹、腹痛、排氣、停止排便等,為患者的生理及心理造成了嚴重的傷害。我院將護理系統(tǒng)性護理干預應用到腸梗阻患者中,具有良好的效果,現(xiàn)進行以下報道。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SAS、SDS評分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SAS、SDS評分對比(±s)
組別 例數(shù) SAS評分 P值 SDS評分 P值護理干預前 護理干預后 護理干預前 護理干預后觀察組 42 64.15±11.21 55.31±12.52 <0.05 64.15±11.21 55.31±12.52 <0.05對照組 42 64.23±10.83 50.48±12.36 <0.05 67.08±10.54 52.24±11.85 <0.05 P值 - >0.05 <0.05 - >0.05 <0.05 -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2年6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76例腸梗阻患者為觀察對象,均符合《腸梗阻診斷治療學》中關于腸梗阻的診斷標準[1],臨床表現(xiàn)為腹部壓痛、腸鳴音亢進等,腹部透視檢查可見腸內汽液平面。并排除未成年人、意識障礙、精神病史和因惡性腫瘤引起的腸梗阻患者。通過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兩組,分別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8例患者。對照組患者中有20例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患者年齡為28~65歲,平均年齡為(41.48±10.26)歲;13例大專以上學歷,15例高中學歷,6例初中學歷,4例小學以下學歷。觀察組患者中有21例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患者年齡為26~64歲,平均年齡為(40.97±11.05)歲;12例大專以上學歷,15例高中學歷,7例初中學歷,4例小學以下學歷。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均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為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guī)治療及護理;為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系統(tǒng)護理干預,包括:護理人員在患者入院之后使用和藹的態(tài)度與其溝通,建立起良好的護患關系,以獲得患者的信任。詳細介紹主治醫(yī)師、主管護士情況,消除患者的陌生感。講解腸梗阻相關知識、治療手段、康復進程等,細致地給予解釋。引導患者傾訴內心的苦悶、疑慮,同時鼓勵患者之間進行交流,盡量緩解或消除其心理負擔。獲得家屬的信任和支持,從而一起使患者具備治療信心,使用積極的態(tài)度進行治療[2]。
維持體液平衡,做好基礎護理,囑患者取半坐位,禁食禁水、胃腸減壓,建立靜脈通路及時補液,并維持水電解質平衡,觀察并記錄24 h尿量。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準確記錄24 h出入水量,根據(jù)患者的脫水情況及有關血生化指標,合理計劃輸液。梗阻解除12 h后可給予少量流質。保持胃腸減壓通暢。密切觀察吸出物性狀和量的變化,如發(fā)現(xiàn)吸出物呈血性或有糞臭味,及時通知醫(yī)師處理,并做好手術準備和配合工作。術后囑患者取半臥位,以減輕傷口張力和疼痛感,減少炎性反應擴散、毒素吸收。定期幫助患者翻身叩背,防止壓瘡、感染、深靜脈血栓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指導患者早期活動以促進腸功能恢復,并防止術后發(fā)生粘連性腸梗阻[3]。觀察腹部情況,患者嘔吐時,應協(xié)助其做起將頭偏向一側,嘔吐后即時清理口腔,并準確記錄顏色、性狀、量。觀察患者咳嗽、咳痰、胸痛、寒戰(zhàn)、發(fā)熱等全身癥狀,警惕吸入性肺炎的發(fā)生,密切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注意休克的發(fā)生。
指導患者注意飲食衛(wèi)生,忌暴飲暴食,宜少量多餐,進食清淡、易消化食物,餐后勿劇烈活動。營造一個安靜、整潔、舒適的治療環(huán)境,限制探視時間和人數(shù),避免嘈雜、臟亂的環(huán)境對患者心理造成不良刺激[4]。
1.3 判定標準。①心理狀態(tài)評定。為所有患者使用焦慮自評量表 (SAS)對患者的焦慮程度進行評價。其中主要有20個項目,通過4級評分法實現(xiàn)。每個項目的相加的總分與1.25相乘得到整數(shù),就是標準總分數(shù)。50作為臨界值,如果患者的分數(shù)越高,那么就表示患者的焦慮越嚴重。為所有患者使用抑郁自評量表(SDS)對患者的抑郁程度進行評價。其中主要有20個項目,以此將抑郁主觀感受呈現(xiàn),正向評分及反向評分各10項,通過4級評分法實現(xiàn)。標準總分的實現(xiàn)與焦慮自評相同,其將53分作為臨界值,如果患者的分數(shù)越高,表示患者抑郁越嚴重。②臨床效果評價。顯效:腹痛、腹脹、嘔吐等臨床癥狀消失,肛門恢復排便、排氣;有效:腹痛、腹脹、嘔吐等臨床癥狀有所改善,肛門恢復排便、排氣;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甚至惡化。
1.4 統(tǒng)計學處理。本文中的所有數(shù)據(jù)均使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通過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使用t進行檢驗,通過百分率%表示計數(shù)資料,使用χ2進行檢驗,數(shù)據(jù)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1 兩組患者的SAS、SDS評分對比:見表1。由表1可以看出,兩組患者護理后的SAS、SDS評分都有所下降(P<0.05),但是觀察組患者心理負擔的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見表2。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腸梗阻在發(fā)病初期的梗阻腸段會出現(xiàn)解剖及功能性改變,之后會導致電解質及體液丟失,并且出現(xiàn)腸壁循環(huán)障礙,如果沒有使用及時有效的措施進行治療,那么就會導致腸壁出現(xiàn)繼發(fā)壞死及感染,從而使患者出現(xiàn)尿毒癥或者休克,嚴重的還會導致患者死亡,為患者帶來嚴重的心理負擔。腸梗阻疾病在治療過程中具有一定的痛苦,并且還要禁食禁飲、手術及胃腸減壓,從而加大了患者心理的刺激。
患者的情緒狀態(tài)影響了治療效果及康復,中醫(yī)理論表示情志調暢能夠促進氣血通調及腸胃運化。所以在腸梗阻患者治療過程中,如何降低患者的心理壓力,消除患者的負面情緒,避免患者出現(xiàn)不良影響,是臨床治療及護理過程中的重點內容。
本研究結果表明,對腸梗阻患者實施臨床護理路徑護理可有效減輕其心理負擔,對疾病預后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值得推廣應用。